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推动下,动力电池企业正在快速崛起,而车企也在寻求自研。连续五年全球装机量排名第一的宁德时代,是否会被撼动王位?
文丨智驾网 黄华丹
2022 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 TOP 10 中 , 蜂巢能源以 2 . 6 GWh 的装机量挤掉亿纬锂能 , 排进前十 , 市占率 1 . 3% , 相较去年同比增长 147 . 1% 。
7月单月,蜂巢能源依然以0.6GWh的装机量排名第十,市占率1.4%,同比增速218.6%。
除去LG新能源,松下,SK ON与三星SDI,在国内电池企业中,蜂巢能源已名列第六。
2018年才从长城动力电池事业部独立出来的蜂巢能源,短短四年时间,成长速度之快,堪称动力电池领域一匹黑马。
而宁德时代,则依然以34%的市占率,牢牢占据全球装机量第一位。对于这个体量的企业来说,还能实现111%的同比增速,足可见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之快。
在与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的交流中,智驾网问及多家动力电池企业的快速崛起,是否有可能会对宁德时代造成冲击?
杨红新笑,“没什么冲击,我觉得多久也没有冲击。”
2022上半年,蜂巢能源装机量2.6GWh,同期宁德时代装机量70.9GWh,是蜂巢能源的27倍。
“整个行业都在快速增长,只不过我们基数小,增幅就大,他们基数大,看起来增幅小一些。”
“这取决于他的心态,是吧?你都全世界第一,第二的,每年增长率还很高,而且出货量也在不断的扩大,只是整个市场盘子的增速更快,那就把更快的部分给别人分享一下。”
言下之意,宁王的基盘不会动,但市场份额,多少要让出一些来。看似谦逊,实则有些后浪的来势汹汹。
“一家公司的市占率达到百分之四十几,这也不正常,其实是不可持续的。在一个竞争性的行业里,20%左右市占率已经非常高了。所以我们相信,明年全年下来,我们市占率会有一个非常大的质的提升。”
01.
从宁德时代出走
回看宁德时代的造王之路,从2017-2021年,连续五年,宁德时代装机量位居全球第一。且市占率仍有扩大之势。
2020年市场份额24.6%,2021年则达到32.6%,2022年1-7月市场份额34.7%,6月单月市场份额更是高达36%。
有研究报告分析认为,到2025年,其全球份额有望提升至38%。
从数据来看,为宁德时代操心似乎“大可不必”。
打开宁德时代官网,在配套车型查询里,密密麻麻的车型名称,几乎所有主流电动车型都搭载了宁德时代的电池。
从特斯拉到蔚小理,从BBA到东风长安长城,宁德时代的客户几乎涵盖了整个车圈。当然,部分车型也可能搭载其他供应商的电池。
但另一方面,“天下苦宁德时代久矣”也绝不是空穴来风。
去年底,36氪一篇名为《宁德时代:万亿电池帝国的裂缝》的深度报道揭开了主机厂与宁德时代之间矛盾的片段。
在宁德时代面前,任你是新势力还是传统巨头,都得遵守宁王的规则。先款后货,还要支付数额庞大的保证金,其金额甚至可能超过20亿元。
而且,除了合作条款,宁德时代对利润率的要求也高于一般企业,甚至一切谈妥,还可能无法保证供货。
多家车企开始出逃。从广汽到小鹏,有的选择更换供应商,有的选择自研。
“因为车企过得很不舒服。现在头部企业太强势,他就缺乏话语权,价格太贵,所以车企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做更好。”谈及车企自研电池时,杨红新表示。
“如果服务足够好,价格又很合理,(车企)没必要自己做。”
现实是,产业正在高速发展,到2025年装机量预计达1163GWh,到2030年预计达2963GWh。
过于集中的供应商,对于高度竞争的行业来说,本不是平衡。
目前来看,两个方向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一方面,车企为了供应链安全纷纷开展自研,另一方面,则是后起之秀电池企业的快速成长。
02.
