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乡农家院建起非遗博物馆

新晴宁陵 2024-09-29 19:20:37

梨乡农家院建起非遗博物馆

非遗传承人翟志伟在创作葫芦作品。记者 高会鹏摄

金秋九月,记者驱车来到宁陵县赵村乡非遗传承人翟志伟的“新家”。远远看去,一座别致的农家院映入眼帘,大门上方有一块镌刻着“宁陵非遗博物馆”的牌匾。步入馆内,一幅“非遗工坊”的书法作品苍劲有力,分外显眼。

这座位于农家院的博物馆占地面积达1万平方米,由翟志伟自发建设,分为葫芦艺术展区和葫芦工艺制作体验区两部分,馆内共有两万余件形态各异的葫芦作品。

记者看到,一楼展示厅的博古架上摆满了形式各异、优美绝伦的葫芦雕刻艺术品,有油锤葫芦、压腰葫芦、大瓢葫芦、鹤首葫芦等葫芦作品,仿佛进入了一个葫芦世界。在大小不一的葫芦上,有民间喜爱的八仙、龙凤、五牛、山水风光等艺术图案,产品小的仅盈盈一握,大的长可一米。一个个“龙”迎春系列葫芦烙刻画作品整齐摆放,栩栩如生、赏心悦目,有的刻上了诗词书法,典雅别致;有的雕成了用品玩具,活灵活现。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葫芦能做出这么多精美的工艺品,这个展览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葫芦谐音是福禄,有很好的寓意。”在博物馆内,游客田静说道。

据了解,翟志伟是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君葫芦”第六代传人、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幼承家学,在葫芦艺术的制作与研发上造诣颇深。他还挖掘整理前人的技艺,从葫芦种植到葫芦加工形成产业链条,并完整收集了传统葫芦制作技法,将所有葫芦工艺技法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都保存到葫芦博物馆中,让大众能够了解到这门传统技艺的历史和传承。多年来,翟志伟以铁代笔,以火为墨,在祖传技艺的基础上,终于练就了炉火纯青的技艺。他把烙画技法与雕刻技艺融合,由单一的古朴色发展为多色并存,又将钟南山、刘胡兰等人物形象纳入葫芦烙画,扩大了葫芦烙画的题材范围,并注重寓教于刻。

“乡村非遗博物馆的落成开放,充分体现出非遗传承人的发展主动性和文化自觉性,也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益尝试。”在赵村乡翟楼村工作的选调生李梦宇介绍,今年以来,翟楼村依托非遗工坊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葫芦文创初见成效,今后会继续扩大规模、延长链条,让小葫芦成就大产业。

“作为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宁陵非遗博物馆就是一张对外的名片,既要好看还要中用才行。”商丘市人大代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翟志伟表示,他将继续与高校合作,不断创新葫芦文创产品,让艺术更加鲜活、更具特色。同时,还要更加努力地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将葫芦文创发展到刘楼、张弓等乡村,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文化振兴。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高会鹏通讯员夏金明

0 阅读:0

新晴宁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