唐寅年轻时已认识文徵明(1479—1511)二人不单同乡,而且同龄,因此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文徵明的家庭背景和性情与唐寅刚刚相反,他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小时候并不聪明,七岁才能勉强站立,十一岁方懂得说话,也就开始上学去。文徵明或许只是比较迟熟,入学之后学业便有长足进步。父亲的期望,加上自幼被儒家思想熏陶,他一心要考取功名。他在十九岁时考秀才,结果得第三等。可惜他后来在科举中很不顺利,二十六至五十三岁期间,他考了十次乡试仍没有考上,之后得到同乡士大夫举荐,以诸生身份入翰林院。
经历多番挫折,文徵明未有放弃经世致用的理想,虽然已经五十四岁,既然出现转机,便怀着雄心壮志进京。文徵明的官场生活不怎样如意,特别是“大礼议”事件之后,他对新立的世宗(1507—1566)十分失望,又眼见许多官员因这事而遇害,使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和残酷,对政治心灰意冷,于是决定辞官归故里。文徵明在北京任职只不过短短三年又九个月,但这段经历却使他原来要施展抱负的志向,给淘洗得一干二净!自此,他便潜心于诗文、书画创作中。
文徵明在北京期间甚少绘画,纵使偶然提笔,也画得很简略,大概是因为给政务羁缠,根本无暇创作。回到江南以后,他把内心的积压化成创作动力,绘画的山水风格出现变化,画面呈现的皆一片幽深繁密的景象,画工严谨细致,可见文徵明晚年深深专注于艺术创作。
绘画《千岩竞秀》和《万壑争流》时,文徵明已经达八十一岁高龄了。画题是配合东晋顾恺之(约344—405)游会稽山水后留传下来“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诗句,所以两幅画是“姊妹作”,而且构图相同,皆采用“S”形布局,并绘画在又窄又长的纸上。不过两画的内容却不同,《千岩竞秀》以山为主,《万壑争流》则以水为主。我们细心欣赏《万壑争流》,画中河水依相对的斜向方式交错争流,中间夹杂着沙渚,使顺流而下的河水泛起汹涌波涛,予人一股震撼的气魄,让观赏者仿如参加了一次惊险的激流旅程。
到了画面的最下方,河水开始归于平静,有几位逸士穿梭其中。这样看来,这幅画就如文徵明的生命写照经历多次考试失败,被举荐,如愿任官,对政治彻底失望,辞官,回到家乡——恰似画中的布局,经过河水回旋激荡,波折重重,最后还是过着简泊安然的生活。
文徵明的生平可说是明代江南“失意文人”的代表,特别是在当时全国文化、经济重心的苏州,富有的家庭和官宦之家都会想尽办法给他们的子侄接受最好的教育,希望他们考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或是延续家族的名望。在这种家庭出身的读书人,自然会把科举仕进作为目标,勤奋向学。虽然如此,当时的科举考试竞争却是如此激烈,士子在试场中屡次失败的情况实在普遍。即使幸运地通过考试,也不担保在明代混乱的政局中平步青云,结果有的像文徵明般失望而回,有的更成了官场派系倾轧下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