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face
近年来,全球住宅设计呈现出对自然环境的深度回应与空间体验的创造性突破。
本文通过解析墨西哥城Cárpatos住宅、葡萄牙SA住宅、北京House Z以及圣保罗树冠住宅四个案例,梳理出当代住宅设计的四大核心创新方向:地形与空间的戏剧性对话、光影的动态叙事、材料与生态的共生表达以及建筑与自然界的柔性过渡。

地形介入
构建建筑与场地的结构性对话
在葡萄牙SA住宅的设计中,建筑师以10米高差的陡坡地形为切入点,将场地挑战转化为空间优势。
项目通过三个错落的混凝土体块形成阶梯式布局,每个体量精准嵌入地形褶皱,既消解了垂直高差带来的割裂感,又创造了多层次的空间序列。首层起居空间与街道平接,地下层则借助下沉庭院引入自然采光,屋顶平台与上层花园形成视觉通廊。
这种"地形雕刻"手法不仅实现了功能空间的垂直分流,更让建筑成为解读场地地理特征的立体文本。




SA住宅,葡萄牙 / Sandro Ferreira arquitectura © Ivo Tavares Studio
类似的地形策略在墨西哥城Cárpatos住宅中得到诗意演绎。项目选址云雾森林的特殊微气候环境,建筑体量顺应地势起伏呈线性展开,通过悬挑结构与架空层化解陡坡限制。
底层采用通透的玻璃幕墙消隐室内外界限,上层封闭体块如漂浮的云朵藏身树冠之间,形成"自上而下"的空间渗透逻辑。
这种对垂直维度的创造性处理,展现出当代建筑师将地形限制转化为空间特色的设计智慧。




Cárpatos住宅,墨西哥城 / Ignacio Urquiza Arquitectos © Rafael Gamo

光影雕刻
从静态采光到动态光环境营造
MAT事务所的House Z突破传统开窗模式,通过旋转22.5度的菱形孔洞系统重构建筑的光影秩序。
这些经过精密计算的异形开口,在不同时段投射出持续变化的光影图案,使室内光环境随太阳轨迹呈现动态叙事。特别设计的双层墙体系统,外层承担结构功能,内层作为光影滤网,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实现光的艺术化表达。
这种"光的建筑学"将功能性的采光需求升华为空间体验的核心要素。




House Z,中国北京 / MAT © 金伟琦
圣保罗树冠住宅则通过巨型悬挑屋顶实现光影调控。长达12米的混凝土屋檐形成深邃的阴影区域,与下方通透的玻璃盒子形成强烈明暗对比。
建筑师巧妙利用巴西强烈的日照条件,通过屋顶开孔引入可控的光束,在室内地面投射出随时间移动的光斑轨迹。




树冠住宅,圣保罗 / Studio mk27 © Fernando Guerra

材料叙事
在地性与技术性的双重表达
Cárpatos住宅的材料策略凸显"云雾森林"的地域特质。
建筑体量的刚性通过特定的设计手法得以柔化。严格的模数关系在适应功能需求的过程中得以调整,而外围空间的连续性则不断被植被打破。地下层的开口模糊了室内外的流动关系,而反射性立面赋予建筑随时间和天气变化而产生不同视觉效果的特质。




Cárpatos住宅,墨西哥城 / Ignacio Urquiza Arquitectos © Rafael Gamo
葡萄牙SA住宅则展现出混凝土工艺的当代突破。建筑师开发出定制模板浇筑系统,既呼应周边梯田农业的地貌特征,又通过精确的模板拼缝控制实现建造精度与艺术表现的平衡。
这种"高技术的手工艺"思维,为地域性材料的当代转译提供了新范式。




SA住宅,葡萄牙 / Sandro Ferreira arquitectura © Ivo Tavares Studio

界面革命
重构建筑与自然的过渡关系
圣保罗树冠住宅通过"垂直森林"概念重塑建筑界面。房屋的白色棱柱形主体悬浮在一排细长的支柱上,几乎不与地面接触。通过螺旋楼梯进入,连接露台和卧室。
在主建筑上方,一座高架平台俯瞰着树冠层。平台内的起居空间采用轻盈结构,四周被可滑动的玻璃面板包围。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十分微妙,使得居住者感受到与大西洋雨林深度融合的自然氛围。




树冠住宅,圣保罗 / Studio mk27 © Fernando Guerra
Lorena Vieyra设计的家具,以及室内选用的多层次窗帘材质,与建筑的通透性形成对话,赋予空间独特的层次感。
结合由Thalia Davidoff设计的景观与植被,这些元素共同强化了Cárpatos住宅“栖居于云雾森林”般的空间体验,模糊了室内外以及建筑物理边界的明确界限,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使建筑成为调节感知的智能装置。



Cárpatos住宅,墨西哥城 / Ignacio Urquiza Arquitectos © Rafael Gamo
编辑丨Daisy
校对丨M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