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06年12月30日,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在巴格达一处秘密地点被绞刑处决。
行刑前,他要求不戴头套,坚持以硬汉形象走完最后这一程,这一幕震惊了全世界。
那一刻,美国宣称这是伊拉克迈向民主的象征性胜利。
18年后的今天,俄罗斯抛出重磅证据,直指美国当年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过是精心编造的谎言。

如今我们重新审视那场战争的真相,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霸权算计暴露无遗。
从萨达姆的倒台到中东的持续动荡,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让我们慢慢揭开这层迷雾。
战争的导火索2003年春天,伊拉克战争的阴云开始笼罩中东。
那年的3月20日,美国联合英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这个国家发动了军事打击。
当时的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站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讲台上,手里拿着一小管白色粉末,信誓旦旦地说这是伊拉克化学武器的证据。

消息传遍全球,仿佛铁证如山。
可谁能想到,这管所谓的“致命武器”后来被证实不过是普通的洗衣粉。这场演讲成了笑柄,人们戏称它为“洗衣粉事件”,可笑声背后,是无数伊拉克平民的血泪。
荒唐的是,美国还拿出一堆模糊的情报,声称伊拉克购置的铝管是用来制造核武器的。真相呢?
那些铝管只是常规火箭的零件,连核武器的边都沾不上。中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早就看出猫腻,在联合国安理会明确反对动武。
可美国和英国根本听不进去这些,直接绕过了国际法,悍然发动了战争。
战争打完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影子都没找到,美国的遮羞布被风吹得七零八落。可这块布没盖住真相,却盖住了伊拉克的和平希望。

这场战争的代价是惨烈的。
20多万平民丧生,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伊拉克从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变成了混乱的深渊。美军撤离后,留下的不是民主的曙光,而是教派冲突和恐怖主义的温床。
你说,这样的“解放”到底解放了谁?是伊拉克人民,还是美国的地缘野心?
萨达姆的最后一幕时间再快进到2006年12月30日,当时正好赶上伊斯兰教的宰牲节。
清晨6点,巴格达的天还没亮透,萨达姆被带进了一栋被美军称为“公义营”的建筑。绞刑架已经准备好,行刑者宣读着罪状,可他却显得异常平静。
没有哭喊,没有颤抖,他甚至拒绝戴上头套,只在最后低声祈祷了几句。绳索收紧,他的生命就此定格在69岁。

处决的视频传遍了世界,伊拉克国内的反应像是被撕裂成了两半。
什叶派的萨德尔城里,人们走上街头欢呼,仿佛迎来了新生;而在逊尼派的凯拉代区,愤怒和屈辱却在空气中弥漫。
一名妇女对记者说:“他们在节日里杀了我们的领袖,这是在羞辱我们。”
国际社会也是褒贬不一。美国和伊朗拍手叫好,欧盟却皱着眉头表示遗憾,利比亚甚至为萨达姆降半旗哀悼三天。这一切都在暗示,萨达姆的死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更大的混乱的起点。
事实也的确如此。他的倒下非但没带来和平,反而让伊拉克的教派裂痕越撕越大。
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冲突升级,恐怖组织“伊斯兰国”趁乱崛起,占领了大片土地。美国曾许诺的美好未来呢?萨达姆这一走,却给伊拉克人民留下了一个残破不堪的国家。

18年过去了,2024年的今天,俄罗斯站出来,用一连串证据狠狠扇了美国一巴掌。
普京在一次演讲中毫不留情地指出,美国是中东乱局的幕后推手,从伊拉克到叙利亚,再到巴勒斯坦,哪里有冲突,哪里就有美国的影子。
他说,美国需要的不是和平,而是混乱,只有混乱才能让他们的军事基地和武器生意遍地开花。
俄罗斯外交部也放话,美国当年对萨达姆的处置,直接点燃了伊拉克的教派火药桶,中东的动荡不过是美国一手导演的悲剧。

普京的这些话并不是空穴来风。想想看,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在当地的军事存在从未真正撤干净。白磷弹、贫铀弹这些禁忌武器的使用,更是让人生疑,这哪里是解放,分明是摧毁。
据统计,美国为这场战争花费了6万亿美元,可结果呢?
伊拉克没赢,美国也没赢,唯一“赢”的是无尽的仇恨和破坏。普京的话像一把刀,直插美国的心窝:你们骗了全世界,可代价却是别人的血。

耐人寻味的是,萨达姆的死还留下了一个谜团。
他的妻子曾在2004年见过“萨达姆”后说,那不是她的丈夫。替身传闻早就不是秘密,可真相到底如何,恐怕永远埋在了那场战争的废墟里。
俄罗斯的揭露,像是一场迟来的清算,把美国的谎言摊在阳光下。可这阳光,能照亮多少被掩盖的真相呢?
18年的时间让人们看清了一场战争的本质。
美国用一管洗衣粉换来了中东的满目疮痍,也让自己站在了道德的悬崖边。守护真相,需要我们擦亮眼睛,不被强权蒙蔽。这段历史留下的教训沉重而深刻,你们怎么看?
参考资料
央视国际:处决萨达姆 国际社会争议无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