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人按:
这两年,随着小尾巴市场的逐渐饱和,这个品类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各大HiFi品牌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市面高端小尾巴频现。
享声直到今年年初才正式入局小尾巴领域,推出两款新品MDA3和MDA3E。这两款器材里,售价达到2599的MDA3可视为享声对小尾巴声音上限的一次探索;售价1599的MDA3E风格则更富有韵味,是更易于欣赏的一款。
序:小尾巴的“瓶颈”对于“小尾巴”器材,我算是见证了从诞生到今天这般繁荣的整个过程,那些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一代代经典型号的流行,都曾令我对这一品类的未来抱有很高的期待。
但随着小尾巴的蓬勃发展,这类器材先天短板也越来越明显。如果是有丰富经验的烧友,想必能够罗列出诸如“体积小,放不下大电路元件”“依赖手机供电,源头受限”等等问题出来。如今,不少HiFi品牌不断尝试突破瓶颈,也推出了一些高端的小尾巴器材。新近问世的,就有享声MDA3和MDA3E这对兄弟。
说起享声的便携器材,不知道大家第一个想起的会是哪个型号?这些年,享声在便携端推出的产品并不算太多,步子倒也走得扎实。当初便携播放器方兴未艾时,M1亮相即惊艳,以丰富的信息量、明晰的线条感,奠定了包括我在内的不少烧友对“享声式”声音审美认知的主基调。不久后问世的MR1堪称一代经典,其极致的均衡性、中正全面的风格、强大的素质及驱动力,外加全能的扩展能力,让它获得了不少主玩便携与台机的烧友的青睐,我自己便长期以MR1作为主力前端来用;哪怕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MR1的器材形态和操作体验或许不够新潮,但它的声音表现依旧能够稳稳站在高端播放器的行列里。
这两年,享声在便携领域新品不多,上一款器材还是AMC MR2这部“大块头”。这台带有跨界性质的播放器,用来作为家庭音乐管理中心时作用突出;声音素质强悍,并且对接驳的耳机又有着非常高的兼容性。接触享声的器材久了,对于这个品牌,我始终认为其设计的器材带有一股发烧友“折腾”的思维,在强手如林的HiFi圈中显得气质独特。
也正是过往把玩享声便携器材的经验,让我一直期待着享声能有进一步的动作。去年的国内展会上,享声小尾巴的工程样板就引起了我的关注;一直到今年年初,MDA3(E)才正式亮相——这也是享声首次推出小尾巴器材。我第一时间也向享声官方借来这对“孪生兄弟”,在春节期间带着它们同赴旅程。
客观体验以往我们看享声的便携器材,好不好看另说,“有个性”是设计上不变的主题。去年,我亲眼看着MDA3(E)从一块“裸奔”的板子到套上临时封装壳,也怀疑过享声是否又要在设计上“整活”。
不过,定版后的设计,倒算是中规中矩。两款小尾巴的外观除了底部印有型号名以示区分外别无二致。机身重量28.8g,挂在手机底下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悬重感。其外壳为金属打造,表面磨砂工艺处理得比较细腻,长边削出一点圆润的弧度,不过八个角的位置还是有点硌手。顶部是一块长条形的显示屏,两侧呈略微凸起的峰状。机身的后侧是三个物理按键,不同于传统“三大金刚”,MDA3(E)这三个按键分别对应音量加、静音/模式切换、音量减,在滤波模式、输出模式的选择上,MDA3(E)也是靠着模式切换键长按、短按、双击来完成,我个人感觉是操作指令不易记,也失去了盲操的便利性。
MDA3(E)配件不算多。除了标配的线材、转接头之外,享声官方给小尾巴定制了一款皮套,和机身贴合度较紧,手感也还不错。我原以为加上皮套会不利于小尾巴散热,但实际用下来之后发现,连续用上一两个小时也不见得受影响很大。
声音:“小心思”与“大能量”我这次借来的两条小尾巴,到手时基本上是全新的状态。使用过程中,我感觉MDA3(E)是需要煲机的:刚拆封时机器的声音还有点毛躁,也不够舒展,但煲过几十个小时之后,声音便逐渐安稳下来。
MDA3E:柔情似水
首先听MDA3E。我将它的模式设置为NOS、耳放输出,先试听4.4平衡。
一开声,MDA3E就流露出一股温和的气息。它的音色中带有些许音染,不算很多,能够将女声的声线渲染得较为甜美,但并不会改变原本的音色特征。它的声音经过一定程度的打磨,显得较为圆润;风格上鲜活而不跳脱,舒缓而耐听。MDA3E的背景颇为干净,播放音乐时整个空间透明而清晰。
在三频方面,MDA3E在整体均衡的基础上,往中频的位置略添加了一些笔墨。它的中频有不错的厚度,声音显得比较抓耳;人声的位置略前倾,给听者以“前排听演唱会”的感觉,齿音有一定程度的削减。低频的质感和量感都处在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力度、弹性、残响均可闻但不太过分,能够将乐曲里低频器乐和音效自然而然地还原出来。高频的亮度不错,信息量也比较足,只是在极高频部分有一定的衰减,延展一般。
