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国民党调集30万重兵,将中原军区6万部队死死围困并妄图一举围歼。生死存亡关头,中原军区紧急部署突围计划,皮定均临危受命,率部掩护主力突围。
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奋战,皮定均带着战士们成功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到达苏皖解放区。消息传到延安,周恩来满脸惊喜,忍不住向旁人问道:“他到底带了多少人?竟能创造如此奇迹!”

皮定均是谁?面对国民党的重兵他带了多少人?又是怎么做到的?
年少无畏,成为“英雄少年”自幼,皮定均就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机灵劲儿,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脑瓜里总是转着各种新奇的想法。
1927年,年仅13岁的皮定均就加入当地农民协会,他总是忙碌个不停,扛物资、送信,样样都抢着干。因为他干活积极又机灵,没多久,就被大伙推选为童子团的“小头目”。

1929年,红军路过他的家乡,皮定均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赶紧跑上前去,拉住一位红军战士问道:“我能跟你们一起走吗?”红军战士看着眼前的小孩子问道:“小家伙,你不怕吃苦吗?”
皮定均摇了摇头:“不怕!我要当红军,打坏蛋!”就这样,皮定均毫不犹豫地跟着红军走了。
1930年,16岁的皮定均浑身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和超出年龄的机灵。当时,红军在湖北英山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战斗,皮定均看着战场上的局势,心中突然有了个大胆的想法。

他把平时一起训练的小伙伴们召集到身边,小声却又激动地说:“兄弟们,现在咱们红军被打得晕头转向,正是咱们立功的好机会!咱们偷偷摸到他们营地附近,给他们来个出其不意!”小伙伴们一听,都兴奋地点头表示赞同。
他们猫着腰,小心翼翼地摸到了国军营地附近的山上。一到山上,皮定均就开始指挥起来:“大家听好了,咱们就在这儿制造动静,使劲喊。”待时机成熟,皮定均一声令下,山上瞬间热闹起来,石头噼里啪啦地往下滚,孩子们扯着嗓子大喊:“冲啊!杀啊!”

国军营地一下子乱了套,士兵们原本就被红军打得胆战心惊,这会儿听到喊杀声,以为又有大部队攻过来了,连武器装备都顾不上拿便开始狼狈逃窜。皮定均看到这种情况乐开了花:“别喊了,下去捡宝贝咯!”
当他们把这些物资送到部队时,红军看到这些物资,又听了他们的“战斗”经过,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皮定均,你们可真厉害!简直就是英雄少年!”从那以后,皮定均“英雄少年”的名号就在红军队伍里传开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皮定均一头扎进了反“围剿”的战斗浪潮之中。面对敌人凶猛的火力,他冷静果敢,凭借着灵活多变的战术和一往无前的拼劲,一次次在战火中脱颖而出。英勇善战的他,很快就得到了上级的赏识与认可。
也就是在这些残酷的战斗中,皮定均逐渐展现出了打突围战的卓越天赋,他总能在绝境中找到生机,带领战友突出重围。

后来,皮定均踏上了长征之路。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他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一直是他心中的遗憾。但在长征途中,他决定改变这一切。白天行军途中,只要一有短暂的休息时间,他就拿出书籍、报纸阅读。
遇到不认识的字他会虚心地向身边识字的战友请教:“哎,你快帮我看看,这个字念啥?这句话啥意思?”战友耐心地教他,他就认真地跟着读,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生怕忘记。
就这样日复一日,皮定均从最初只能磕磕绊绊地读几个字,到后来能流畅地阅读军事理论书籍。他在学习中不断汲取军事理论知识,将这些知识与自己的实战经验相结合,逐渐成长为一名军事素养过硬的优秀战士。

抗战时期,百姓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陷入了无尽的苦难深渊。在这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放下往日嫌隙,携手并肩,共同踏上抗日救亡的征程,全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我军改为八路军,皮定均接到组织调令,肩负重任,前往八路军第129师担任团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定均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愈发耀眼,他丰富的战斗经验与深厚的资历,也逐渐被组织所重视。鉴于他在各次战斗中的卓越贡献,组织决定将太行军区第五、第七分区司令员的重任交付于他。

1944年8月,皮定均接到上级命令组建抗日游击队。到达豫西后,皮定均深知要想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必须迅速打开局面。他带领游击队深入了解当地地形和敌军部署,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出色战绩,成为了战时不少部队学习的榜样。
得知突围成功,周恩来忍不住问:他到底带了多少人?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了30万大军朝着中原解放区扑来。这些部队装备精良,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掩护下,步步紧逼,企图一举全歼中原军区的6万余人。

与此同时,毛主席正密切关注着中原局势,经过深思熟虑说道:“先由中原军区拖住敌人一段时间,好给我们其它解放区的部队争取时间。”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作战计划初步拟定。皮定均被紧急召来:“这次有个重要任务交给你,你率领第一纵队第一旅,负责牵制敌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皮定均毫不犹豫地立正敬礼:“请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白天,皮定均率领七千位战士组成的部队向东进发。沿途,他们故意留下明显的行军痕迹,丢弃一些物品,制造出匆忙逃窜的假象,让侦察的敌军误以为这便是我军主力部队的动向。

然而随着夜幕降临,皮定均便带领部队悄然改变方向,迅速往西折返。他们巧妙地避开敌人的巡逻队,沿着隐蔽的山间小路和偏僻的村落行进,不给敌人留下一丝线索。
就这样日复一日,皮定均凭借着这一招“白天往东跑,晚上往西溜”,成功地将国军耍得晕头转向,等国军终于察觉到自己上当,气得暴跳如雷,却已无力挽回。

终于,经过艰苦卓绝地奋战,皮定均成功带领部队突破了国军的重重封锁。当初出征时,部队共有七千余人,历经这场几乎十死无生的战斗后,仍有五千人存活。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斗能力,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战过后,皮定均带领的第一旅声名远扬,因其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卓越战绩,这支部队被人们尊称为“华夏第一旅”。
皮定均成功完成中原突围的消息,迅速在解放区传开。很快,一篇文章在《华中新华日报》头版发表,里面详细讲述了皮定均带领部队突破重重封锁、成功突围的过程。

彼时周恩来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也看到了这篇文章,看着看着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同时他心中也充满了好奇,忍不住问道:
“这皮定均到底带了多少人啊?竟能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突出敌人的重围,还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有人回答说:“皮将军出发时带了7000人,成功突围抵达苏皖解放区时,还剩下5000人。”

周恩来听完后不禁感慨道:
“了不起,真是了不起!7000人面对30万敌军,还能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皮定均和他的部队,是我们的英雄!”
1955年首次授衔仪式上,毛主席提出“皮有功,少晋中”,将皮定均的少将改为中将。可就在1976年7月7日皮定均不幸遇难殉职,年仅62岁。
据皮定均回忆:抗战期间少林寺和尚曾图谋不轨,欲消灭八路军甘当汉奸。
授衔时候主席特批两个加衔,韩先楚中将加上将,皮定均少将加中将。
前些日子有文章讲,栗裕的回忆录写到皮定均突围到他那里只有500人了。到底哪个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