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人按:
近几年在国内HiFi市场上表现活跃的澳大利亚品牌Burson Audio,旗下Soloist系列分体耳放有着较高的知名度。系列上一款旗舰产品Soloist 3X GT,以其高达10W的强大驱动力,和绵密有厚度的中频表现,成为烧友们热烈讨论的对象。
近期,这一系列的新旗舰型号Soloist Voyager正式发布。与前作进行对比,新旗舰价格达到三万元左右,声音表现全方位提升:素质上密度、声场明显得到强化,风格上则更趋于宽松自然。
【台式系统搭建之道】对于许多准备从便携器材过渡到台机的烧友来说,系统的搭建工程,始终是横亘在面前的一座大山。系统当中音源、解码、耳放、耳机乃至电源、线材等等每个环节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耗费巨量的精力去慢慢摸索——这也是大部分烧友不敢贸然动手组建台机系统的原因。
如果图省事,只要选择一台解码耳放一体机甚至是台式播放器,又或者是买同品牌的“西装套”,就可以满足大部分的需求。但台机系统本身有着巨大的调整空间,针对每个环节不断对比尝试,这个过程本身就凝聚了HiFi发烧的意义。到了这个程度,我们的思路或许不仅仅是“发现”好器材,更是在千百种排列组合中试验出最接近自己“理想声音”的器材。
对于大部分烧友而言,整套HiFi系统中除了耳机之外,对声音影响最易于感知的就是耳放了。一台好的耳放,甚至能左右整个系统声音的基调,奠定声音的风格特征。而当下HiFi圈,大耳机正呈现复兴之势,各类特色鲜明的“新生代”大耳机也对耳放器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能在当下听音审美潮流中保持特色的台机品牌也不少,来自澳大利亚的Burson Audio则是近期获得关注度比较高的一家。
我了解Burson Audio最开始是从Conductor系列解码耳放开始的——和很多国内烧友一样,我对Burson Audio的初印象源自一两年前HiFi展会上匆匆试听Conductor 3X GT的经历。彼时,那台旗舰级一体机均衡大气的声音几乎是瞬间抓住我的听觉。
此后我又接触到Soloist 3X GT分立耳放等器材,对于Burson Audio器材的风格特性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我看来,他们家的器材既有驱动力普遍强势的表现,又能够赋予声音较高的密度,声音风格可谓中气十足,十分鲜活。不得不说,这样的声音底子相当符合我的喜好,我也乐于尝试将Burson Audio的器材放进自己的系统中。
去年年底,Burson Soloist系列耳放迎来了新旗舰型号Soloist Voyager(以下简称Voyager)。正好跨年之后我也有充足的时间折腾系统搭配,Soloist系列两代旗舰就成为了我桌面的主角。
【外观设计语言的变与不变】Burson Audio过往的器材,比如Conductor 3X GT、Soloist 3X GT等型号,在外观设计上极具辨识度——四四方方的机身,表面辅以沟沟坎坎的线条设计,用以辅助机身散热。对于台机产品,好不好看暂且不论,能够保证接线、操作等方面的便利性与实用性,就算是过了及格线。前面几款机型自然是符合这个标准的,只是不同型号之间设计得比较雷同,这多多少少让人觉得缺了点诚意。
