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搞钱的路子都是五花八门的,有的人老老实实搬砖,有的在玩概念游戏,甚至还有的在打擦边球,
但是你见过靠“碰瓷”发家的吗?甚至把这玩成了一门“家族生意”,那么天津的杜大妈,人称“碰瓷王”,十年间357次碰瓷,愣是把这灰色地带走成了一条康庄大道。
在当地,从街边小贩到菜市场,再到大型超市,可以说都有着他的身影,而她靠着这门“生意”不仅让自己衣食无忧,甚至还带着自己的家人一起“发家致富”,还在当地买了房产。
杜大妈的“碰瓷”生涯,堪称一部活生生的“都市传奇”,十年共计357次,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持续输出的“持久战”。
那么,杜大妈是怎么做到的?如今的下场又是什么?
杜大妈的“碰瓷”之路
杜大妈的“碰瓷”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从杜大妈的个人经历可以看出不少,她除了自身的疾病,丈夫早逝,她独自一人将女儿拉扯长大,她没有退休金,面对生活压力,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另辟蹊径,而“碰瓷”这条路却是杜大妈最终的选择。
起初杜大妈的“碰瓷”目标主要集中街边的小摊小贩,她更是拿准了小本生意,息事宁人的道理,经常通过“碰瓷”进行骗取钱财。
这种“低风险、高收益”的模式,让杜大妈尝到了甜头,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也让杜大妈的单子越来越大,最后她的野心不再满足于小摊小贩,而是直奔菜市场、大型超市等等。
随着胃口的增大,从最初的几十块,到后来的几百块,甚至到最后演变成了上千块,不管事情缘由如何,她总能找到理由应对,而她一闹事,给店家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随着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各种事情的演变,往往传着传着就变了味,而不少商家为了减少影响,只能破财消灾,可是杜大妈拿到钱之后并不满足,而是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想让商家再掏一次钱。
一次次的成功,也成功让杜大妈更加坚定自己“碰瓷事业”的道路,后来她开始精心策划每一次“碰瓷”,经过周密的安排,让她赚得盆满钵满。
她会在超市里假装被商品绊倒,在人流密集的街道上“精准”摔倒,甚至会在饭店用餐后声称食物中毒,以此索要高额赔偿。
在2016年的时候,在当地红桥区有一家生意火爆的烤鸭店,经过踩点,这家店也成为了杜大妈的“目标”,她先是点了一份抗椒牛柳,但是吃完之后便咬定店家使用鸭肉代替的。
由于生意火爆的原因,很快就引来了很多人围观,一时间店家不知如何是好,为了不影响生意,最终只能跑财消灾,可是杜大妈拿到钱之后,并没有打算放过这家店,在后面好几次都回来找事,最终经受不起折腾的店家,选择了停业。
可谁又能想到,杜大妈不仅自己在“碰瓷”道路上招摇撞骗,甚至还将这门“技术”传给了自己的女儿,在那之后,母女联手,也是将“碰瓷”彻底发展成了一项“家族生意”,在当地可以说是非常有名。
从个人困境到机会主义,从单人作战到“家族生意”,杜大妈的“碰瓷”之路,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畸形的“商业模式”。
“碰瓷”现象的社会根源
杜大妈的“成功”,真的只是她一个人的“成功”吗?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中,这种依靠欺骗和讹诈获取利益的行为,必然会被及时制止,但是杜大妈却能够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实施357次碰瓷,这不得不让人反思: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滋生了“碰瓷”这种歪风邪气?
社会治理的缺失,无疑是“碰瓷”现象滋生的温床,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老年人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处罚力度明显不足。
也正是这种态度,给杜大妈了可乘之机,让她能够肆无忌惮的进行“碰瓷”,直到最后演变成了“家族生意”。
文章信源:天津杜大娘的“碰瓷”十年——新京报网
与此同时,执法力度的不足,也让“碰瓷”行为更加猖獗,很多时候,即使受害者选择了报警,警方也往往以“金额较小”、“取证困难”等理由,不了了之,这种“不作为”的态度,无疑助长了“碰瓷”者的嚣张气焰。
很多商家选择破财消灾,这无疑是给了“碰瓷”行为的鼓励,给了她们甜头,让他们有了下一次“碰瓷”的勇气,商家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想必杜大妈估计也不会这么肆无忌惮。
随着杜大妈的“传奇故事”越来越火,也引起了警方的注意,杜大妈母女的“狐狸尾巴”也是露了出来,被捕之后,等待他们的只有法律的制裁,也是为那些被她们“碰瓷”过的商家出了口恶气。
解决“碰瓷”问题
“碰瓷”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更腐蚀着社会道德风气,危害深远,杜大妈的落网,固然大快人心,但这仅仅是个案。
要彻底根治“碰瓷”这一顽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碰瓷”行为的定义和处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碰瓷”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特别是那些针对老年人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制定更加严厉的处罚措施,不能因为年龄而网开一面,必须要让他们知道倚老卖老是不对的,同时要简化报案流程,降低维权成本,鼓励受害者积极报案,让“碰瓷”者无处遁形。
公安机关要对“碰瓷”行为零容忍,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强大的震慑力,要加强巡逻执法,及时发现和制止“碰瓷”行为,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除了法律的制裁,道德教育也至关重要,要加强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引到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更多人了解“碰瓷”的危害,自觉抵制“碰瓷”行为。
同时要鼓励见义勇为,对举报“碰瓷”行为的公民给予奖励和保护,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解决“碰瓷”问题的关键,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慰藉,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根本上消除“碰瓷”的动机。
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碰瓷”行为进行分析,找出规律,为预防和打击“碰瓷”提供科学依据。
结语
杜大妈的“碰瓷”事件,不仅仅是个体事件,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的缩影,它拷问着我们的社会公德,挑战着我们的法律底线。
在一个法治社会,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我们不能让“碰瓷”成为一种“职业”,更不能让同情心成为被利用的工具。
杜大妈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碰瓷”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更腐蚀着社会道德风气,危害深远。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益,“碰瓷”才会失去生存的土壤。
文章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