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为何攻不进延安?肖劲光:在毛主席的高明面前,日本人嫰着呢

沛儿阅览趣事 2025-02-25 05:27:08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日军肆意践踏中华大地,所到之处全是一片狼藉。从繁华的海滨城市,到广袤的内陆腹地,诸多重要城市纷纷沦陷。百姓们在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下,苦不堪言,整个中华大地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位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始终屹立不倒,成为了抗战的希望象征,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心脏”。

开国大将萧劲光回忆往昔,他满是感慨:

“在延安的日子里,我深切感受到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就拿日军来说,他们以为靠着武力就能迅速征服中国,可在毛主席的战略布局面前,完全不是对手。”

为什么萧劲光会这么说?毛主席究竟高明在哪里?

抗战时期的屈辱与抗争

1937年7月7日,日本华北驻屯军蓄意寻衅,谎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严词拒绝:“这是中国的领土,岂容你们随意进出!”

日军见交涉无果,便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攻击,刹那间,枪炮声震耳欲聋,全面抗战的烽火就此燃起。彼时的日本,在军国主义的狂热驱使下,野心极度膨胀,他们狂妄地宣称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面对日军强大的军事攻势,国民政府却毫无斗志,高层内部乱作一团。前线指挥官们接连收到“避战、撤退”的命令,将领们接到命令后,满心无奈却又只能执行。短短半年时间,华北和华东的大片土地相继沦陷,日军一路南下,直逼华中重镇南京。

12月13日,南京城在纷飞的战火中沦陷。大街小巷回荡着凄厉的惨叫和绝望的哭声。一位老人躲在角落里,喃喃自语:“这是什么世道啊,我们做错了什么,要遭此劫难?”

日本兵挨家挨户地搜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年轻的妇女被拖走凌辱,孩童在街头哭喊着寻找父母,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南京失陷后,蒋介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在昏暗的办公室里,眉头紧锁,不停地在房间里踱步,桌上的文件被反复翻阅,烟头堆满了烟灰缸。在考虑了很久以后,蒋介石把重庆定为临时首都。

从1938年2月开始,重庆便陷入了无尽的恐惧与灾难之中。日军的轰炸机频繁盘旋在重庆上空,毫无防备的市民们在慌乱中四处奔逃,朝着防空洞的方向拼命跑去。炸弹接二连三地落下,爆炸声震耳欲聋。

此后的6年多,这样的场景反复上演。重庆遭受了无差别轰炸,城市被轰炸得千疮百孔,昔日的繁华街道化作一片废墟,断壁残垣随处可见。据统计,直接伤亡人数超过3万,间接伤亡人数达6600人。

日军为何攻不进延安?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妄图凭借武力维持统治,但陈绍宽坚决反对这场内战,他在内心反复思量:“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历经多年抗战,百姓早已苦不堪言,怎能再陷入内战的泥沼?”

于是,当蒋介石下令让他率“长治”舰去堵截解放军部队时,陈绍宽选择了违抗命令,他借口舰只需要修理和请拨油费,把“长治”舰开往台湾。

陈绍宽的这一抗命之举,彻底激怒了蒋介石。不久后,陈绍宽被罢官,海军总司令部也被撤销,由海军处接管。陈诚更是派人带领陆军警卫连包围海军总部,实行武力接管。

陈绍宽回到南京后,面对这一系列变故,没有丝毫妥协,他拒绝了蒋介石给予的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一职,回到福建老家休养。回到家乡的陈绍宽,过上了平静的隐居生活。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遍大江南北。陈绍宽听闻后十分激动,不久后,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张鼎丞,两次探访陈绍宽。张鼎丞紧紧握住陈绍宽的手,诚恳地说:

“陈将军,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正需要您这样的人才,希望您能出山,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

陈绍宽被张鼎丞的诚意打动,欣然应允。一次陈绍宽向萧劲光提出了一个问题:

“萧将军,我一直有个疑问。抗战这些年,国民党先后三次更换首都,就算到了重庆,还是三天两头遭遇日军空袭。可毛主席所在的延安却鲜少遭到日军袭击,这到底是为啥?”

萧劲光听后笑了笑,陈绍宽接着说道:

“1938年到1940年,日军可没少打延安的主意,足足六次派兵渡过黄河,就想一举拿下延安。最离谱的一次,他们出动上万兵力,飞机、重炮全用上了,阵仗大得很。可结果呢?还是失败了。”

待陈绍宽说完后,萧劲光端起茶杯轻抿一口,开始耐心解释:“陈将军,这其中的关键还得归功于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呐。毛主席精心布置了三项策略,让日军始终难以对延安下手。”

那么萧劲光所说的三项策略又是什么呢?

毛主席的三个策略

第一个策略:充分利用延安独特的地理条件,与日军展开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以此来不断消耗日军的实力。

延安的山脉走势蜿蜒曲折,峰峦起伏,地形极为复杂。任何一支试图进攻延安的军队,都不得不面对诸多挑战。他们的机械化部队难以在狭窄崎岖的山路中行进,士兵们在攀爬陡峭山坡时,不仅体力消耗巨大,还极易暴露在八路军的攻击范围内。

毛主席察觉到了这些地理条件蕴含的巨大优势,于是他指挥八路军巧妙地利用这些地理优势,与日军打起了游击战。同时,毛主席还充分调动当地的资源,发动群众的力量。

面对日军威胁,毛主席没有贸然与日军正面硬刚,而是将目光投向游击战术。这一战略成效显著,不仅确保延安安然无恙,更让延安成为共产党抗日战线的坚实支柱。

第二个策略:加强黄河防线。

延安位于黄河中游的城市,毛主席深知黄河防线的重要性,立即要求八路军和当地的抗日力量加强黄河防线的防守工作。

他们日夜巡逻在黄河岸边,密切监视着对岸日军的一举一动,同时,八路军还在黄河沿岸的山头和险要位置设下重重伏击圈。每当日军试图强渡黄河,八路军便按照既定战术,先以猛烈的火力射击,打乱日军的渡河节奏。

日军一次次在黄河畔吃尽苦头,他们发现强渡黄河不仅困难重重,就算勉强登陆,进攻后也难以维持足够的兵力供应。因为八路军和当地抗日力量紧密配合,不断袭扰日军的补给线,让他们的物资和兵力支援难以跟上。

正是毛主席这种对战略耐心的把握,使得日军不得不将兵力分散,最终延安的防线得以稳固,为抗战保存了重要的革命力量。

第三个策略:组建“御林军”。

全面抗战爆发后,主力部队奔赴前线,毛主席主导建立了留守兵团,并任命萧劲光为留守处主任。

留守兵团的成员大多是红军时期就投身革命的老将,他们身经百战,战斗经验丰富,每个人都有着过硬的本领。有了这样一支精锐力量驻守延安,即便日军来犯,也能为中央领导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除了这支英勇无畏的“御林军”,友军的协助同样是保障延安安全的关键因素。周边的友军部队与留守兵团紧密配合,建立起有效的情报互通机制。他们在各自的防区内严密监视日军动向,一旦发现异常,便迅速将情报传递给延安。

在物资支援方面,友军也为延安提供了必要的弹药、粮食等物资,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坚固的防御网络,共同守护着延安的安全。

回顾往昔,正是毛主席以一系列英明决策,为延安筑牢安全屏障。同时还有无数英雄挺身而出,不惜牺牲生命保卫延安,才使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

0 阅读:12

沛儿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