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31岁,成为师机关最年轻的科长

绿拂晓 2024-02-16 06:24:37

作者:陈启军

前左起参谋长庆宪、作者、参谋张言立、副科长刘正庄,后左起参谋庞奇、金岳田、李智民、步志强、王利华

我在营长岗位工作一年后,1981 年 8 月 15 日,军任命我担任 55 师司令部作训科科长。

作训虽然是我的老本行,但当科长和以往当参谋不同,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是自己管理自己,服从股长处长领导,现在既是参谋人员,又是科室领导,处在联系上下左右,协调方方面面的位置,责任重大,一言一行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而是指挥机关的形象、首长的形象,不能有丝毫闪失。面临新情况、新要求、新考验。我只有吃苦的分、学习的分、踏实干事的分。好在我年轻有干劲,决心团结带领全科同志干好工作。

作训科是师机关编制人数最多的科室之一。惠广寿副科长 1968 年兵,师机关工作时间长,参谋业务熟悉,聪明干练,我们是多年的老战友,共事一年后,提升到 164 团任参谋长。6 名参谋分别于 1969 年至 1973 年入伍,整体素质不错。

当时司令部的科室中,几个科长,都是1961年至 1966 年入伍。我不仅是司令部的年轻科长,也成为当年师机关科室中最年轻的科长。司令部一位好心战友提醒我说:“你 31 岁就当上了科长,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可,不仅要搞好各方面的关系,还得在工作上有突出表现。”

对此,我有清醒的认识,并没有因自己年轻进步快沾沾自喜,盲目骄傲自满。也没有因自己资历浅而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我深知自己之所以成为最年轻的科长,并非个人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和过人的地方,而是工作需要,赶上了机会。心里盘算着年轻就要有年轻的表现,踏踏实实干事,老老实实做人,用实际行动感谢组织和首长对自己的培养与信任。

说我是师机关最年轻的科长,也是对于偏远闭塞的河西部队而言,其实与内地兄弟部队相比也属正常。记得我到作训科不久,军里马伟志参谋长来师检查工作,当侯金保副参谋长介绍我们有一位年轻的作训科长时,他立即让人将我叫到作战室,让我结合地图给他汇报师的有关作战方案。他在肯定我对师作战方案熟悉的同时,提出希望说:“你陈启军要当明白人,年轻就要动脑子思考研究问题,干好工作多出成绩,要在作训科长岗位有所作为。”接着又告诉侯副参谋长说:“像陈启军这样的 1969 年兵科长,47 军已有好几个,你们要重视对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

我到任后,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折腾,却有干好工作的思考和打算。每天都在紧张忙碌中度过,抽不出时间陪伴妻子和女儿,更挤不出时间和战友们往来。有同年入伍的泾阳籍战友开玩笑说:“陈启军只顾当官,不联系老乡。”他们哪里知道我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有干不完的工作,处理不完的事情,经常加班加点,没有正常星期天和节假日。

突破口

军事训练是部队的中心工作,抓训练落实是作训科平时主要职责。作为新上任的作训科长,从哪里打开训练工作新局面呢?

在下部队调研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我选定以首长机关和干部训练为突破口。“打铁先得自身硬”,首长机关和干部司令部训练上去了,部队训练就没有上不去的道理。我在作训处工作期间,曾分管过首长机关训练和干部司令部训练,深知首长机关训练和干部司令部训练历来是训练的重点、难点和弱点。

当时 55 师这方面的状况在军范围虽然不能说差,但也不够突出,与甲种师的地位和作用不相适应。作为作训科长,我向党委首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建议,得到首长赞同和支持。

搞好首长机关训练和干部司令部训练必须认识到位、人员落实、时间落实、内容落实。当时我在师办公会上提出四条建议。

一是深入动员。师团主要首长要亲自动员提要求,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训练的自觉性。

二是统一计划安排。师团首长带头授课,保证人员、时间、内容和效果落实。

三是函测作业。对因故不能按时参加训练的干部,用函测作业的办法补训。

四是严格考核。主要科目不及格者当年不能评功评奖,基层干部训练不及格者不能提升使用。

这些意见建议很快得到党委首长采纳和支持,不但军事首长和主管首长亲自授课,带头参加训练,赵焕职政委也担任了“步兵师坚固阵地防御”理论课的辅导。为解决干部手枪射击不及格这个老大难问题,要求师团机关利用早操时

间组织训练,基础好的帮基础差的,逐人过关,最终取得全师干部手枪实弹射击平均成绩良好的突破。

经过三年不懈努力,到 1984 年“684 演习”时,首长机关和干部司令部训练的质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无论接受上级年度训练考核,还是师里自己组织的考核,都取得了优良成绩。本级战术理论、军兵种知识、外军知识、参谋业务技能及手枪射击等主要科目的单位成绩,都在良好以上,在军处于领先位置。