素质方面,MDA3E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舒张的声场。其横向与纵向的比例相当规整,撑开的范围也较为宽阔;声音空间内的层次分明,由近及远的能量分布较为均匀。MDA3E的解析力不错,对于配器不算特别复杂的乐曲,它都能将主要的信息量呈现出来,只是结像的边缘稍有些模糊,加之分离度也并非“粒粒分明”,听起来不像一些走尖冷风格的器材那样有“锐化”的感觉。它的动态范围中规中矩,瞬态响应的速度则偏慢,整体上给人的听感是偏柔和的。
耳放输出模式并不是MDA3E的完全体。MDA3E特别设置了线路输出模式,进入LO模式后,MDA3E并不仅仅能做前级,它依然可以直接连接耳机使用,此时的MDA3E切换成AB类放大,输出功率也有所提高;只是LO模式下的MDA3E也有一点传统台机“慢热”的性子,需要工作20分钟左右,机身温度趋于温热之后,声音才进入平稳的状态。
改变放大模式、提高输出功率的LO模式也让MDA3E明显在密度上比PO模式提升了许多,声音的凝聚力也变得更强,并且体现出了不错的立体感。这个效果在中频部分体现得最为清晰:整个频段声音显得更厚一些,人声凝实而有力,在位置距离基本没有改变的前提下,演唱的细节更加清晰,气息吞吐技巧的运用展现得尤为到位;乐器音效也更具动感,尤其是演绎管弦类乐器的时候,能让人听出乐手在演奏过程中力道的不断变化与调整。但实际上,这两个模式在三频方面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由于密度分布的关系,听起来就像LO模式的中频比PO模式更凸一点。另外,在素质上面,LO模式对于声音结像起到了一定的描摹修饰作用,让声音形态更趋于扎实、规整;动态范围也有一定程度的扩大,足以应对小编制室内乐的演奏场景。
我认为,LO模式下MDA3E的综合水平在当下两千元价位小尾巴中是数一数二的;放眼整个小尾巴领域,它也已经达到准一线的水准。
再试听MDA3E的单端口。与平衡口相比,单端口整体的风格比较接近,只是驱动力一般,素质上没有那么出彩,比如在声场方面就显得中规中矩。当然,用单端口驱动一些入门级别的塞子时,也足够发挥出塞子的实力了;但如果是搭配中高端耳塞的话,我比较倾向于采用平衡口来驱动以获得更有力量的声音表现。
整体上说,MDA3E走的是有韵味的路线,用来聆听泛流行音乐的时候效果不错,尤其是对一些港台老歌的演绎也有不错的味道。
MDA3:海纳百川
MDA3相比MDA3E而言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整体的风格。它的音色要更显中正一些,没有特别明显的音染,但也不会像监听器材那般干涩;声音形态也不再作刻意的打磨,乐曲中的润滑与锋芒都在MDA3的演绎下得到良好的反映。
在素质方面,MDA3在MDA3E的基础上更提升了一层,我聆听MDA3E时觉得“不过瘾”的那些点,在MDA3身上得到了更好的满足感:动态范围明显更大,甚至在演绎交响乐的时候也能够撑起宏大的场面;配合上原本就不俗的声场,整个声音营造出了相当不错的空间感;解析力更强,结像边缘更明晰,声音呈现出一定的颗粒感。
三频方面,MDA3有着更加端正的均衡性。这倒不是因为MDA3的中频较MDA3E有所收敛,而是它在高低两头都完成了一定的增强,从而让整个声音架构更加壮实:低频的下潜更深,弹性也更大;高频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光泽,延展性良好。当然,这样的三频分布并不单单强调某个频段的优势,而是把各频段间的过渡处理得十分平滑,使听感更显自然。
两款小尾巴在电路设计上系出一脉,与MDA3E类似,MDA3也存在LO模式比PO模式素质更强劲、听感更饱满圆润的特点,不过这种差别在MDA3E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我们可以理解为MDA3的PO模式“起点”已经足够高,LO模式的提升自然就比较有限了。如果把MDA3和MDA3E两相对比,我认为MDA3E能够达到MDA3七八成的功力。
应该说,MDA3完全摆脱了普通小尾巴声底虚、形态扁平的劣势,变得特别鲜活、密度充盈、饱含能量……它已经突破了“小尾巴”这个品类在一般意义上给人的基本印象。享声多层电源技术在降低机身内阻、提高输出电流之后,立竿见影地改善了小尾巴声底常见的问题;强大的配置则实打实地提升了MDA3的素质表现。我所听到的MDA3声音效果,通常也只会在那些供电充足、体积条件宽裕的机器上得到体现;而据享声官方介绍,MDA3(E)搭配同期发布的便携PA1 USB音频噪声处理器时,声音表现还会有明显的提升。不夸张地说,享声是用研发大器材的思路,突破小尾巴的局限。
