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科技平权幻象下的乱战:自己都没科技哪来的平权资格

三界邹子之 2025-03-26 10:41:54

当一家车企高管在发布会上喊出“科技平权”时,台下掌声雷动;当某新势力品牌打出“智驾普及者”的标语时,直播间订单破万。这些光鲜亮丽的场景背后,却是一场以“平权”为名的行业混战——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高喊革命,资本催熟的“屠龙少年”正在成为恶龙。

伪概念狂欢:科技平权的三重幻象

所谓“科技平权”,正在沦为商业话术的遮羞布。 价格战≠技术平权,某车企将激光雷达车型降价至20万元区间,却对消费者隐瞒雷达减配为5线束、算力芯片降级的事实。这本质是将“技术普惠”异化为“参数游戏”,当用户发现自动泊车成功率从95%暴跌至60%时,企业早已收割完市场声量。

技术搬运≠产业革命,部分品牌以“全栈自研”为旗号,实则核心算法采购自Mobileye,域控制器套用德赛西威方案,电池依赖宁德时代。这种“拿来主义”下,企业宣传的“技术平权”实则是供应链技术集成,如同用乐高积木拼装出“自主知识产权”。

资本游戏≠行业进步,某新势力通过补贴将智能驾驶包价格压至3000元,但其城市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实际使用率不足12%。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模式,本质是用投资人的钱购买市场数据,最终将成本转嫁给整个产业链。

产业链暗战:平权大旗下的技术掠夺

在这场乱局中,受损最深的恰是那些真正投入研发的企业。

供应链的“慢性失血”,某自动驾驶芯片企业投入20亿元研发的7nm芯片,刚量产就被车企以“平权”名义压价30%。当企业试图通过技术服务费补偿时,车企直接转向采购价格更低的老款芯片。研发投入与回报的倒挂,正在摧毁技术创新土壤。

人才市场的“降维打击”,某独角兽公司培养五年的感知算法团队,被跨界车企以3倍薪资整建制挖走。这些企业并不需要核心技术沉淀,只需在招股书上填满“顶尖团队”履历,就能在资本市场估值翻倍。

数据伦理的灰色地带,部分车企以“用户共创”名义,强制收集车主行驶数据用于算法训练,却未向用户支付任何数据收益。更有企业将违规获取的道路场景数据,包装成“中国特色智驾解决方案”向海外兜售。

信任崩塌: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

行业乱象已引发连锁反应。某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62%消费者认为“科技平权”宣传存在夸大,38%用户表示不再相信车企发布的智驾事故率数据。更深层的危机在于:

安全红线的失守,某品牌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测试数据造假被曝光,其宣传的80km/h有效刹停,实际路测中40km/h就多次失效。当生命安全成为营销噱头,整个行业的公信力正在被透支。

服务承诺的泡沫化,某车企承诺的“终身免费OTA升级”,在三年后以“硬件算力不足”为由停止服务,用户需付费更换域控制器。这种“技术负债”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维权困局的形成,当某车型因视觉算法缺陷导致误识别道路标线,引发大规模投诉时,车企以“L2级辅助驾驶需驾驶员负责”为由拒绝赔偿。法律滞后性让消费者陷入维权黑洞。

破局之路:回归商业本质与技术敬畏

解构“科技平权”的泡沫,需要全行业重建价值坐标:

建立技术分级制度,参照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标准,对智能驾驶功能进行强制分级认证,禁止将L2包装成“准L4”宣传。

重构产业链利益分配,头部车企应与供应链签订“研发对赌协议”,例如某激光雷达企业与车企约定:若搭载车型年销量超10万辆,企业需按比例返还研发补贴,形成良性循环。

筑牢数据防火墙,借鉴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要求车企明确告知数据用途并设立用户分红机制。某新势力推出的“数据银行”模式,用户可选择出售行车数据或兑换服务权益,或成破局样本。

在这场以“平权”为名的混战中,没有企业能独善其身。当潮水退去时,那些靠资本输血、营销造势的企业终将现出原形。科技发展没有捷径,尊重技术规律、敬畏商业本质,才是穿越周期的唯一正解。

0 阅读:0

三界邹子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