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铁瓜
在晚清那个风云激荡、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里,中国大地正遭受着封建统治的腐朽和列强侵略的双重苦难。就在这片混乱之中,一支名为“黑旗军”的武装力量悄然崛起。他们最初以反清为旗帜,活跃在中国南方边境地区,而后不仅在中法战争中成为令法国侵略者闻风丧胆的抗法英雄,更是以一种极具争议的形象被深深镌刻进东南亚的历史长卷之中。令人诧异的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仅凭借着数百兵力,便如狂风过境般横扫老挝古都,其影响力之大,甚至一度引发泰国与老挝的统治危机。这段波澜壮阔却又被中国正史有意忽略的历史,在泰国、老挝和越南的文献典籍中,却被浓墨重彩地记录下来,泰国史学家更是将其称之为“和人入侵” ,这里的“和人”便是泰国对华人的特定称呼。这场跨越国界的军事冒险行动,其背后所蕴含的,不仅仅是黑旗军为求生存而采取的无奈策略,更是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折射出19世纪末东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脆弱与混乱不堪。

一、从反清流寇到东南亚“搅局者”:黑旗军的生存逻辑
黑旗军的起源以及刘永福带领他们抗击法国侵略者的英勇事迹,在历史上广为人知,备受赞誉。然而,黑旗军分支在越南、老挝等地的扩张活动,却犹如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鲜少被人提及。这支以七星黑旗作为鲜明标志的武装力量,最初只是广西天地会的残余势力。在清政府军队的残酷围剿之下,他们为了寻求一线生机,被迫退入越南境内。刘永福凭借着占据保胜(今越南老街)这一重要的税收基地,逐步将自己所带领的黑旗军发展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的抗法主力部队。然而,黑旗军内部并非团结一心、坚如磐石,其他分支却在截然不同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分裂与流窜:生存压力下的武装割据
在19世纪70年代,由于利益分配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黑旗军逐渐分裂为黄旗军、红旗军、花旗军等多股各自为战的势力。刘永福的嫡系部队,因为得到了越南阮朝的大力支持,从而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物资补给,得以持续发展壮大。但其他分支却没有如此幸运,他们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困境下,无奈陷入了“以战养战”的恶性循环之中。就拿黄旗军头领黄崇英来说,他因为与刘永福争夺保胜的控制权失败,被迫率领手下流窜至老挝北部地区。在那里,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以劫掠过往商队和周边村庄为生,逐渐沦为被人唾弃的流寇。这种分裂局面的出现,不仅仅是黑旗军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更是在资源极度匮乏的艰难处境下,各分支为了谋求生存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在越南红河与黑河流域,关卡税收对于各股势力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经济来源,为了争夺这些稀缺资源,各派之间时常发生激烈火拼,最终导致黑旗军彻底分崩离析。
“流寇战术”的威力与局限
这些黑旗军分支虽然延续了黑旗军一贯的灵活多变的战术风格,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刘永福部所具备的严明纪律性。越南《历史研究》杂志中曾记录了一位72岁老人的回忆,老人饱含敬畏地说道:“黑旗军作战时异常骁勇善战,前排的士兵一旦倒下,后排的士兵会毫不犹豫地立即冲上前去,接过旗帜继续战斗。”然而,在这种令人惊叹的悍勇表现背后,隐藏着的却是残酷的劫掠逻辑。英国学者Grant Evans在其著作《老挝史》中明确指出,黑旗军分支在川圹的一座佛塔中,公然“掠走了相当于7000卢比重的黄金”,甚至丧心病狂地用刀去刮佛像上的金箔。这种短视的掠夺行为,虽然在短期内能够为他们提供维持军需的物资,但从长远来看,却让他们彻底失去了当地民众的支持和信任,民心尽失,也为他们日后的溃败埋下了难以避免的伏笔。
二、泰老边境的“多米诺骨牌”:黑旗军的横扫与泰国的溃败