到了Voyager这一代,设计语言就完全不同了。整部机器对比Soloist 3X GT而言更厚,机身在规整长方体的基础上,在四条长棱的位置各切削出一个角下来。外壳依然是全金属,顶部为磨砂设计,前面板则是拉丝工艺处理;之前Conductor 3X GT以及Soloist 3X GT身上极为亮眼的红色旋钮换成了古铜色,并且机身两侧也设置了同颜色的散热条设计。机身重量比之前的型号重得多,当然放在桌面使用时倒也感知不明显。
由于顶部做成了全封闭的形态,Voyager自然也不能像Soloist 3X GT一样内置一个大风扇向外排热。实际用下来,身为纯甲类耳放的Voyager的发热量确实比较大,内部重新设计的散热系统对机身温度的控制差强人意,连续使用时间比较长的话机身着实有点烫手。
Voyager的前面板和此前Burson几款耳放、一体机基本一致,定制的操作系统UI也和Soloist 3X GT没太大差别,就连平衡耳机口只有4芯卡农、没有4.4mm接口的遗憾也依然没被填补。机身背部接口维持了RCA与XLR输入各两组,以及RCA、XLR、SUB输出各一组的配置。
对于熟悉Burson Audio器材的烧友来说,Voyager的使用体验还是“熟悉的配方”;如果是没玩过他们家器材的朋友,玩起来上手难度也不算高。
【旗舰的实力传承】Voyager共有两个版本,我手上的是运放和电源配置更高的豪华版。这次试听Voyager,我选择ONIX Miracle个人音频中心作为音源和解码。Miracle三件套中的XP10解码耳放搭载ESS旗舰级解码芯片ES9039PRO并辅以ES9311稳压芯片,外加ONIX自研布莱顿架构I/V转换电路,声音失真低、噪声极小,不仅作为一体机而言表现优异,作为解码外接更高端的耳放也非常合适。
Voyager给我的初体验,是中正而强悍的。它几乎没有什么音染,音色接近于还原向,但并不会像某些监听器材那样显得干涩,还是保留了一定的润滑度。它驱动万元以上头戴耳机的效果明显要强于当下相近价位的解码耳放一体机,且鲜活的调性极易打动人心。
选择一款桌面耳放器材,在声音方面有哪些要求?对我来说,首先当然是自身素质实力要足够硬。而Voyager的素质表现,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
首先是大气。Voyager是一台擅长塑造大动态的耳放,它完全能够把乐曲雄浑与轻柔的流变演绎得丝丝入扣,高亢如管弦乐团激烈迸发之时,低沉如单把乐器轻声细语之时,对比的效果令人震撼;声场不仅辽阔、规整,还有着比较明显的立体感,令人宛如置身厅堂。Voyager赋予了声音非常浓稠的密度,在其所营造的大空间中,每个位置都相当充实。它的力量感较强,我能从Voyager的声音中感受到激昂的能量。
其次是细腻。这实际上是当下高端台放比较共通的特质。在解析方面,Voyager把原本就很明显的信息摆在显眼的位置,对于一些微小的细节则不刻意去放大,也不会让其缺失。它并不存在力大声粗的问题,结像的处理打磨透出精致感,边缘顺滑且形态立体。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分离度属上乘,乐曲中元素的排列互不干扰。
再次是透净。Voyager将能量“驯服”得十分妥帖,它的声音背景接近于透明,也没有过于明显的失真出现;声底持稳,对于声音脉络的梳理能力极为出色,能够给听者提供比较“沉浸式”的安宁感。
当下的HiFi市场上,似乎很难说有一个“三万元价位耳放声音素质标准”。而我衡量Voyager表现的参考标杆,则是Soloist系列前任旗舰3X GT。实际上,3X GT问世到现在也不算特别久远,售价两万多元的它也一度是台机玩家们热议的对象。那么,Voyager对比Soloist 3X GT,又有哪些不同?