MDA3相对中正大气的风格以及无短板的素质表现,也让它在面对各种不同风格音乐的时候显得得心应手。我尤其喜欢MDA3对于古典乐的演绎,无论是相对偏还原向的音色,还是足够强大的空间感、解析力,都让它和古典乐曲之间产生良好的匹配度。
搭配:各尽其职近一年来,小尾巴领域也出现了一些输出功率接近甚至赶超进阶级便携播放器的新品。MDA3和MDA3E的最大输出功率分别达到410mW和205mW,纸面数据看上去还不错但不至于很夸张。当然,推力的效果最终也要落到实际搭配的听感上。聆听这两款小尾巴时,我也拿手头多款耳机与之搭配,其中,有三款不同特点的耳机搭配效果值得作为参考。
一是森海塞尔IE 900。这款塞子风格中正、素质突出,且在前端驱动能力较强时也能挖掘出相当不错的潜力,我也长期将其作为反映前端器材实力的工具。在和MDA3(E)搭配时,IE 900也较为精确地把两款小尾巴的声底反映出来:MDA3E的柔情款款,MDA3的中正大气,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个人很喜欢以MDA3搭配IE 900,此时的声音呈现出一种包罗万象的大气,演绎古典音乐时端庄而严谨,演绎人声曲目则落落大方而不谄媚。
二是DITA Project M。作为DITA旗下首款圈铁耳塞,Project M继承了DITA家独特的“圈味”,但同时其细腻的声音特征也极为考验前端的控制力。两款小尾巴都能够将Project M清澈、透明的特质还原出来,而MDA3E与Project M的搭配既能保留住中上盘的光泽度,又能让声音柔化不刚硬,算得上是互补的选择。
如果觉得这样的搭配之下声音有点刺激、收不住,那么MDA3(E)的几种滤波模式便可以提供细微的调整——除了NOS之外,MDA3(E)滤波模式从F1逐步切换到F4,反馈在声音上大致可以说是从直接、快速,到略慢、有泛音感的过程,选择哪个滤波器当然是因人而异的。以我个人的喜好而言,我会选择用F2滤波器在保留Project M出色线条感的同时将其凌人的气势略微压低一些,以照顾耳塞的耐听度。
耳塞的搭配基本上没有什么难题,那么头戴大耳呢?我选择了不太难驱动的天龙D9200来与MDA3(E)搭配。坦白说,MDA3E在遇到大耳机的时候多少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尽管声音的骨架还算得上结实,但并未能够很好地把乐曲中的层次感清晰地表达出来,能量没有得到良好的铺陈。而换到MDA3时,声音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声音的密度相比MDA3E驱动时会充实得多,并且在更加开阔的声场空间内,各个位置都能挖掘出信息量来。虽然说用小尾巴始终还是不太能够把大耳机驱动出特别饱满的水准,但MDA3+D9200搭配起来声音依然称得上健康。这样的组合,堪称一种兼顾便利性和声音表现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这两款小尾巴所适合的场景有着微妙的不同——
如果我们用于搭配MDA3(E)的主要是耳塞器材,那这两款小尾巴实际上都完全能够胜任其所承担的角色。它们都有着充沛的驱动力,与此同时控制力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能够让各种耳塞都处在一个正常发挥、不出恶声的范围之内。
而如果我们考虑的是“一条尾巴走天下、大小耳机都能推”,那MDA3无疑是更合适的——它对耳机的适配程度更广,尤其是对头戴大耳机的驱动能力更强,对各种风格的音乐也有比较高的普适性。此时的MDA3所适用的不仅仅是外出通勤的场景,而是能够覆盖家用、办公室,甚至展会之类的听音需求。
尾声:传承MDA3(E)称得上是享声在一个未涉足的领域对自身传统的一种传承。一方面,MDA3与MDA3E尽管风格有别,但扎实的声音底子明显系出一脉,都让人见识到有享声特色的声音理解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两款小尾巴身上那些颇具心思的功能设计、堪称“堆料”的技术积淀,背后也刻下了享声器材“发烧友设计思维”的烙印。
在我看来,虽然说如今市面上的小尾巴器材已经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但姗姗来迟的MDA3(E)也足够亮眼。或许可以说,高价位的MDA3对于声音素质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下小尾巴器材所能达到的声音“天花板”;而位居中端档次的MDA3E,则是一种接地气的、易于被大众欣赏的选择。
以上。
耳边烧友团閑雲散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