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艾芸阅览过去 2025-03-09 05:19:13

《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本草纲目》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书中所收集的资料广博,“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因此书中不免有些内容与现代的认识不符,甚至有些可能具有迷信的色彩,例如,铅粉辛寒无毒,现代则认为有剧毒的。这部分李时珍大多引用《辍耕录》、 《本草拾遗》的说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的态度。另外李时珍并驳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认为吃人肉疗羸瘵是错误的。不过也正由于巨细靡遗的收录,使得一些已散佚的古代医书及本草借由纲目而保存下来。虽然《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专著,但它同时还记载了与临床关系十分密切的许多内容。原书第三、第四卷为“百病主治药”,记有113种病症的主治药物,其中第三卷外感和内伤杂病中,就包括有专门治疗伤寒热病、咳嗽、喘逆类的药物。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集成的一部药典,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其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它是几千年来中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医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不仅历史悠久,更独具特色。一碗汤药,一根银针,便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提到中医,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明代药圣李时珍,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他与本草纲目的故事。

1593年,《本草纲目》问世后,被誉为医药人士家中必藏之书。它不仅对国内药学影响深远,在国外也得到很高的评价。它不仅是一本承前启后的药学巨著,更是一部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用了近30年的时间编撰而成。全书共52卷,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载附药方 10000 余方。本书虽为中药学专书,但涉及范围广泛,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等内容亦有很多记载。

有人说,这部书集十六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对以后药学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本草纲目》陆续被译为日、朝、拉丁、英、法、德等文字,在国外引起不少学者的重视。

达尔文称赞《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李时珍为:中国博物学家中的‘无冕之王’,地位与伽利略、凡萨利乌斯并列;在日本,最早传入的金陵版被奉为“神君御前本”;在莫斯科大学,李时珍的巨幅画像镶嵌在廊壁上。

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1956年2月为修建李时珍墓题词:“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30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那么,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这本《本草纲目》呢?

李时珍在行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之事,触发了他想修订药书的念头。

有一天,一个女子刚生了小孩,产后大小便不通畅,肚子胀得非常难受。一位走方郎中给她服用了一种白色粉末,说是芒硝。可是到了半夜,这位女子心慌口干,全身像火焚一样难受,不断在床上翻滚,赶紧请李时珍前去诊治。

李时珍赶到后,发现她面部、嘴唇青紫,呼吸困难,左右翻滚,不停地捶打胸口。把过脉后,李时珍让把剩下的药找来。他走到亮处仔细辨认,又取火来点,只见一缕青烟,这药竟燃烧起来。当即判定,这不是芒硝呀,而是硝石。

李时珍忙开药方,让女子煎服,约莫过了一个时辰,那女子慢慢地安静了下来,面部和口唇的青紫色也退了下去。

李时珍回到家,拿过一本《证类本草》,翻到消石那一条(古汉语‘消’通‘硝’),指着其中“一名芒消”这几个字给徒弟看:“这是从《名医别录》中引的,说消石又叫芒硝,不是搞乱了吗?”

还有一次,一个客商咳嗽、胸痛、呼吸困难,来找李时珍看病。李时珍把过脉后面露难色,然后开一张药房给客商说,你立即动身回家吧,按这张药房服药,应该能让你坚持回到家乡,客商谢过便赶紧走了。

半年后,李时珍在采药途中,又遇到了这个客商,但见他容光焕发,根本不像有病的样子。惊奇地问道:你的病是怎么好的?客商说,他回乡走到夷陵州时,遇到一个老樵夫,老樵夫见他咳嗽的厉害,精疲力尽。便把他带回家,给他服了一个月不知道叫什么的草药,病就好了,身体也强壮了许多。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时珍问客商打听到老樵夫的地址,第二天一大早便直奔夷陵州而去。不想,老樵夫根本就不愿搭理李时珍。他接连几日相求,又是给老人家打扫院子,又是冒雨上山送雨伞,终于感动了老樵夫。

就这样,老樵夫天天带着李时珍上山,一个砍柴,一个采药,半个多月里,李时珍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李时珍发现,以往的各种书籍,尽管已经收录了1500多种中药材,但却有很多错误和问题。

有张冠李戴的;有把一种药而写成两种的;有把不同种类的药而写成一种的;也有本是同一种药在不同书籍上叫法不同的;还有很多有效的方子没有被记载的;更有很多后期发现的草药需要记录下来。

医生都是用这些药书看病,如果用错了药怎么办?随着这些问号在头脑中产生,重新修订本草书的念头隐隐升起。

于是,李时珍决定开始重新整理、编写一本纲目清晰的本草书,书名就叫《本草纲目》。

那么,为什么又称李时珍为“中国博物学家”,《本草纲目》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呢?