于素质方面,Voyager表现得相对更上一阶。两者的差距最明显体现在密度方面——老实说,3X GT的声音密度已经是市面相近价位耳放产品中排得上号的了,而Voyager的优势就在于它在不同频段所呈现出来的声音密度要比3X GT更均匀,我们在欣赏一些配器复杂的音乐时更能做到“耳听八方”。
此外,3X GT对于细节的刻画手法显得凌厉、锐利,而Voyager更加注重主次轻重的差异性。我们固然不能说3X GT在这方面比Voyager强或者弱,但这事关器材对于音乐内容本身的理解与表达。我认为,Voyager处理得更为高明。
另外,Voyager是两者中更舒展、宽松、自然的一个。也许我们一耳朵听得出Voyager的声场是要比3X GT宽广,但仔细听下来会发现,比起“大”和“小”之辨,3X GT更多地是将能量往声音近场的位置聚拢,诸如人声、主音乐器之类的音乐元素会相对更靠近耳朵一点,远场则留存着微弱的细节;而Voyager则把这些元素有层次地安排在一个更宽广的空间中,有点“众神归位”的意思。Voyager之“大”,是更易于感知、更贴合我们平素听音感觉的“大”。
可以说,Voyager声音相较3X GT而言进步是全方位的。实际上在Burson Audio公布了Voyager硬件配置相关信息的时候,我便注意到它在Soloist 3X GT的电路设计基础上,很多模块的处理采用了更新的技术成果。而两台机器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时,那些具象的技术文字才变得更为直观——Voyager的确往更为极致的方向迈了一步。
【特色鲜明的风格演绎】素质之后,继而考虑风格。如果说入门级的耳放所肩负的任务仅仅是让我们手头的头戴大耳发出更饱满的声音,那么中高端、尤其是到了万元以上价位的耳放,讲究的就是风格上的追求了。
Voyager的风格,有两个突出特点:
其一,Voyager的三频架构非常均衡。如果单独看每个频段,自然都有值得称道之处,但更重要的是以乐曲的整体来看,细分频段之间几乎没有突兀的转接,平滑的能量分布模式让它对于乐曲的演绎显得十分自如。
三频之中,我比较喜欢高频的表现。Voyager并不过分地增加高频的光泽度来吸引我的注意力,但高频的细节却清清楚楚地往耳朵里送;极高频的延展优秀,令人回味。它的线条感非常出色,一曲阿卡多演奏的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听下来,小提琴声该刚硬的地方毫不手软,该绵柔的地方宛转悠扬,可谓张弛有度。
其二,Voyager的声音丝毫不拖泥带水,是相对比较明快、清爽的风格。各个频段的残响存留得都不算太多,无论是阎学敏《炎黄第一鼓》中的各类低频鼓声,还是鲁布森演奏的巴赫管风琴作品,每个音符的回响延续都适可而止。另一方面,Voyager的能量释放得快、收得也快,但不会给人太强的侵略感,听感上也还是维持着相对自然的状态。
这种相对偏收敛性的风格可能会让一些烧友觉得氛围、弥散感不强,或者回味不够悠长,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高品质音源中所记录的器乐声音本身就是“干净”的,而Voyager的演绎方式更像是把乐器演奏时声音自然衰减的样貌呈现出来,不添油加醋。
Voyager素质表现优秀、风格特色鲜明,除了机身实力不俗的原因外,还在于它搭载了个“外挂”——电源。我手头的这台Voyager豪华版,除了机身内部搭载Silent Power Modules(SP02)电源模组之外,外部还配置了5A Super Charger升频电源。
我尝试将这款升频电源和标准版配置的普通电源作效果对比,差别一耳朵可闻:升频电源对于能量的控制称得上有“度”,从源头上保证了声音不会脱离沉稳、走向欢脱;同时,它自身对电信号噪声的抑制,也赋予了Voyager更高的纯净度。
我们如果用普通电源来给Voyager变压供电,当然也可以获得相当不错的听感。但我认为,Super Charger升频电源才是打开Voyager“完全体形态”的那把钥匙,让耳放的表现更趋于极致。
【探索搭配范围的广度】这次聆听Voyager,我搭配的耳机数量不少,单元特征各不相同,其中有几款的效果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首先是森海塞尔HD 800 S。这款经典的高阻动圈大耳堪称各类前端器材的素质“试金石”,其潜力非常惊人,能够客观地反映前端的素质水准。Voyager和HD 800 S的搭配,最吸引我的是极为沉稳的安定感,演绎小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时,呈现的效果是不急不躁的,乐曲场面很热情、声音很鲜活,却不让人觉得吵闹。至于两者在素质层面上的表现,诸如辽阔的声场、迅猛的瞬态等等,同样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准。
