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氏中医第六代传承人张喜海,专注骨病40年。
中医讲 “腰为肾之府,又主于筋”,腰的健康离不开肾精的濡养和筋脉的通畅,二者失衡就会导致养护无效,甚至加重不适。

“筋” 与 “腰”
先来说说 “筋” 与 “腰” 的关系。这里的 “筋”,包括腰部的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中医认为 “肝主筋”,筋脉的柔韧度依赖气血的滋养。当腰部长期劳损(如久坐、频繁弯腰)、感受风寒湿邪,或外伤后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 “筋失所养”。这类患者的典型表现是:腰部僵硬如板,活动时能听到 “咔咔” 响声,久坐久站后酸痛加重,用手按压腰部肌肉有明显紧张感或条索状结节,甚至弯腰时感觉筋脉被牵拉得发痛,严重者晨起腰部发僵,需缓慢活动半小时才能缓解。比如一位程序员患者,每天久坐十小时,腰背痛持续半年,自述 “像被绳子捆住一样紧绷”,舌苔薄白、脉弦,这就是典型的 “筋脉瘀滞”,若此时盲目补肾,反而会因滋补加重瘀滞。

“肾” 与 “腰”
再谈 “肾” 与 “腰” 的联系。中医讲 “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充足则腰部筋骨强健。肾虚导致的腰痛,多表现为绵绵的酸软无力,休息后减轻、劳累后加重,伴腰膝怕冷、双腿发沉,甚至出现足跟痛、夜尿频多。若此时忽视补肾,仅用活血通络的方法,可能暂时缓解疼痛,但无法改善根本的虚损,导致病情反复发作。

如何区分“养筋” 还是 “补肾”?
那么,如何区分自己该 “养筋” 还是 “补肾”?关键看疼痛性质和伴随症状:以 “僵、紧、痛” 为主,活动受限明显,疼痛部位固定或有刺痛感,遇寒冷、劳累加重的,多属于筋脉问题;以 “酸、软、乏” 为主,疼痛隐隐持续,伴怕冷、乏力、下肢无力的,多与肾虚相关。还有一类患者,可能既有筋脉瘀滞(如腰部僵硬)又有肾精不足(如腰膝酸软),这属于 “本虚标实”,需要两者兼顾,但调理时需分主次,避免 “补泻不分”。

中医养护腰部,讲究 “辨证为先”。养筋的核心是 “通”,通过活血养血、疏解筋脉紧张,恢复软组织的柔韧性;补肾的核心是 “补”,通过填补肾精、温养肾阳,增强腰部筋骨的支撑力。若混淆两者,比如给筋脉瘀滞者用大量补肾药(如熟地、附子),可能导致气滞加重,出现腹胀、上火;给肾精不足者用过多活血药(如桃仁、红花),可能耗伤气血,加重乏力。
对于症状复杂或持续不愈的患者,建议到正规中医机构,通过舌苔、脉象综合判断,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总之,腰部养护不是 “一概而论”,只有辨清是筋脉瘀滞需 “通”,还是肾精不足需 “补”,才能有的放矢。护腰如治水,瘀者通之,虚者补之,辨证准确方能事半功倍,让腰部真正恢复轻松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