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记事|关于一碗“腊味面”的生活哲学

响堂 2022-12-24 17:54:01

这周就要进入腊月,响堂村民家里都早早腌起了腊肉。村民翠子阿姨趁着最近阳光充足,赶紧晾晒起了“白花花”的猪蹄,咸鸡和咸鸭,因为每年冬至前后村民们都要做一道“腊味”大菜。

▲响堂村民家腌肉

对于腊味,新村民也“不甘落后”。今天我们就从隐于响堂山谷里的一碗“腊味面”说开。

▲响堂桐月春至主理人“收故事的老万”

爱吃面,是中国人跨越千年的饮食习惯。随着几千年的岁月沉淀,面条从形状到滋味,从浇头到面汤,被各地水土风俗赋予了多重变化。一锅滚水,一把面条,只要一小会儿,一碗足以饱腹的食物就能进肚。扛饿、易烹调,让面条成为大众钟爱的美食之一。但,想成为一个高水平的面食老饕,有难度。毕竟,中国地大物博,“众口难调”。

▲老万研制腊味泥鳅下挂面中

▲老万腌制的咸鱼

一碗面的涵义从不止于裹腹,更多的是凝聚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寄托着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腊味泥鳅下挂面,是响堂桐月春至主理人——“收故事的老万”寄情于家乡的产物。

▲老万研制腊味泥鳅下挂面中

老万本名万俊,熟悉的人都叫他“收故事的老万”,今年4月的响堂记事专题介绍过。(响堂记事|收故事的老万:有茶,有酒,有故事)如今,他自称为“收集美食故事的老万”,用他自己的话说,“来到响堂后我让自己破了个圈,研究家乡的面条就是他的‘破圈之作’”。着迷于收集老物件的他,如今为自己打造了一间“土菜科研室”,当起了“不正常厨子”,他说做菜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外出打拼一圈之后最大的享受。

▲响堂桐月春至“土菜科研室”

看似朴实无华的烹饪,实则“暗藏玄机”。从某种意义上这是老万的生活哲学。在响堂,烹饪如同一场不拼时间,不求速成的“修行”。记忆中的味道让老万觉得回到了家乡,他又以烹饪的方式将山谷记录得有滋有味。

老万的家乡在安徽滁州,距离响堂很近,开车约40多公里就能抵达,所以从小就熟悉南京浦口一带,这里也是他创业起步的地方。来到响堂,看着这里的“纹理”变迁,对他来说是一种吸引也是一种回归。老万家乡的挂面软糯爽口,即使小放一会,面条也不会tuó掉(南京方言,意为面条放久了会黏在一起)。

▲来自老万家乡的挂面

▲老万正在做挂面

泥鳅挂面是徽菜的代表之一,也是滁州全椒县的一道特色“土菜”,偏辣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从沟塘里抓点泥鳅煮制后放点挂面,有菜有饭。时间久了,在当地形成了一道特色菜肴,既可解馋又可养胃充饥,秋冬天吃上这么一碗,可补气撑劲。

▲老万熬制汤底

老万在响堂研制的腊味泥鳅下挂面不同于传统做法。传统的泥鳅挂面,做法上需先红汤水煮泥鳅,然后下面,汤浓肉嫩面弹才能风味独特。泥鳅最好先洗干净,养几天吐干净泥沙,一碗完整的面需要泥鳅20条左右、挂面一斤、酱油、盐、素油等。

▲腊味泥鳅下挂面

而老万的腊味泥鳅下挂面从做法到口味再到配餐上,都进行了改良。改良有三,汤底由泥鳅熬制浓缩而成,辣度因人而异调整,还有拌黄瓜、腌萝卜片、口味生姜、糖醋蒜四碟口味小菜和荷包蛋泥鳅汤满足多层次的味蕾需求。味蕾的满足感是一方面,情感是更深层次的。老万说,在他老家,泥鳅挂面是家宴中的最后一道菜,是菜也是主食,亲朋好友围坐桌前以酒当歌,这碗面成了记忆深处中的情感所在。

▲老万煎荷包蛋

对“配方”的探索,不仅是为了因地制宜,更多的是让老万觉得烹饪能带来更多的享受。“做菜那几个小时里,是入定的。轰鸣的灶台声音,让我很难听到外界细微的动静。”老万的朋友圈就像是一本记录故事的手账本,今天遇到什么新鲜物件,明天发明了什么新菜都要记录下来。在“破圈”的路上,老万是专注的。

▲老万朋友圈

▲“土菜科研室”出品

连续几个月,老万的“土菜科研室”出品了萝卜缨子炒鸡蛋、小菜园辣椒炒鱿鱼、葱爆孜然羊肉、大肠鹌鹑蛋红烧鮰鱼、腊味野生甲鱼等一系列新品,当作自己的“工作餐”。

▲“土菜科研室”出品

老万的“破圈”行动,除了研究菜品还有参加美食比赛。今年9月,老万以“收集美食故事的老万”之名,带着故事和腊味泥鳅下挂面,参加了一档名为《谁是鼎厨》的大型厨艺竞技秀的节目录制。据他自己介绍,希望通过比赛现场将家乡的美食和响堂的故事带到全国观众的面前,让更多的人知道,在南京有一个地方叫响堂,响堂有一个“收集美食故事的老万”。“选择响堂山谷,记录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美食文化的融合也在为响堂增添色彩。”

▲图片来源《谁是鼎厨》官方海报

▲老万录制《谁是鼎厨》节目,来源《谁是鼎厨》官方海报

《谁是鼎厨》已经在浙江卫视播出,欢迎大家收看,通过“收集美食故事的老万”走进响堂。

▲响堂桐月春至

老万的面和私房菜仍在不断研发中,具体时间,我们静候佳音。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