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董明珠坚持不退休,一旦言论让网友不满,她到底要干嘛

高见有文化 2025-03-16 08:59:24

2025年2月13日,格力电器的一纸公告掀起舆论海啸:全国数千家“格力专卖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

更名后,格力股票应声下跌,网友炸锅:“格力姓董了?”

“董小姐自恋入骨!”

面对争议,71岁的董明珠在两会期间回应:“用个人名誉作保,把信任流量转化为品质认知。”

她试图将这场更名包装为“从卖空调到卖健康生活”的战略升级。

但市场并不买账。

2024年格力空调业务占比仍高达78%,健康家电仅占3%,所谓的“转型”更像一场概念游戏。

这场风波暴露了一个尖锐矛盾,当企业家个人IP与品牌深度绑定,是流量红利,还是致命毒药?

董明珠的答案很明确:“‘董明珠’三个字省了十几亿广告费。”

但网友调侃:“以后买空调得先拜董姐?”

01

30岁前的董明珠,人生剧本与“女强人”毫无关联。

21岁从安徽芜湖干部教育学院毕业,进入南京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结婚生子,过着平静生活。

然而丈夫早逝、负债累累的打击,迫使她36岁南下珠海,成为格力前身“海利空调厂”的销售员。

她的首场战役就显露出狠劲,被派往合肥追讨42万烂账,像钉子般驻扎40天,最终拉回一车空调抵债。

1992年,她在安徽创下1600万销售额,占公司总营收1/8。

1994年空调价格战,她拒绝跟风降价,等来酷暑热销,带领格力逆势增长。

这些战役奠定了她的职场信条:“尊严不是靠赊销换来的。”

2004年美企欲以9亿收购格力,董明珠带着138亿年营收数据和满箱被外资收购后消亡的国货案例,连夜冲进省城逼停交易。

2012年执掌格力后,她将研发投入占比提至10%,带领团队斩获33项国际领先技术专利,疫情期间23天转产口罩、研发病毒杀灭率99%的空气净化器。

02

董明珠深谙流量之道。

2015年推出开机画面是自己头像的格力手机,放言“分分钟超越小米”。

2020年直播带货创下476亿销售额;2025年更名事件再登热搜。

但过度曝光带来反噬:网友P图她为“格力学暴龙战士”,吐槽玫瑰空调“土到70后都嫌弃”。

格力手机、新能源汽车、芯片、美容仪……几乎每个跨界尝试都精准踩雷。

2024年数据显示,空调仍贡献78%营收,而美的、海尔已通过多元化实现3000亿规模。

董明珠曾放话“一辈子只做空调”,如今却陷入“既要守江山,又要拓疆土”的尴尬。

格力引以为傲的经销体系(省级销售公司-县区代理商-终端网点),在电商时代成了“裹脚布”。

2020年董明珠直播低价促销,引发经销商集体倒戈美的。

更名“董明珠健康家”要求门店面积超150㎡、配备健康顾问,中小经销商因成本高企怨声载道。

董明珠多次宣称“我退休格力就完了”,但网友反问:“董总,您倒是给钱啊!”

尽管她声称已培养3-4位接班人,但名单始终未公开。

相比之下,美的“去家族化”、海尔“创客机制”已构建制度护城河。

她强调“忠诚”“奋斗”,95后却追捧“躺平”“反内卷”;她认为“年轻人只看钱是悲哀”。

Z世代回怼:“不看钱看饼?”

这种价值观撕裂,让格力在年轻化转型中举步维艰。

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删改关于AI风险的发言,最终强调“AI是效率工具”。

这种既要拥抱技术又怕失控的心态,像极了格力现状——嘴上喊着“健康科技”,手里攥着空调专利。

03

董明珠的故事,是一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史诗。

她用35年将格力从年收1亿的小厂带到2000亿巨头,却在71岁陷入“个人英雄主义”的争议漩涡。

更名风波看似是流量豪赌,实则是传统企业面对时代剧变的仓促应答。

当网友调侃“少当热搜钉子户,多造空调绩优股”,我们或许更应思考。

为什么中国制造业总在重复“成也个人,困也个人”的剧本?

董明珠的困局,何尝不是整个行业的镜子,流量能造神,但只有制度创新和技术沉淀,才能让神话成为传奇。

0 阅读:25

高见有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