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车企就没“兴趣”出现在F1赛场上呢?

月三舟 2025-03-25 09:28:14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现实版的“速度与激情”,引人关注的F1大奖赛在上海举行,据说有22万人次涌入上海国际赛车场,刷新了2024年观赛纪录。当赛车引擎的轰鸣声在上海国际赛车场炸裂时,中国车迷的热情会让人不自觉的联想到我们本土的车企,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中国车企就没兴趣出现在F1赛场上呢?这发人深思的疑问背后或许另有隐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有“性价比”的资本游戏

F1赛事本质上是一场资本游戏,各个车企每年花在车队维护以及车手待遇上的资金都是天文数字,据传高达2亿人民币的单车研发成本、年均20亿的车队运营投入,连奔驰这样的巨头都要靠母公司输血才能维持收支平衡,而且其技术规则早已被欧洲百年车企所垄断,新加入的车企要想实现超越,难于登天。

而对于比较务实的中国车企来说,如果需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最终只为获取一个参赛权,或者陪跑的机会,这未免太不划算了,当然客观的说,以我们国家现有燃油汽车研发和制造水平,相比于这些百年车企而言,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参加这样的比赛,就相当于用我们自己的弱项与别人的优势项目去比,那就是出钱不讨好的事。因为这种赛事实际上也是西方车企在向所有汽车从业者们展示他们话语权和优势地位的舞台,说得直白点,就是体现优越感来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新能源车更感兴趣

现在国内车企的重心都是在新能源车的研发和制造上,对于传统燃油车的投入越来越少,而且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也是越来越大,根据2025年1月发布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分析报告》,截至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内车市的市场份额达到48%,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25%。从全球视角看,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已占据全球60%市场份额,2024年产销量突破1300万辆(占全球70%),连续十年保持全球第一。所以当这些西方车企还执迷于燃油车技术的研发突破时,中国车企已经在新能源车领域实现了对它们的“弯道超车”。而且就发展前景而言,新能源车也是大势所趋,因此对于中国车企而言,与其把精力和资金投入到一场“没有未来”的赛事之中,还不如用心做好新能源车来的更有性价比。

想做制定规则的领跑者

中国车企在新能源车的研发上硕果累累,比如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研发出的刀片电池技术,宁德时代的 CTP(Cell to Pack)技术:这项技术直接将电芯集成到电池包,省去了传统模组的结构,提高了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减少了零部件数量,真正实现降本增效,也使其成为了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创新成果,除此之外在电动汽车整车集成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轻量化材料应用技术等技术也可称得上世界领先。当欧洲人还在争论预算帽该缩到15亿还是18亿时,中国车企已用三电专利、智能驾驶数据池和换电标准构建起新的护城河。F1的没落与Formula E的崛起,恰似燃油霸权与电动新秩序的交接仪式,而中国早已在书写下一章的规则。

F1引擎的轰鸣渐成挽歌,中国车企的缺席不是怯战,而是对产业趋势的清醒认识:当旧霸权还在燃油赛道内卷时,真正的颠覆者却在围墙外重构游戏规则。或许十年后,当F1成为新能源车的竞技场时,人们才会惊觉——历史从不奖励陪跑者,只铭记规则制定者。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