三排左14为作者、15为师长魏宝锁、17为165团政委孔昭玉

探 索

训练改革是提高训练水平的重要途径。我担任作训科长后,一边抓首长机关训练和干部训练,一边从全师部队的训练实际出发,组织全科同志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部队训练改革的一些设想和方案。得到司令部首长和师首长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鼓励作训科大胆探索训练改革的方法和路子。

本着先简后繁,由易到难的原则,我首先选择“营为单位编组教学”的改革探索,带人在 163 团 1 营进行试点推广。这项改革是受院校教学的启发以及我担任营长期间的初步尝试,将传统的以连为单位编组教学改为以营为单位编组教学,使具有某项科目教学专长的优秀教练员,由为连队教学的小天地走进为全营教学的大课堂,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将以往的以连为单位制订改为以营为单位制订周表,充分发挥营一级在训练中的领导协调作用。改变了以往连队忙、营里闲的状况,使连营两级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师在 163 团召开了现场会,我接受了《人民军队报》记者许峰的采访。许峰采写的《以营为单位专课任教好——访 84801 部队作训科长陈启军》,刊登在 1982 年 12 月 9 日《人民军队报》第三版《欢迎大家出主意,怎样开创军事训练新局面?》专栏第一期上,受到兰州军区上下一致好评,63 师等兄弟部队还打来电话详细询问了解组织实施环节上的一些具体问题。

在当年师里举办的连队主官集训班上,我还借鉴南京、广州军区的训练改革经验,以《一张周表看练兵之道》为题,向营连干部具体讲解辅导如何科学制订训练周表的方法要领。结合以营为单位编组教学的实施,强调充分发挥最佳教员的教学作用,科学组合训练科目,进一步促进了训练改革成果在全师部队中落地生根。

以营为单位编组教学改革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训练改革信心。紧接着又组织开展了“夜间三配套训练”和“采取对抗的方式考核验收分队战术训练”两项改革。为便于组织施训,确定三项改革都在 163 团进行。师确定由我带工作组在 163 团蹲点,具体帮助指导训练改革,师和司令部首长也经常前往检查指导。

夜间三配套训练,就是将昼间训练与夜间训练、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部队训练与首长机关训练合理穿插搭配,整体组合施训。使夜间训练与昼间训练自然衔接,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相互渗透,部队训练与首长机关训练紧密结合。这样改革的好处是,符合训练内在规律,把几方面相互联系的夜训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捆在一起集中训练,便于组织施训。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夜训氛围,有利于提高夜训参训率,有利于提高夜训效果质量。

经三个月努力探索,大胆实践,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军在 163 团召开了“夜间三配套训练”现场会,介绍推广了我们的经验,马伟志军长亲自到会指导。他在讲话中要求所属部队要很好地学习借鉴 55 师的做法,尤其是机关干部,都要像 55 师作训科长陈启军那样,既向党委、首长提出意见建议,又深入一线具体帮助指导,总结推广经验。

“采取对抗的方式考核分队战术训练”是学习借鉴42 军战术对抗训练的经验和做法,为提高分队战术训练质量而设想的考核方式。最大的好处是为每个考核科目培训假设敌分队,接受考核的分队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对手较量,改变了以往的一厢情愿考核方式,增大了训练难度,有效地锻炼提高了分队指挥员分析判断情况、正确决心处置的组织指挥能力。

三项训练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均被军、军区和总参转发推广。其中“采取对抗的方式考核验收分队战术训练”,被总参编入《连队军事训练参考材料》第 16 期,引起全军范围同行们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不久63师和军121师与我们联系,具体询问一些操作实施的细节问题,表示他们正在学习借鉴我们的改革经验,必要时还要登门取经。

训练改革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师部队整体训练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尤其一些演习等重点训练活动,更加成绩斐然。1982年 9 月 165 团在甘浚组织的“营进攻实弹战术演习”,1983 年下半年 163 团在元山子组织的“加强步兵团对立足未稳之敌进攻”演习,都得到上级充分肯定。马伟志军长、王志成副军长等亲自指导并组织参观,军和兰州军区推广了我们的经验和做法。

训练改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探索的过程,是推陈出新的过程,是改变思想观念,改变陈旧过时训练方式方法,使训练更符合实际,符合自身规律,更利于贴近实战,提高部队战斗力的过程。训练改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需要各级首长、司令机关和广大官兵敏锐地思考,辛勤地付出,及时地总结交流。

(待续)

1 阅读:431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