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确有些不足之处。
比如宣传上没有抓住《红海行动》ip流量而是玩什么保密的梗,结果弄巧成拙被网友各种挖苦。
还有剧情及部分细节(关键时刻吹口琴)的问题;当然同期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大片《哪吒2》,也算是注定命已如此。
然而《蛟龙行动》也有很大的亮点,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部高燃军事片。
其中最牛逼的情节是敌我双方的潜艇大战。
刺激点在什么地方呢?
平时看的地面战就不说了,包括空战、水上作战也都烂大街了。而水下潜艇大战相信很多人是第一次看,而且眼前一亮。

电影中潜艇大战主要两次,一次是开头,另一个是后半段我军龙鲸号与敌军的“鱼雷大战”。
尤其是后面这段非常精彩,紧张的我大气不敢出。还有声呐兵王俊凯说的“别催”!点睛之笔。最后当用双鱼雷(第一个迷惑敌人)击中敌潜艇、监听到爆炸后才松一口气。
深海战斗+音效配合以及海水和硝烟交织的画面,满满的沉浸感!
(因为这段精神高度集中,过程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可惜不能剧透)

另外特炫酷的是,电影出现了很多专业的军事装备----超导磁流体推进器、反鱼雷鱼雷、超空泡鱼雷、超导磁鱼雷、自航式诱饵,悬浮式诱饵等等。
这里没法全部展开,但作为深海大战灵魂的“鱼雷”一定要科普下。
在很多二战电影中,虽然鱼雷击中军舰但舰体没多大的损伤。所以有人会认为鱼雷的威力不过如此。
但今非昔比,原因在于两点:
一是鱼雷有了打击精度和较为强大的动力系统,鸟枪换炮后威力大大提高。
二是攻击方向改变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鱼雷的攻击方式从侧向攻击变成了底部爆破。跟反坦克导弹的侧面直击变成攻顶类似。
有什么不同吗?差别大的去了!

因为水的不可压缩性和爆炸气泡的膨胀,会大大增强了爆炸的威力。小时候曾做过“实验”,鞭炮在水槽外边点燃,水槽“安然无恙”。但把鞭炮扔进水槽的水里,爆炸后水槽会开裂......
所以我们在《蛟龙行动》里会看到,当每次鱼雷逼近潜艇时,里面每个人表情都非常恐惧;一旦击中,整个潜艇就彻底完蛋,人在深海也没有生还的可能。
所以21世纪以来,没人再新开发500毫米以上的鱼雷了。480毫米、400毫米、320毫米的鱼雷威力已经够用了。
但毕竟潜艇成本太高,一艘核潜艇动不动上百亿,你一个鱼雷才多少钱?
为了保护昂贵的舰艇,《蛟龙行动》里出现了自航式诱饵,悬浮式诱饵、噪声干扰器等这些东西。其中,电影反复用的是反鱼雷导弹。
逻辑很简单,你发射“相对便宜”的鱼雷,我也用鱼雷“拦截”你不就得了。所以发射反鱼雷鱼雷来追踪来袭鱼雷,要么把它炸毁,或让它偏离预设目标。
不过反鱼雷鱼雷也不是万能的。《蛟龙行动》中,我方潜艇发射的反鱼雷鱼雷就“拦截”失败了,因为对方打出的是一枚超空泡鱼雷!
什么是超空泡鱼雷?
就是用超空泡技术降低航行阻力(摩擦阻力能减小90%以上),能在水中以极高速度航行的鱼雷。主要特点就是快。
比如伊朗研制的“鲸”式鱼雷,速度可以达到200节(100米/秒以上),一旦锁定目标对方很难逃掉。在电影中,我方潜艇也是靠极速改变航向把鱼雷引爆在山体才逃过一劫,十分惊险。
现实中我国的鱼雷更厉害。就像美媒报道的“跨介质鱼雷”,能从10000米高空以2.5马赫的速度巡航,然后到达预定位置后变成“掠海模式”飞行20公里,在最后的10公里才转化为超空泡模式击毁目标。
再就是,《蛟龙行动》中还出现了一些代表未来高科技的装备(但实际上这些装备的原型已在去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展出过),包括单人低空飞行器、机器狗、无人机等等。
特别是机器狗,出现了两只。

外表科技感十足,全金属护体,让子弹打在身上成了挠痒痒。
关键这玩意可以携带各种侦察装备,比如高清摄像机、红外热成像仪、小型雷达等来收集情报。当然更可以根据作战目的携带不同的装备来主动攻击。电影中,敌方的这两只机器狗可谓出尽风头。
不过也不是没办法对付。比如电影中,我方战士用了俩很有意思的办法。
一个是在头顶浇油。你可以理解成把油泼在汽车挡风玻璃上,想想是啥感觉。
其实在俄乌冲突中,俄军就经常对美军抵近侦查的MQ-9武装无人机喷油,让摄像机跟打了马赛克一样。
另一个打爆机器狗的“眼睛”,直接成了瞎子。

再就是电影的视觉效果。
制作团队为了重现潜艇的真实场景,直接1:1“造”了好几艘潜艇,还挖了18米的水库。
所以当我们以长镜头看到龙鲸号核潜艇内部时,指挥舱、生活舱、导弹舱、反制武器舱体、核动力控制室、核反应堆舱......应有尽有。
这对军迷来说是很难得的观摩机会,毕竟潜艇这东西不像坦克、飞机一样那么方便参观。但在这部电影里都能看到,关键很多内部细节精准还原,如同身临其境进入真的潜艇一样。
如果《蛟龙行动》制作一部特别版,希望改正不足,把深海作战电影的开山之作进一步完善,送一场很硬核、很有诚意的军事题材盛宴给军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