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小米以3630亿元年营收碾压格力2000亿的新闻刷屏,但利润榜上却上演惊天逆转——格力以315亿净利润反超小米241亿,吸金能力差距达2.5倍。这组数据撕开了中国制造业的深层矛盾:规模狂欢与利润铁律的博弈。

小米的规模神话背后,是每赚1元仅攒6分的微薄利润,而格力凭借“贵族定价”(空调均价高于同行30%)和全产业链掌控,每元收入能沉淀1毛6的真金白银。更关键的是,格力去年豪掷270亿现金分红,用真金白银回馈股东,而小米的资本故事仍停留在“生态扩张”的想象中。这场较量,本质是两种商业哲学的碰撞:一方以互联网速度收割市场,另一方以制造业匠心筑造壁垒。

价格屠刀与专利血战的行业代价
小米的崛起路径充满争议。其空调业务凭借低价策略,2024年销量同比激增53%,但同期格力指控其多次专利侵权,最高法院曾判决小米生态链企业赔偿格力185万元。尽管小米否认侵权,但数据显示,格力手握6.3万项专利,小米仅1200项,技术积淀的悬殊折射出“价格战”背后的创新空心化。

更危险的是,这种模式正在扭曲行业生态。空调市场曾因价格战导致多个品牌消亡,而小米的“性价比”策略迫使传统企业压缩利润空间,反噬研发投入。2021-2023年,格力研发支出超390亿,小米同期研发占比仅6.7%,不及格力零头。当行业陷入“低价—低质—低创新”的恶性循环,最终受损的是消费者权益与产业升级动能。

无序扩张下的规则崩坏
小米的生态链模式看似风光,实则暗藏风险。其大家电产品多依赖ODM代工,核心部件受制于人,一旦供应链波动便可能瘫痪。反观格力已实现芯片自研,构建了从压缩机到智能控制系统的全产业链护城河。这种差异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忽视核心技术积累的规模扩张,终将沦为空中楼阁。

更值得警惕的是商业伦理的溃堤。董明珠多次炮轰“某些企业靠偷技术、挖人才上位”,虽未点名,但指向明确。若企业竞相效仿“捷径策略”,将导致知识产权保护形同虚设,最终摧毁行业创新的土壤。
重构健康生态:从野蛮生长到价值共生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需要跳出“规模至上”的迷思。格力证明,深耕技术、坚守品质的企业,即使增速放缓,仍能凭借高利润和稳定分红赢得长期信任。而小米若继续依赖资本输血和低价倾销,恐将重蹈共享经济泡沫覆辙。

行业监管亦需重拳出击。欧美早已建立严格的反倾销与专利保护体系,而中国亟待完善规则,对“伪创新”和恶意竞争施以重罚。唯有让投机者付出代价,才能倒逼企业回归价值创造的初心。

制造强国的生死答题
小米与格力的对决,实则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缩影。当“世界工厂”的光环褪去,唯有技术、质量与规则的重构,才能托举产业走向高阶竞争。历史不会记住营收数字的泡沫,只会铭记那些真正铸就行业脊梁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