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果妈
“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跟他好好讲道理不听,非得逼我发火才行?”
乐乐妈周末带着乐乐去参加亲子活动,其中有一个游戏是孩子和妈妈要共同完成“传递气球”的任务,哪个小朋友的篓子里气球多且没有破,谁就可以获得一个奖励。
任务刚开始时,乐乐还特别地有积极性,但因为妈妈吹得慢,明显落后别组的小朋友,乐乐便一脸不高兴地催促妈妈,妈妈安慰乐乐别着急,还有时间。
眼看,别的小朋友篓子里有很多气球了,乐乐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事:直接从别的小朋友篓子拿,放到自己篓子里去。
最后,两个小朋友因为气球争得大哭。
乐乐妈道完歉后,开导乐乐说:“游戏规则,我们都要遵守,不遵守规则,那这个比赛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我们不能随便拿别人的,要靠自己努力才行。”
乐乐听不进去,哭着喊着就要拿,被这么多人看着,乐乐妈脾气也上来了,吼道:“就知道哭,小小男子汉能不能有点出息,你再哭以后我们就不来参加这种游戏了。”
这时,乐乐哭声才慢慢小下来。
跟孩子好好讲道理就是不听,非得吼叫才行?
我们是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觉得孩子是故意在气自己,而自己明明那么爱孩子,却又总是忍不住想吼,吼完后又很后悔,很内疚。
每个妈妈基本上都体验过这种内心冲突的时刻,甚至不禁反问自己是不是个好妈妈?
为什么妈妈们会觉得不吼不叫很难?吼叫,是无意义的教育。
心理学研究证明:吼叫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半点改善作用,相反,它们更像这些行为的“燃料”。孩子们会更想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以此来反抗或击败父母。
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长期被吼叫的孩子,伤害不亚于被打骂和侮辱。
孩子脾气会变得暴躁,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变得胆小、内向、不自信,交际能力差,还会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
即使成年后,生活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依旧很难改变“大脑和精神”上受到的伤害,很容易在外界的刺激下,重新引发心理的创伤。
这些危害,我们不用过多去说都知道,可为什么还是会忍不住吼叫孩子呢?
1、对孩子的行为标准定太高
曾经有一项调查,让妈妈给孩子打分,无一例外,孩子在妈妈眼中有太多的不完美,比如说不爱干净、喜欢拿袖子擦嘴;做事磨蹭,尤其是起床;爱顶嘴;爱哭;功课不好,贪玩……
这几乎是每个孩子在那个年龄阶段会有的表现,这是他们成长的轨迹,孩子还处在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
但我们却恰恰用高标准去要求孩子,试图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孩子的不配合或做不到,无力感和挫败感就激发了我们的愤怒。
2、自己曾经是被吼的小孩
弗洛伊德说,所有成年人的伤,都是在童年时期留下的。
我们会克制不住地想要吼孩子,其实,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沿袭了我们父母的教育方式。
曾经参加讲座活动时,认识了一位妈妈梅姐,当我们在聊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她跟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有天出差回家,看到孩子在雪白的墙壁上乱画,她很生气,什么都没问,直接对着孩子就是一顿吼。看着孩子惊恐的眼神,她又非常的后悔。
事后,孩子告诉她:“我想要画一个全家福,这样妈妈就能时刻陪我了。”
经常各地跑的梅姐更是心疼女儿,不禁反思自己为什么这么冲动?
第二天,她接到妈妈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妈妈因为她接慢了,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挖苦她。
一下子,她就明白了,为什么自己容易炸毛。
3、心里有烦心事,憋着无名火
在外面工作辛苦一天,亦或是被领导批评、责骂,情绪非常不好地回到家,孩子又各种不听话,心里的火气难免就会朝孩子发出来。
结果出现“踢猫效应”:你吼孩子,孩子大哭,你继续吼,孩子更加哭,两个人都充满了负面情绪,陷入痛苦,孩子则成了最受伤的那个人。
情绪就是一头怪兽,你控制不了它,它就会控制你。
4、家里有个缺位的爸爸
有人说,中国家庭关系,有一个公式:缺位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失控的孩子。
当爸爸缺位,孩子一直在妈妈跟前闹腾时,妈妈的的无力感和不满会放大千百倍。
虽然,爸爸和妈妈的分工可能不一样,但爸爸们也别忘了,家里还有一宝等着你去雕琢。
如何做到不吼不叫?掌握方法,就可以不纠结在一次咨询中,咨询师问7岁的小玛丽:
“如果你有一根魔杖,可以实现一个愿望,改变你的爸爸妈妈,你希望改变他们什么?”
