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封的江河与呼啸的松涛间,有一种精神穿越八十年沧桑岁月,仍在白山松水间火热奔涌。当杨靖宇将军曾孙马铖明放弃大城市的都市霓虹,踏入曾祖父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中国革命老区、东北抗联创建地、杨靖宇将军砥名地磐石时,命运的齿轮仿佛悄然咬合——2018年,这个95后青年在“重走抗联路”活动中,第一次触摸到抗联密营遗址里发黑的炭火痕迹,凛冽寒风裹挟着松子的苦涩,让他读懂了课本外的悲壮。
在东北的白山松水间,抗联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在“我们的节日·清明”吉林省群众性文明实践主场活动暨“烽起磐石·薪火传承”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之际,我们走近杨靖宇将军曾孙、共青团磐石市委副书记马铖明,聆听他与曾祖父杨靖宇将军及东北抗联的故事。
从敬仰到深刻感悟:认知的升华之路
马铖明最初对于曾祖父杨靖宇将军和抗联的印象,源自长辈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带回家中的泛黄书籍,以及那一本本承载着英雄传奇的小人书。那时,敬仰崇拜之情如一颗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不过,此时的认知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宛如雾里看花,朦胧而抽象。
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当他真正踏上磐石这片曾祖父当年浴血奋战的土地,一切都被重新书写。在磐石工作的日子里,他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心倾听当地人民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忆。
“当地人民对当年东北抗联的回忆和描述,让曾祖父的形象在我心中变得愈发丰满、高大,东北抗联精神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依托。”马铖明说,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块拼图,逐渐勾勒出曾祖父高大伟岸的形象,而抗联精神也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得有血有肉、具体可感。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他深刻地意识到曾祖父的卓著功勋和抗联精神的弥足珍贵。
青春热血黑土地:沿着先辈足迹奋勇前行
2018年,在天津大学就读的马铖明受新华社吉林分社邀请参加“重走抗联路”活动,沿着先辈的足迹,他详细了解那一个个不屈不挠、艰苦卓绝、奋勇抗争的抗联故事。斑驳的断壁残垣、荒草丛生的战壕,无声地诉说往昔烽火连天的岁月。当地老人饱含深情的讲述,每一个字眼都似重锤,狠狠叩击他的灵魂。那些浴血奋战的故事,在他心中勾勒出先辈们坚毅不屈的身影,抗联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是生动可感的鲜活画卷。
这段经历,深深烙印在他心底。身为英雄的后代,红色基因在马铖明的血液里流淌。当吉林省选调生的机会摆在面前时,他心中没有丝毫踌躇。大城市的繁华喧嚣、似锦前程,在他眼中,都不及曾祖父洒下热血、献出生命的黑土地来得炽热、珍贵。他毅然决然地放弃大城市的发展机会,就像曾祖父杨靖宇将军当年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一样,选择来到这片英雄的土地,继承先辈遗志,传承抗联精神,在基层为这里的人民做些实事。他刻苦钻研业务,脚踏实地工作,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勇担责任不推卸、承担风险不逃避、困难面前勇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常常走到学校、社区开展红色精神宣讲会,还主动担任村史馆讲解员,发挥身份优势宣传磐石红色历史文化。
传承抗联精神:当代青年要勇担时代重任
在马铖明看来,抗联精神是一座精神宝藏,其内涵丰富而深邃,即便在和平年代,依然能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强大动力源泉。他时常感慨,当代年轻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妨多想想革命先烈们。在缺衣少食、天寒地冻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抗联将士依然胸怀报国志、浴血战敌寇,他们所面临的艰难险阻,是我们难以想象的。相比之下,我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
“初心如磐,不负韶华。”在马铖明看来,这个伟大的时代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每一个年轻人都应坚守初心,如同磐石般坚定不移。不辜负青春时光,在这美好的年华里,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实现人生价值。他相信,只有将个人的成长与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
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闪耀着穿越时空的时代光芒,当代青年要传承抗联精神,让白山松水间铸就的红色基因在血脉中生生不息,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勇立潮头、奋力拼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铸就新的荣光。
曾孙还是曾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