接下来是ZMF的当家旗舰Caldera。Caldera这款平板耳机声音上限很高,但也有一定的驱动门槛,如果前端驱动力无法“喂饱”它,声音的饱满程度会被显著影响。这套搭配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是极为绵密的细节,各种信息宛如抽丝剥茧般从耳机里缓缓展开,令人应接不暇;二是颇高的声音密度,各种音乐元素都饱满而有张力,特别抓耳。可以说,Caldera自身的特点与Voyager是极为吻合的,两者的搭配可谓是相得益彰。
天龙D9200这款低阻高敏动圈大耳,相对来说不难驱动,甚至一些便携器材都可以让它发出不错的声音,但只有在实力较强的耳放驱动下,它才能把声音架构填充得丰满。Voyager给到D9200的驱动效果是圆融且厚重的,搭配的声音具有比较强的凝聚力;中频的表现厚实、有韧劲,尤其是在演绎泛流行曲目时,人声并不谄媚,却依然显得动人;清丽的高频带有几分华彩,演绎管弦乐时色泽鲜明、形态顺滑。可以说,Voyager基本上把D9200的潜能尽数挖掘出来了。
除了几款头戴大耳之外,我还选用了DITA的旗舰单动圈耳塞Perpetua和Voyager搭配。Perpetua可以说是近几年我听到的耳塞里面潜力最大的型号之一,“上台”之后素质提升立竿见影,但同时也对前端的控制力提出严苛的要求。在连接上Voyager之后,Perpetua空间感彻底打开,声场的延伸到了极为舒展的水平,纵向声场内层层叠叠的声音结像清晰而细腻;动态范围颇大,比如演绎辛诺波里指挥、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演奏的舒伯特《第九交响曲》时都能把指挥家大开大合、极富激情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样搭配的话底噪是比较明显的,但这也属于意料之中了。
当然,Perpetua只能算是千万种耳塞中极特别的个例。一般情况下,塞子的潜力还不至于需要用一台三万元价位的台式耳放才能完全榨取出来。但是反过来讲,且不论底噪的问题,Voyager驱动一些阻抗不高、灵敏度较高的塞子,调整好增益之后出来的效果也没有特别明显的毛刺或者能量波动,我并不觉得塞子被“过推”了,可见Voyager本身控制力之强大。
反复对比试听下来,我认为Voyager对不同单元特点的耳机适配性上相当出色。我在试听前所猜想的可能“踩雷”的情况基本上都没有发生,其强大的兼容性可见一斑。
如果要考虑风格搭配问题的话,我认为本身相对较为素雅的Voyager如果搭配同样偏还原向的耳机,用来欣赏古典音乐和现代原声器乐的话,效果是最为合适的。Voyager对耳机自有风格的体现也算得上客观、准确,如果烧友想用它聆听现代的泛流行乐,只要选上自己喜欢的耳机型号,可以是音色明亮,可以是能量充沛,可以是温暖柔和……Voyager并不会限制种种风格的发挥。以我个人的喜好而言,我倾向于选择音色中带有一点润泽度的耳机,以此来提升系统的耐听度。
【“极致”的诠释】作为一款三万元价位的纯耳放,综合Voyager的素质、风格、搭配效果来看,它在Soloist 3X GT的基础上朝着“极致”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输出功率高达10W的3X GT已经向烧友们亮出了自己在驱动力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而Voyager完整继承了这一核心优势,并且用一种更加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方式,将充沛的能量稳健、自如地输送给耳机,转化成声音送入我们耳中。
这样的风格,更老成、更稳重,也同样更加优雅。或许Voyager代表着Burson Audio在新的阶段对声音新的诠释方式,但不变的,是其对耳放驱动水准的极致追求。
以上。
耳边烧友团閑雲散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