从1872年开始,黑旗军分支便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一般,开始向老挝地区渗透。当时的老挝,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琅勃拉邦、万象、占巴塞等多个小王国松散地组合而成,并且大部分领土都处于泰国的所谓“保护”之下。这种极为松散的政治结构,无疑为黑旗军的扩张提供了绝佳的可乘之机,就像一扇没有锁的大门,向他们敞开。
川圹之战:泰越联军的耻辱溃败
1873年,红旗军首领刘西国率领着2000余人的部队,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突袭了老挝川圹省的通清坎。这一突如其来的攻击,让泰国驻军与川圹副王乌帕哈措手不及。但他们迅速集结了五六千兵力进行反攻,企图一举击退黑旗军。然而,事与愿违,泰越联军在这场战斗中遭遇了耻辱性的惨败。川圹副王乌帕哈在激烈的阵前交锋中被当场击毙,他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越南阮朝派出的2000援军,同样未能扭转战局,也被黑旗军打得落花流水,太守陶毕亚丰吓得仓皇逃往曼谷求援。这场战役,无情地暴露了泰越军队的虚弱本质。尽管他们在兵力上占据着绝对优势,但战术僵化、装备落后,面对黑旗军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就像笨重的大象面对敏捷的猴子,毫无招架之力,只能被动挨打。
万象陷落:三百华人的“闪电战”
1874年,刘西国部再次展现出惊人的军事行动能力,他们仅凭借300余兵力,便对老挝首都万象发动了一场堪称“闪电战”的攻击。面对黑旗军的突然来袭,泰军守将胆小如鼠,不战而逃,老挝王室也吓得惊慌失措,仓皇渡湄公河南遁。令人震惊不已的是,这支人数不多的部队,竟然以香通寺和迈佛寺为据点,对象征老挝王权的塔銮寺展开了疯狂的洗劫。他们将寺内珍藏的数百年的文化瑰宝洗劫一空,无数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惨遭破坏,将老挝数百年的文化积淀毁于一旦。泰国史书将这一事件视为奇耻大辱,难以忘怀,但又不得不承认黑旗军在战术上的巨大优势,正如《申报》所给出的评语:“用兵若雷霆,飘忽若风雨”,黑旗军的行动之迅速、战术之灵活,让泰国军队防不胜防。
三、朱拉隆功的困境:近代化改革 vs 传统霸权危机

面对黑旗军日益严重的威胁,泰国国王朱拉隆功(拉玛五世)的应对举措,成为了东南亚近代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朱拉隆功国王以推动维新变法而闻名于世,他一方面积极推动泰国军队的近代化改革,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训练方法,试图提升泰国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却又深陷传统殖民体系的重重泥潭之中,难以自拔。
“三路大军”的溃败与殖民逻辑的破产
1875年,朱拉隆功国王调集了披猜、素可泰、廊开三路泰军,浩浩荡荡地驰援琅勃拉邦,总兵力达到数万之众,试图一举击退黑旗军,挽回泰国的颜面和统治权威。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泰国复杂的动员机制导致部队集结速度极为缓慢,效率低下。当泰军还在艰难集结之时,黑旗军早已轻装上阵,迅速攻占了琅勃拉邦北部的十二座城镇。更为讽刺的是,在交战过程中,泰军将领披耶腊季伐腊努库身负重伤,部队也因为“疾疫与缺粮”等问题,不得不狼狈溃退至廊开。这场惨败,无情地暴露了泰国“保护国”体系的极端脆弱性。泰国对老挝的统治,主要依赖于地方土司的支持,而非直接有效的控制。一旦遭遇突发袭击,这种统治模式的反应效率极其低下,根本无法迅速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力量,导致泰国在面对黑旗军的进攻时,一败涂地,传统的殖民统治逻辑也随之破产。
招安与反扑:殖民者与流寇的合谋
1887年,黑旗军与越南莱州土司刁文池(华裔)达成结盟,他们凭借600兵力,再次成功攻克琅勃拉邦。面对黑旗军的猛烈进攻,泰军“卫戍部队耻辱性溃退”,副王在战斗中不幸阵亡,老挝王室在缅甸卫队的拼死保护下,才侥幸逃脱一劫。然而,这支看似强大的武装力量,最终却因为法军的北侵以及内部招安等因素而逐渐瓦解。黑旗军首领梁三奇在法国开出的优厚条件诱惑下,选择归顺法国,成为了越南政界的一名要员。而刁文池也在1890年,成为了法国殖民体系下的“道台”。这种令人唏嘘的结局,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列强主导的殖民秩序之下,无论是泰国试图维持的地方霸权,还是华人武装的割据势力,最终都难以逃脱沦为大国博弈棋子的悲惨命运,被卷入历史的洪流之中,身不由己。
四、历史争议:民族英雄还是跨境流寇?

