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我心中,最早的印象还是2011年左右小米手机的饥饿营销,当时可是在我的朋友圈中引起了热议,今时不同往日,从2021年宣布造车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小米都上市两款新车了,这速度牛。而我们的贾总很早就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因为公司问题“被迫”出国造车,到现在汽车交付都够呛,一个快,一个慢,这是为什么呢?
入场时机不同
贾跃亭很早就开始进入新能源车领域,当时还是2014年,那时候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尚不成熟,电池技术、供应链配套和市场接受度均处于早期阶段。有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要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就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雷军在2021年宣布,押上自己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只为小米汽车而战,这个时机就比贾跃亭选得好多了,因为此时中国已经有很多家新能源车企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相关的基础设施以及供应链已经挺成熟了,并且国家还对新能源车企进行补贴,这些条件也为小米汽车的成立和发展创造了绝佳的条件,正应了雷军经常说的一句话“做企业要顺势而为”。
资源整合能力不同
小米在手机领域有丰富的供应链资源整合经验,异曲同工,这也有利于整合汽车产业链资源,借助中国完善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小米在制造汽车方面不管是从研发成本还是物流成本,还有交付汽车的时间成本上,都得到了明显的降低。
而贾跃亭身处美国,美国并没有像中国一样,具备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所有零部件都需要定制开发,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很高,导致落地汽车举步维艰。
资金实力不同
雷军当时宣布要造汽车的时候,就说了我们其他没有,就是有钱,计划投资1000亿来实现汽车梦,这资金实力可是够强的了,除此之外小米的手机业务也为小米汽车的落地源源不断的输送着现金流。
而贾跃亭之所以到美国去造车,就是因为国内的乐视生态摊子扯得太大了,导致资金链断裂,自己也进入到失信名单,不止要还债,还要拉投资造车,资金也是捉襟见肘,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这样的实力要汽车落地,也就难上加难了。
市场定位不同
小米手机在市场的定位就是为性价比而生,这也为小米在消费者心中,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心中赢得了很高的赞誉,也让他们成为了小米的忠实粉丝,也为小米汽车市场做好了铺垫。随着开始造车,小米还是坚持自己的企业理念,不管是小米su7,还是最近上市的小米su7 ultra都在对比其他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和配置下,体现了很高的性价比,由此带来的市场反响也好得让雷军睡不着觉,因为都快要生产不过来了。
再看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汽车,从一诞生就定位高端汽车,对标的都是迈巴赫,宾利,法拉利等这样的豪车,可想而知,这样的消费市场就很小,市场回报也有限,消化周期长。除此之外,高端车的研发成本也更高,难度也更大。
说到底,个人认为这种种的不同都来源于人的做事理念不同,一个是顺势而为的现实主义;一个是观念超前的理想主义。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