迅猛发展的后来者们
比如蜂巢能源。
据介绍,目前,除了服务长城旗下多个品牌,蜂巢能源的客户已经包括小鹏、理想、吉利、零跑、牛创、岚图等多家企业。
原来大家都盯着宁德时代,“觉得我们可能不太行,后来看发展觉得也还不错,产品,价格什么的好像都可以。”说起自家的业务,杨红新有种克制的得意。
总结起来,杨红新认为蜂巢之所以能迅速拿下多家车企,其主要原因包括技术、质量、产品规划,以及产能与客户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
从产品本身来看,官方资料显示,蜂巢首创的无钴电池容量更高、寿命更长、安全性更好。
同时,相较于常用的NCM811(即镍钴锰比例8:1:1)正极材料相比,无钴正极材料NMx热失控温度提高15度,整体成本降低15%。
杨红新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未来,大无钴系的市场占比将不小于70%。
三元锂电池的正极材料通常由镍钴锰或镍钴铝组成,钴是其中并不可少的元素。但由于钴在全球储量有限,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钴价也随之水涨船高,因而,正极去钴化成为一种趋势。
2021年,蜂巢能源首发无钴电池。
而杨红新所指的大无钴系除了蜂巢独有的无钴电池外,还包括磷酸铁锂和磷酸锰铁锂电池。
在工艺方面,蜂巢能源采用叠片工艺,开发了短刀电池。相较于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同样作为薄片电池的短刀电池长度更短,成组效率更高,安全性也更高。
欧拉闪电猫将成为首款搭载无钴短刀电池的车型上市。
此外,蜂巢能源还在研发固态电池。杨红新表示,目前蜂巢的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上均有一定优势,但距离上车还有一定的时间。
而产能方面,蜂巢能源位于常州的生产基地规划有四期,总产能68GWh。目前,一期、二期工厂已建成投产。
此前,蜂巢能源提出到2025年要达成600GWh的规划。这个目标可谓雄心勃勃。宁德时代对2025年的规划也是600GWh。
杨红新表示,这是蜂巢的战略规划,并透露,目前蜂巢合同在建的产能就将近300GWh。
▲ 蜂巢能源生产基地三期规划
而在资本方面,蜂巢能源在过去一年中获得四笔融资,在今年2月的新一轮增资之后,其估值已达460亿元。
同时,杨红新也证实了蜂巢能源计划IPO登陆科创板的消息。
另一家和蜂巢能源同样快速成长的是欣旺达。
2022上半年欣旺达装机量3.1GWh,市占率1.5%,同比暴增663.3%。
做手机电池起家的欣旺达创立于1997年,2008年开始涉足动力电池,2019年开始扩张业务。
就在不久前的8月26日,欣旺达宣布完成80亿元A轮融资,博华资本、深创投、源码资本和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联合领投,投后估值约为300亿元。
此外,欣旺达也已于2021年末开启动力电池业务的分拆,分拆后的欣旺达EVB将独自启动上市。
而除了蜂巢能源与欣旺达,包括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远景动力、卫蓝新能源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也正在高速发展,分食巨大且仍在快速增长的动力电池市场。
此外,欧美的电池企业也正在崛起。
包括瑞典电池供应商Northvolt。今年5月,Northvolt成为欧洲第一家向汽车制造商进行电池商业化交付的公司。据报道,目前公司估值已达120亿美元,预计将在两年内上市。据称,宝马、捷豹路虎等均已与该公司签订合同。
而美国动力电池初创企业Our Next Energy也已获得来自宝马及其他风投机构的投资。
在全球范围内,多场动力电池业内的巨额投资正在悄然兴起。
03.
寻求自研的车企
除了正在高速发展的后起之秀们,车企也在自研寻求更可靠且可控的供应链。
不过,在2022泰达汽车论坛上,广汽埃安副总经理席忠民也表示,车企自研电池,并不代表着会完全自己生产电池,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案。
在7月吐槽完自己是在为宁德时代打工后的广汽,8月就发布了自建电池厂的消息。
8月25日,广汽集团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21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绿擎电池公司的议案》,同意设立电池公司开展自主电池产业化建设。
和出自长城的蜂巢能源一样,绿擎电池公司初期产能将用于广汽埃安,后续也将独立运营并实现对外供应。
此处,众所周知的比亚迪与特斯拉自不必说。
而在国外车企中,大众集团也规划将在欧洲建造六家电池厂。
7月7日,其首家欧洲电池厂在德国萨尔茨基特(Salzgitter)破土动工。新工厂预计在2025年投产,预计产能40GWh,可生产大约50万辆电动汽车。
此外,据外媒报道,沃尔沃集团也计划于2030年在瑞典建立大型电池生产工厂。
而奔驰更是早在2019年便建立了北京奔驰电池工厂,并于今年下线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电池。
宝马、蔚来也均已开始投资研发电池。
福特则选择与SK ON及其子公司合作成立合资公司BlueOval SK LLC,在美国建造和运营电池生产设施。
不过,杨红新也认为,车企自研电池,更多的只是一个项目,并不是真的想完全自己来生产电池。这点,倒是和席忠民的说法不谋而合。“还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04.
发力海外市场
而提及中国企业出海,杨红新表示,当前背景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美国的机会很少,日韩企业的优势比较明显,去美国建厂的主要是LG和SK等韩国企业。
但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机会很大。
欧洲本土的电池企业刚刚萌芽,尚没有实际的产能,而其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又在同步快速发展。对中国企业来说,不失为一个介入的良好时机。
8月,宁德时代官宣将在匈牙利建立其第二家位于欧洲的电池厂。规划产能100GWh,投资金额73.4亿欧元。其首家欧洲电池厂建于德国,预计到2025年建成年100GWh的产能。
数据显示,目前,宁德时代的国内市场营收占其总营收八成。要想寻求进一步的突破,向外拓展显然是宁德时代新的增长点。
尤其是欧洲市场。
“很多企业说要去欧洲建厂,其实他们就说说,真正去建厂的,也就宁德时代和我们。”杨红新表示。
2020年,蜂巢能源便发布了欧洲建厂计划。
欧洲的建厂成本大约是国内的4-6倍,但欧洲企业要求供应链本地化达到一定比率。因而,要想拿下欧洲市场,去当地建厂也成为绕不过去的话题。
作为产业的巨人,宁德时代虽有挫折,但仍在肆意扩张。
而蜂巢能源作为后起之秀,显然也不甘籍籍无名。从品质、技术入手,以服务、产能为保障,蜂巢能源的野心是一小口一小口从巨鳄手中抢下市场,野蛮生长。
从国内市场到海外市场,说着冲击不了宁德时代的蜂巢,其实怀揣着莫大的野心。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在渐趋成熟。而作为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部件,一家独大的局面显然无法平衡。动力电池的发展必然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