小玛丽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希望他们别再冲我大吼大叫了。”
孩子对父母情绪的感知能力非常强,何况是吼叫这么激烈的负面情绪呢?
吼叫对孩子有害无益,这几个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运用“南风效应”,让孩子听得进道理
南风效应(South Wind Law)也叫做“南风法则”或“温暖法则”,它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这则寓言,后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最后,南风获得了胜利。
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提示我们在做事情时要考虑方法和态度。
我们跟孩子讲道理也一样,顺应“南风效应”,才能事半功倍。
➊保持耐心,是第一步,让孩子有宣泄情绪的出口,情绪平静后,孩子才听得进去
➋讲道理时,先共情,肯定孩子不好的感受,让孩子把你归为“自己人”,避免指责或讽刺孩子,以免孩子裹紧“棉大衣”。比如,我知道你不高兴,但是你要说,妈妈才知道,这样妈妈才能帮助你。
➌跟孩子多进行有爱的互动,比如说一个拥抱,一个魔法亲亲,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孩子才会愿意听你说。
所以,当你疑惑为什么跟孩子讲道理不听的时候,可以先对照一下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这三个原则。
如果,你都认真做了,还觉得效果差,欢迎来一起沟通,探讨。
2、巧用“黄金暂停力量”
P.E.T父母效能训练国际认证资深督导微微辣,在《你好妈妈》节目中,分享自己做不吼叫妈妈的故事。
有天,孩子做了2只母子恐龙,非常地高兴,结果微微辣不小心把小恐龙弄坏了,儿子哇地一声就大哭起来,微微辣什么都没说,就站在孩子对面(因为孩子不让她坐旁边)。
等孩子不哭了,她就伸出手示意孩子抱抱,那一刻,她觉得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但,她也曾经吼过孩子,也曾经为吼孩子而内疚、后悔过。
她说:克制自己情绪的法宝就是“暂停”,让自己冷静,问问自己,除了吼叫,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当我们快被孩子气得乱吼乱叫前,记得给自己按下“暂停”键,等关系好的时候,再跟孩子一起回顾总结。
3、不断反思自己,接纳自己和孩子
孩子失控后,无力感和挫败感是激怒我们吼叫的原因。
说到底,我们吼叫,是对自己内心不满的宣泄,所以,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接纳自己的坏情绪,多给自己一点鼓励,多给自己一个拥抱和微笑。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一书中提到:自我改变需要经历四个步骤,分别是:意愿、觉察、接纳、选择。接纳最难,但可以通过不断的觉察来帮助自己做到。
在每次自己要发火之前,多想一想这么做值不值得?形成习惯后,下一次,你就会不自觉地先去思考这个问题,而后做决定。
关于接纳孩子,我们先要承认孩子有缺点,但独一无二。
有关母婴依恋的研究表明,当父母能够接受和容纳孩子的情感(尤其是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时,孩子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学会自我安抚和情绪调节,并且能更有能力管理自己的行为。
所以,要想孩子暂停吼叫,父母先要像一个容器一样,包容孩子的情绪。
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妈妈就是最好的容器。
果妈寄语孩子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孩童时的小状况,只是非常非常小的一粒沙而已,妈妈完全不用为了这一粒沙,那么焦虑。
妈妈们,请相信,你在孩子心中是独一无二的,也请相信,做好妈妈不耽误做好自己。
我们追求做个80分的好妈妈,但不强迫自己做个100分的妈妈。
最后,如果让你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亲子关系,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呢?欢迎评论区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