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湛江港东海岛港区巴斯夫(广东)一体化项目液体散货码头工程举行竣工庆典。自此,湛江港东海岛迎来历史性时刻——这座钢铁巨兽吃水达14.5米,将2.3万吨基础化学品精准注入巴斯夫管道网络,标志着中国首个外商独资石化基地正式打通"海陆大动脉"。

这一工程建设有:1个12万吨油品化工泊位、2个8万吨液化烃泊位及1个5万吨油品化工泊位,各泊位后方各设100米引桥与陆域连接,泊位总长1469米,采用高桩墩式结构。

在无人机视角下,4座高桩墩式泊位如钢铁长城般向深海延伸。总投资38亿元的液体散货码头,藏着三个"核爆级"数据:12万吨油化泊位可同时容纳2艘5万吨级船舶作业;8万吨液化烃泊位装卸效率达4000立方米/小时;1469米岸线相当于3.5个广州塔平躺入海。
过去原料转运需要深圳、宁波二次倒驳,现在可以直抵生产线。码头与陆域储罐区通过6条直径1.2米的管道直连,相比传统运输方式节省48小时物流时间,每年减少1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随着第二套热塑性聚氨酯装置今年1月投产,这个占地9平方千米的超级工厂正释放惊人能量。首套乙烯装置已实现年产6万吨,可满足150万辆新能源汽车塑料部件需求;新投产装置每年8万吨产能,直接填补华南地区电子器件封装材料30%的缺口。

更深远的影响在产业坐标系上显现。湛江港化工吞吐能力因此提升23%,2024年预计突破4000万吨,相当于每天有11艘万吨巨轮在此吞吐。依托这个"超级枢纽",东海岛已聚集13家配套企业,形成从基础原料到高端材料的垂直产业链。
当首船原料通过智能泵站注入储罐时,50公里外的宝钢湛江基地正开足马力生产特种钢材——两大千亿级项目隔海相望,构筑起广东"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发展脊梁。据测算,巴斯夫项目全面投产后,每年将带动粤西地区新增GDP超600亿元,创造2.3万个高端岗位。

这个德国工业巨头在华最大单笔投资,正将湛江推向"新丝路"战略支点。从2018年签约到2022年首套装置投产,再到如今码头竣工,东海岛用5年时间走完传统化工基地20年的进化之路。当全球化工版图向东倾斜时,湛江港的潮声里正传来产业升级的澎湃轰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