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圣贤很少但不是没有,每个时代也有奇人异士,其中一辈子研究宇宙和奥秘的人不知多少,能够勘破天机的人想必是有的。
邵雍无疑是其中一个,我们看他的《观易吟》就可以知道此人确实有道行,三句话其实就已经道破了天机:
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於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於心上起经纶。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首先看第一句,存在即合理,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形体”,但大和小是相对的,每个微小的存在,也是各有天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7ec62ae96b54266c9ab58bfcf470ca8.png)
纳须弥于芥子:一花一世界,一粒沙里包含了整个宇宙。
芥子是非常小的菜种子,而须弥山至高至大,为什么说须弥山能够放进微小的芥子之中呢?
就拿人来说,每个人都是渺小的存在,跟尘埃一样,所谓尘世,我们其实都像是沙滩上的一粒沙,没有本质区别。
但是,我们按照科学研究可以知道,尽管人相对天地来说是渺小的,可人的身体又内有乾坤,犹如包含了整个宇宙,甚至从一个微小的粒子和细胞就可以印证这点,现有的仪器和方法都无法真正看到最小的构造“物质”是什么。
因此科学、科技的尽头是什么?可能就是哲学,人是物质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光辉。
想一想,我们从小看过的东西无数,读过的文字无数,听过、品尝过的东西无数,这些记忆如此浩瀚,怎么就能够装进一个小小的脑袋里呢?
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邵雍这首诗就暗合了现代的万物全息论和量子全息宇宙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a58024addb3a4c73f61ad049c9643dd.png)
我即宇宙,宇宙即我。
古人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事实上人确实是天地、环境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像是一滴水一样属于大海。
或者说,整个世界都是“我”,并不是说“我”就是自己的思想、欲望和身体。
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洞彻了事物的真理,就自然明白所有一切都是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删除你过去的某个经历和记忆,那你还是现在的你吗?
三才者,天地人。宇宙的基本框架就是天地人并列,“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奈何世俗人们习惯了分别心,为物欲所蒙蔽,把天、地、人割裂开了,当然自己也由此变得狭隘和局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4b2793a9ec99681be587e08b1911941.jpg)
大道至简: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中国人而言,“一”是最高的境界,其上就是道的范畴了。
古人讲返璞归真,一个人如果是恢复到赤子之心,那就能明照万物,对万事万物不起分别心,自然是“一”。
实际上我们的学习和修炼,最终都是为了化繁为简,然后才能驾驭变化。
“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在邵雍看来,体用一源,“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
而普通人不知道此中的奥妙,就从来是通过自我之心去看变化,于是随波逐流,为境所迷。
当然,如果没有这个心的作用,我们也无法认识到梦幻泡影的本质,人生如梦毕竟不是梦,人生就是修行,是借假修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50d16b40a77f1b7358e3f64c251782b.png)
天道与人性岂有本质差异?
天命难违不是宿命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使命,谁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无缘无故、毫无意义的呢?
不要说什么人生本来没有意义,否则跟石头一样谁又愿意呢?
“道无形,行之则见于事矣。”人既是道的载体,又是道的实践者。所以人能够跟天地并列为三才。
所以我们活着是有任务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什么而奋斗?就是为了弘扬自己的道,循道而行,才算没有虚度人生。
邵雍这首诗基本是说透了天机,但我们的领悟还需要长久的功夫,不是记住了就算,而是在日常中践行才算数。道不可须臾离也,从呼吸到行为,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为,都应该符合规律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