李时珍在夷陵州采药的半个月,给了他很大启发。在回家的路上,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水,齐飞的落霞与孤鹭,他突然想到,祖国土地如此辽阔,药物分布一定很广,一定有许多药物还没有被发现。

从此,他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等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

有一天,一个地主家长工告诉李时珍一件怪事。他的工友张二,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掉头发,掉眉毛,脸上还长满脓包、疙瘩。地主说他得了麻风病,就把他关进柴房里,打算把他饿死。没想到过了十来天,地主打开柴房时,张二不仅没饿死,而且还活蹦乱跳,脸上的疙瘩也好了。

地主很奇怪,就问张二是怎么回事。张二指着角落里一个积满灰尘的酒缸说,我饿了就喝那个缸里的酒。地主伸头往里一看,看到酒缸里有一条五六尺长,肚子已经泡烂,只剩背上蛇皮的蕲蛇,也叫白花蛇,大家都明白张二是喝蛇泡的酒喝好的。

李时珍听说后,就带着徒弟上山,捕了几条这种蛇,回家养起来。他每日观察,久而久之,他将这种蛇的习性和药用价值记载下来,总结写成了“白花蛇传”。

还有一次,有个做生意的患者找李时珍看病,听李时珍提到穿山甲。他就借机从广西带回来一只送给李时珍。穿山甲是吃蚂蚁的,李时珍就根据书籍上关于穿山甲的记载,在河水边、田地里反复观察其捕食、生长等习性,并详细记载下来。

最后,通过对穿山甲的解剖,观察其内部构造。发现它脏腑俱全,胃特别大,里面有蚂蚁一升左右,他把这些都作了笔记,全部记载到《本草纲目》中,纠正了以往书籍中对穿山甲的错误记载。

李时珍还专门在院子里开辟了一块地,种植薄荷、地黄、石斛、红花、芍药、菊花、百合、曼陀罗等药材,不断对它们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记下了这些药物的形态。为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李时珍经常把自己的见闻,讲给徒弟听:金有山金和沙金两种,七成金颜色是青的,八成金是黄的,九·成金是紫的,十成金是赤的,这赤色就是足色。如果金里面加了银,它会比较柔软;如果加了铜,它就比较坚硬。

说到石油,徒弟当然没见过。李时珍说:这石油从石岩中流出,与泉水相杂,流出的时候很多很多,肥如肉汁,黑色像漆,有硫磺、雄黄的气味。可以点灯,灯很明亮,不能食,烧出来的烟很浓。

他还讲到,胆矾是铜析出的液体。这与现代化学分析是相一致的,胆矾是由硫酸铜组成的。铜绿可以制造,把铜放到醋里就能长出铜绿等等。

李时珍在那个时代,就能有这样的认识,是何等的博学。所以,很多人在读《本草纲目》时不禁叫绝,这哪里是一本药书啊,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1593年,《本草纲目》即将刻完付印,但李时珍突然谢世,享年七十六岁。可叹李时珍将一生心血全部倾注在《本草纲目》上,结果却未亲眼见到此书的出版。

李时珍走了,但这颗博物学家的巨星,永远在天空中闪烁着他的光芒。医中之圣的称谓就是后人对他成就的肯定。

李时珍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李时珍,出生于1518年,湖北蕲春县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的祖父是赤脚郎中,父亲是当地的名医李言闻。李时珍从小就勤奋刻苦、认真学习,对花草有着浓厚的兴趣。父亲虽然给予他的教育比较严格,但对于他的兴趣,也是积极地培养和教导。

相传他家后院种了许多药草,六岁时,他便经常跟在父亲身边给花草浇水。父亲有空时常给他讲解这些花草的用途。一段时间后,李时珍便对这些花草的名字和药性了如指掌。每当上山采药时,父亲也把他带在身边,常对他提问或告知他一些新的知识。父亲对李时珍的药草启蒙,奠定了李时珍日后学医的基础。

为何弃文从医?

