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朱德的扁担变成林彪的扁担,朱德笑称:可以先借给他用几天

兴衰五千年 2024-11-03 09:35:27

朱德虽然不愿与人争功,但却在原则问题上从来不会妥协。对此,毛主席曾评价他说:“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1967年,在得知语文课本中的《朱德的扁担》改为《林彪的扁担》时,朱德一点儿都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扁担,可以先借给他用几天……”

1959年,朱良才上将根据自己的回忆写成的《朱德的扁担》,被部分省市编进小学语文课本中。两年后,全国统一中小学教材,教育部正式将《朱德的扁担》列入全国的小学的语文课本中。

《朱德扁担》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当年担任红四军军长的朱德,和红军指战员一起挑粮的故事:

“这是一根不平常的扁担,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

这个故事发生在1928年。那时候,井冈山的物资非常困难难,运送军粮根本没有汽车,甚至连手推车都很少。一天,毛主席和朱德正在山上散步,贺子珍和伍若兰走在前面。

突然,从半山腰传来一阵歌声:“不怕山高把路挡,运粮队伍上井冈。翻山越岭往前走,支援红军打胜仗。”

这时,伍若兰指着下坡处,说:“看,那不是杨至成吗?”

听了伍若兰的话,毛主席和朱德都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发现杨至成和粟裕各自挑着一对箩筐,满头大汗。

杨至成和粟裕低着头看路,只顾用力往前走,谁也没有注意到朱德和毛主席。于是,朱德便大喊道:“至成、粟裕,歇会儿吧!”

听到有人喊,杨至成和粟裕这才抬起头。看到是毛主席和朱德时,他们赶紧跑过来,问了好。毛主席握着杨至成和粟裕手,说:“你们送粮食上山,辛苦啰!”

后来,想到井冈山上的人越来越多,而山上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要解决红军粮食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下山挑粮,朱德便找到毛主席,对他说:“这段时间,敌人不敢来进犯,我们可以利用这个间隙,动员全军指战员到宁冈挑盐挑谷子,为过冬作准备。”

听了朱德的话,毛主席表示赞同:“要得,山上的老百姓都要发动起来。”

此时,朱德虽然已经42岁了,还是红四军的军长,但他却并没有把自己当做红军的大首长,而是当成了井冈山的普通一员,也主动找了一根扁担,与大家一样下山从宁岗挑粮。

看着朱德挑着满满的两只箩筐,想到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大家都十分佩服,同时又很心疼,便在商量后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没了扁担后,朱德心里很着急,便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做起了扁担。

在月光下,朱德破开竹子,熟练地削、刮、锯,一会儿就把一面黄、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担。

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朱德还在上面刻了字。

第二天,朱德便拿起新做的扁担,继续和大家一起下山挑粮了。

朱良才上将写的那篇《朱德的扁担》列入小学课本后,,感人的故事和朗朗上口的文字,受到了大家的喜欢。

1966年后,林彪找到朱良才,对他说:“老朱呀,你那篇《朱德的扁担》,写的太好了!你看看,是不是再写一篇‘林彪的扁担’呀!”

然而,朱良才却说:“朱良才也不含糊,当即回答:“你也知道,当年在井冈山挑粮时,我们军部驻在山上的茨坪,林彪的28团驻在山下的茅坪,中间隔着好几座大山,我没见过林彪挑粮,这怎么写呀?”

由于朱良才不愿意,林彪想要的这篇文章也就没有写成。然而,林彪却没有放弃,让人找了笔杆子,写了一篇《林彪的扁担》。

1967年2月,寒假过完后,学生们回到学校,却领到了已经改成了《林彪的扁担》的语文课本。

得知课本中的《朱德的扁担》改为《林彪的扁担》时,朱德笑着说:“扁担,可以先借给他用几天,迟早还是要还的嘛。”

1971年,林彪失事后,语文课本又悄然换回了《朱德的扁担》。

在后来的几十年中,这篇《朱德的扁担》一直被人们传颂,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朱德使用过的那根扁担,也成为了一个珍贵的文物,见证了那个革命的年代!

10 阅读: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