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编辑:安德烈的笔记
2025年3月,印度媒体突然密集释放重磅消息:莫迪政府正考虑放宽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实施的对华贸易、签证和投资限制。
要知道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印度对华经济“组合拳”那叫一个狠,从收紧签证到限制投资,从禁用中国APP到加征关税,各个都让中企叫苦不迭。
如今风向突变,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考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升文章可读性,部分情节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印度针对中国·】——»
印度人对咱们中国的敌意为啥这么深?其实和2020年那场边境冲突脱不了干系。
那年加勒万河谷那事儿闹得挺大,双方士兵动了手,最后还出了人命。
这事儿在印度国内可炸开了锅,民族主义情绪直接被点爆,大街上天天有人喊口号抗议。
莫迪政府一看这架势,立马借着这股情绪搞事情。

先是把中国公民签证卡得特别严,后来直接一口气下架了59个中国APP,像抖音国际版、微信这些都遭殃了。
接着又对中国货疯狂加税,好多商品关税翻了好几倍。
最绝的是没事儿就找在印度的中企查账,光2022年就开出了超过800亿人民币的罚单。
既然印度这么痛恨中国,怎么现在又想和中国合作了?

«——【·背后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印边境没有原来紧张了。
今年2月,中印外长王毅和苏杰生在会晤中达成共识,同意通过对话解决边境分歧,恢复各层级交往。
这种政治氛围的变化,让印度决策层有了“台阶”下,开始重新评估对华经济政策。
如果说边境缓和是印度政策转向的“催化剂”,那么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则是直接导火索。

自特朗普今年重返白宫后,延续了他一贯的“美国优先”作风,对包括印度在内的多国挥舞关税大棒。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与莫迪会面时直言:“印度若不降低对美关税,美国将采取对等措施。”这让本就承压的印度经济雪上加霜。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美国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市场,占其出口总额的18%,而特朗普政府计划对印度商品进一步加征关税,直接威胁到印度的纺织品、药品等支柱产业。

既然“无论如何都要被迫降低对美关税”,不如顺势调整对华政策,通过与中国缓和关系向美国释放信号:“印度还有其他选择”。
说白了,印度这是玩了一手“经济对冲”——既想稳住美国,又怕被单方面压榨,于是拿中国当“备胎”。
一位印度政府官员说得直白:“与中国加深合作,能让美国意识到印度不是只能依赖他们做生意。”

更重要的是,印度自家的经济实在有点撑不住了。
五年前他们搞了个“生产激励计划”,砸了230亿美元想抢中国的制造业蛋糕,结果呢?
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不升反降,从15.4%跌到14.3%。
最打脸的是,连富士康这种签了约的大厂都没能按时开工,说好的补贴到现在还在财政部抽屉里躺着呢。
印度财政部的一份秘密报告直接捅破窗户纸:“要是真跟中国供应链脱钩,那简直就是自己往火坑里跳。”
但无论印度想要缓和关系的原因是什么,在和印度合作这一点上,中国还是要思量的,毕竟印度背刺中国事情可一点也不少呢。

«——【·背刺中国的印度·】——»
去年1月底,他们在孟买港口拦下一艘挂着马耳他国旗的货轮,说是从中国开往巴基斯坦的。
船上装着啥呢?只不过是一台在普通不过的,超过22吨重的意大利产的数控机床。
印度安全机构跟发现新大陆似的,一口咬定这些东西能用来造核弹。
国防部门的专家还专门搞了个鉴定会,言之凿凿说这设备能加工导弹零件。

结果呢,中国大使馆直接甩出国际防核扩散规定,说咱们从来不干这种事儿。
巴基斯坦更绝,直接把采购合同亮出来,说这就是汽车厂买的普通设备,发票报关单全齐活,交易公开透明得很。
最逗的是印度媒体,全程跟拍好像抓了个现行,结果被巴方当场打脸。
现在这事儿成了国际笑话,网友都调侃说印度这是“草木皆兵”,连工业设备都能脑补成核武器零件。

更绝的是,印度在拉帮结派上更是“演技派”。
嘴上说着要搞“不结盟”,身体却很诚实地加入了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还跟着美日澳在南海搞联合巡逻,指责中国“非法捕鱼”。
更讽刺的是,印度同时混迹于金砖国家机制,表面上和中俄称兄道弟,转头就在“四方安全对话”峰会上跟着美国谴责俄罗斯和朝鲜合作,活脱脱一个“两面派”。
你说说,和这样的国家合作,估计是谁都会发怵吧。

说实在的,印度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和制造业升级需求,对中企确实有巨大吸引力。
不过如果中国企业真要去印度投资,可得把眼睛擦亮了。
可以优先投资印度急需的基建、新能源等领域,通过合资模式逐步建立信任。
例如在高铁项目中,可联合本地企业竞标,既能规避政策限制,又能分摊风险。
而且印度税法复杂且执行随意,中企必须雇佣熟悉当地法律的会计师和律师团队。

印度的政策转向,本质上是其国内经济困境与国际地缘博弈的产物。
对中国而言,既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印度市场,也不能盲目乐观忽视风险。
唯有坚持“合作与斗争并重”,在开放中维护自身权益,在竞争中提升核心优势,才能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占据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