不得不说的是,李时珍虽然出生于医药世家,但后来之所以选择从医,并不是因为子承父业,而是受了科举考试的挫败。

父亲李言闻虽是当时的一介名医,但也只是在朝廷太医院担任过吏目一职,其职位相当于现在医院某科室的办事员。位卑人轻的李言闻看到当时的官员恃强凌弱,欺压百姓。再加上当时医生的地位不高,生活艰苦。这样一来,便觉得李时珍应该好好学习,前去考取功名,希望儿子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

于是,十四岁的李时珍便被父亲带到黄州府参加院试科考,头一回应试,李时珍得中而归,成了一名年轻的秀才。然而,令踌躇满志的李时珍意想不到的是,往后连着三次赴武昌参加乡试科考,皆落榜而归。明朝的乡试、会试三年一开考,十年寒窗苦读的挫败,让李时珍心灰意冷,最终决定弃文从医。

医圣之路的生平

放弃考试后的李时珍,跟着父亲专心学医。这一年,家乡闹了水灾,水退之后,瘟疫流行。李时珍父子日夜奔忙,救治百姓。由于生病的多数是穷人,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总是精心治疗,不计报酬。老百姓对他们高明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赞不绝口,都说他们父子是穷人的好医生。没有几年,李时珍就成了当地名医。

有一次,武昌楚王的儿子得了病,王府的医官束手无策,楚王十分着急。有人告诉楚王,说李时珍能治好这种病。楚王听了就赶快派人去请李时珍。李时珍找到病因后,对症下药,楚王的儿子没吃两剂就药到病除。楚王见李时珍医术高明,把李时珍留在了王府。在楚王府的李时珍认真研究医学,并治好了很多人,遂成为神医,名震天下。

当时的皇帝明世宗常常不理国事,每天纵情享乐,同时迷信道教,想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方。后听闻楚王府内有名医,便下令楚王把李时珍调到京城的太医院任职,当自己专属的太医。

明世宗虽招罗了天下各地名医,但对医学并不重视,还是想做道场、炼金丹,认为这些才是使自己长生不老的真正途径。李时珍对明世宗不信医学,迷信道教的做法很看不惯,而且自己本来的意愿是要为穷苦百姓治病,而太医院里的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等各类书籍都被李时珍研究得差不多了,再待下去实在没意思。因此,一年后,他就辞官回乡了。

回乡后的李时珍做起了堂行医,在十几年的行医过程中,他愈发阅读了大量古代医学典籍,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李时珍渐渐发现古代药书中存在不少错误,很多有用的药没有记载,而一些药却记错了药性。有时病人吃错了药,甚至会丧命。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编写一部本草的书籍。

为此,李时珍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跋山涉水,到各处寻找方子,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前后花费了27年时间,最终完成了数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书问世后,李时珍的子孙也历代行医,治病救人。

《本草纲目》分为十六部,五十二卷,所收的药物一共是1892种,其中前人没有记载过的有374种,他还画了药物形态的插图1100多幅,收录了古代医药学家和民间的一万多个药方。

现代有些人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是很认同,认为里面的一些药方不是很严谨,没有科学依据,这是由于作者当时生活的科学认知水平有限。实际上,《本草纲目》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作,被西方人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古有《本草纲目》,今有《时珍同方》

李时珍为我国中医药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李时珍敢于冒险,为医学奉献的精神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创建于1985年的“时珍同方”就是一家致力于打造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李时珍求真务实态度,铸就中医的养生品牌。

“时珍同方”秉承了李时珍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和《本草纲目》药食同源的养生保健理念,药食同源,食疗更健康;其次,“时珍同方”精选地道好药材,坚持使用优质原材料;且“时珍同方”的产品由团队专业研发,严格把控品质,并与“广东省药物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时珍同方”现已拥有了润喉糖、凉茶、养生羹、传统膏方等众多系列产品,从罗汉果、金银花、胖大海、菊花等中草药中提取中草药原浆,由营养专家精心调制而成,其口味独特,营养丰富。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摸索与大自然的相处之道。世间万物顺乎天理,那如期而至的灵性成就了本草神奇的生命,也揭示着“时珍同方”的良苦用心。

李时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

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例目。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为太医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3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基础。这期间,李时珍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包括《本草品汇精要》。与此同时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丰富知识。

东璧堂

东璧堂是李时珍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的堂号,辞官返乡后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间,以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了东璧堂。

潜心著述

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以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去世[5]。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主要作品

李时珍的著作尚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传世;还有《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白花蛇传》等,皆佚。

本草纲目

李时珍借用朱熹的《通鉴纲目》之名,定书名为《本草纲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着手编写,至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后历时27年。因编著时间长,规模庞大,《纲目》一书,乃父乃子及弟子庞鹿门均参与编写,次子建元为书绘图,可谓以李时珍为主的一本集体著作。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根据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时珍在植物学方面所创造的人为分类方法,是一种按照实用与形态等相似的植物,将其归之于各类,并按层次逐级分类的科方法。李时珍将一千多种植物,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类物质向上归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为纲),部下又分成30类(如草部9类、木部6类、菜、果部各7类、谷5类是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种。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