黑旗军在老挝的征战历程,在东南亚的史书中,被毫不留情地定性为“野蛮入侵”,充满了谴责和批判。但在中国的部分学者眼中,却将其视为“华人开拓精神”的一种体现,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和赞扬。这种评价上的巨大分裂,恰恰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东亚秩序在时代变迁中的崩解与重构过程。
殖民叙事的双重标准
法国殖民者在谴责黑旗军“亵渎寺庙”等行为时,义愤填膺,仿佛自己是正义的化身。然而,他们却选择性地忽略了自己以“文明使命”为幌子,大肆掠夺东南亚资源的丑恶行径。泰国史书在强调“和人暴行”时,也同样避重就轻,绝口不提自身对老挝实施的压迫性统治。相比之下,黑旗军的劫掠行为固然令人不齿,可耻至极,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的行动是在被清廷与列强双重挤压的艰难处境下,为了生存而做出的无奈挣扎。正如越南学者所评价的那样:“他们长驱直下,所到之处居民被迫供应物资,但仍遭烧杀。”这种暴力循环的产生,正是传统朝贡体系崩溃之后,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在权力真空地带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是历史的无奈与悲哀。
被遗忘的跨境族群叙事
像刘西国、李西波等黑旗军分支首领,在中国的史料记载中几乎毫无踪迹,仿佛他们从未存在过。但在泰国的《老挝史》中,却被描绘成了“横扫万象的恶魔”,成为了罪恶的代名词。这种历史记忆的严重割裂,深刻地暗示着近代华人移民身份的复杂性和尴尬处境。他们既无法得到清朝政府的认可和庇护,不再被视为清朝子民;同时,又未能被东南亚当地政权完全接纳,融入当地社会。最终,他们成为了各方史书中的“他者”,被历史的主流所遗忘,只能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求生。
结语:历史的“暗线”与今日的启示

黑旗军分支在东南亚的征战历程,犹如一条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暗线,串联起了19世纪末东亚秩序的混乱与重组。从刘永福带领黑旗军英勇抗法,到刘西国等分支的肆意劫掠;从泰国妄图维持“保护国”体系的迷梦,到法国殖民者的强势殖民收编,这段历史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冲突记录,更是一场文化认同、资源争夺与权力博弈相互交织的宏大交响。今日重新提起这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并非是要为黑旗军的劫掠行为进行辩护,为其正名,而是要以史为鉴,警示我们:当主流秩序崩塌之时,边缘力量的暴力反噬所带来的破坏性,可能远比殖民主义本身更为可怕。它可能会彻底打破原有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给当地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和伤痛。 (本文综合泰国《老挝史》、英国学者Grant Evans研究、越南《历史研究》杂志及清朝外交档案,力图还原被遮蔽的跨境历史现场。欢迎读者在评论区探讨:黑旗军是民族英雄还是跨境流寇?)
参考资料
1. 泰国琼赛《老挝史》对“和人入侵”的记载
2. 英国Grant Evans《老挝史》揭示的黑旗军劫掠细节
3. 越南《历史研究》杂志口述历史档案
4. 清朝外交档案中刘永福招安过程
5. 琅勃拉邦文化遗产在战火中的损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