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跟几个长辈交流过的问题,大家都意见不一样。
有个长辈是单位退休下来的,他就认为“富不过三代”是客观事实,“我这辈子就没有见过谁家是三代人都富贵的,不是绝对没有,而是概率很小。”
而另一个长辈是做生意的,他坚信“富过三代”可以实现,“只要把教育搞好,给孩子打好基础,那财富传承三四代是没有问题的。”
其他人的意见都差不多,要么是支持前者,要么是支持后者,谁也说服不了谁。
那么,他们所说究竟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呢?
1、“富不过三代”的难点在哪里?
举个例子,比如说王健林这样的企业家要“富过三代”不难吧,但要说企业在儿子手里发扬光大,更上一层楼,恐怕也是为难。
所以,财富传承和企业传承不是一回事。
在现实中确实有财富绵延好几代的例子,咱们不说西方,就说我们这边也有不少,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不少家庭三四代人都称得上财务自由。那种松弛感和生活状态确实让人羡慕。
但这样的例子也不能说多,毕竟财富要想安全、稳定和长期的传承下去是一个天大的难题。难在何处?
首先,你要保证自己的子孙整体是素质和能力兼具的,哪怕平庸,也不至于受人诱惑和欺骗,去胡乱投资或走向堕落,从而败掉家产。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大多数富甲一方的家庭都是败在了第二代手里。
其次,要想“富过三代”还要有各种条件的保障,比如现实中就有富人搞家族信托被律师骗的例子,“富一代”很强,但难以保证自己过世后的情况,觊觎你财富的人不知有多少。静静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和社会层面的规则力量。否则是乱世的话,性命都难说,何况财富了。
2、多生,是穷人没有办法的办法?
在古代,穷人普遍是喜欢多要孩子,为什么?我们看闰土的故事就知道,在穷人家庭,孩子多有4大好处。
第一是劳动力多;第二是人多势众;第三是养儿防老;第四是碰运气。
关于第一点很好理解,人多尽管是多了个吃饭的,但总体来说还是贡献大于消耗,按照古代的家庭伦理,祖、父是可以理所当然的掌控子女的命运。这其中有权力关系,也肯定有压榨的存在。
至于第二点,要知道底层是很残酷的丛林环境,人多很重要,这既是自保的保证,也有利于抢夺利益。否则人丁稀薄,那血脉能不能绵延下去都难说。
第三点大家都知道,现在也普遍是这个情况,养老主要还是靠子女。重要的是第四点,为什么说是碰运气呢?其实就是赌,赌自己子女之中出现一个人中龙凤,从而实现阶级跨越。
市场经济几十年,很多人要么是通过学业、创业做到了,要么是通过婚嫁也实现了。所以它是一个希望。
3、富不过三代:是客观事实,还是穷人的自我安慰?
站在富人的立场上看,自然希望财富传承不绝,所以中国人都喜欢以孔子和曾国藩为榜样,因为其家族代出人才,长盛不衰。
而站在穷人的立场上看,当然最好是“富不过三代”,否则他还有什么机会和指望?谁也不愿意自己穷不算,连自己的子子孙孙还都出不了头。
没有穷人就没有富人,没有富人也就没有穷人。在穷和富之间,这个差异就是矛盾,而矛盾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两者有同一性,可以互相转换。也就是说穷人可以变富,富人也可以返贫。
所以“富不过三代”并不是穷人的自我安慰,而是一种客观现实的规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富人想长富,穷人想变富,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才好呢?
4、财富永远是流动的,不会永远属于某个人。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林则徐看得透彻,事实就是如此,“愚而多财”的结果就是罪过。俗话说,稚子抱金过闹市,岂有不被人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个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坏人,你没有力量的话,那就不能指望坏人不来害你。
其实林则徐也是给子孙留下了一点家产的,他担心的是富贵成为儿孙成才的阻碍,所以主要是个适度的问题。巴菲特只留给儿女一点点的财富,其他大部分捐出去,也是一种保全儿女长久的苦心。
他们都深知财富没有恒久的主人,有能者居之,执着于把财富留在自己家里其实是违背了天道,也等于是害了后辈子孙。
最后,真正重要的是自己这一代要富起来才行啊。如果自己没有钱,很多都是空谈,否则等你老了,什么都没有还指望“养儿防老”,那恐怕会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