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冻之后-中国'冰冻人脑'突破之路

吹哨先森 2024-05-21 08:03:40

引子: "请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个未来:你躺在一个冷冻舱里,身体只剩下一具冰冷的外壳,但你的大脑被完整保存下来,等待着某一天被'唤醒'重新拥有意识。这不是科幻电影的情节,而是21世纪生物科技的终极目标之一。"

一、曙光初现 2023年5月15日,在全世界科学家的矚目下,中国科学家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他们成功复苏并存活一段时间的第一个经过冷冻保存的猪脑。

这项被称为"冰冻人脑重大突破"的消息在全球引发轰动。很快,"解冻大脑"、"永生梦想"等关键词登上热搜榜首。一时间,人们似乎可以看到《黑镜》般未来科技的曙光。

"这标志着人类在挑战生命极限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德发如是评价道。他解释说,人脑是生命的"最高终点",一旦能成功解决保存和重启人脑的技术,就等于攻克了生命本身的秘密。

这确实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科学家提出过"冰冻人脑"的概念,即通过低温保存死后大脑,等待未来技术成熟时"复活"。可是在此之前,仅有的一些小规模动物脑冷冻复苏实验都以失败告终。这一次,中国科学家的成果打破了这一技术困境。

二、技术细节那么,中国团队到底是如何做到"解冻猪脑"的?根据发布会透露的信息,他们采用了一种名为"高级人脑修复和保存"的新型低温保存技术。

整个过程包括两个关键步骤:首先是"记忆环路固化",即通过特殊的低温灌注液,在断氧后暂时固化大脑的神经环路结构;其次是"ATP微循环"技术,在低温下精准注入ATP能量分子,维持大脑的基本活性。

"就像将一台电脑彻底关机,然后在不久后再次重启一样。"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军用这样的比喻来解释该技术的原理,"只不过对于大脑来说,复杂得多,我们需要精细操作才能完成'重启'。"

这个研究项目耗时长达8年,由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陆思佳教授领衔,联合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等在内的20多个单位通力合作。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关机和重启之间的这段时间内,保持神经元的连接性和细胞核未被破坏,"陆思佳说,"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复苏过程失败。"

为了攻克难题,团队进行了近万次的小鼠和猪脑离体实验,并借鉴了液氮冷冻、纳米修复等多项前沿技术,最终拿下了这个"生物黑洞"级的难题。

三、曲折之路 中国的"冰冻人脑"研究之路并不是一马平川。早在2015年,团队就有了"低温存活动物的想法"。当时,陆思佳带领的清华分团队开始尝试给小鼠头部灌注冷冻液,希望实现小鼠"再复苏"。

然而,连续几年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在死后几个小时之内,小鼠的神经元就已经开始大量凋亡。再加上由于血液凝固导致的缺血缺氧,沉疴难以根治。

"那段时间,我们几乎陷入了低谷,"团队核心成员杨涛回忆说,"按照正常预期,新颖想法提出3年之内就应该有突破,可我们连续几年都遇到了瓶颈期。"

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的温宗国教授提出,不如先从离体大脑细胞开始着手。他的团队开发出了一种名为"BrainEx"的高级冷冻液和循环系统。

尽管一开始的实验效果平平,但两个团队仍坚持不懈地摸索。他们尝试不同的液体溶液配方、不同的温度梯度、不同的阀门系统,不断优化调整参数。

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进展积累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到2021年,小鼠脑冷冻复苏实验开始有了阶段性突破。生物活性持续时间能延长到20多分钟,个别神经元甚至能维持1小时以上。

"我们意识到,成功的关键是要在低温下建立一个高度仿真的人体微循环系统,"温宗国说,"否则就无法为大脑持续输送养分和能量。"

2022年,陆思佳和温宗国两个团队决定合作,将各自的力量结合起来。一年之内,他们完成了上万次的离体实验和数百次小动物复苏实验。阶段性的成功让团队有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终于,在今年5月,他们对一只14斤重的成年仓猪进行了首次"冰冻大脑"尝试。然后,当世界屏住呼吸时,一场突破性的成果应运而生。

四、伦理争议 尽管被称为打开"延长人类生命的大门"的突破,但这项成果也再次引发了生命伦理的激烈讨论。是否该允许"冰冻人脑"?人脑存活算不算真正的存活?复活后的"我"是否还是"我"?......

"这就像施舍给人一个提前上路的通行证,但与死亡仍然存在本质区别。"美国生物伦理学家罗纳德·格林写道。他担心,未来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冰冻大脑"极有可能被一些人滥用为逃避现实人生的手段。

四、伦理争议(续) 而且,即使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的"冰冻大脑"复苏技术也只是勉强维持了一段时间的低级活性,离真正"意识存活"还有很长的距离。

"现在的技术无法保存大脑的所有信息,复苏后也难以完全恢复记忆和意识。"清华大学生命伦理学教授徐虹指出,"从本质上讲,经过这样的'复活'后的个体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了。"

这就引发了一个艰深的哲学问题:如果意识和记忆发生了根本改变,可否依然被视为同一个人?徐虹认为,如果将来这项技术真的开放应用,立法界必须对"人"做出新的明确定义。

不过,也有学者持理性乐观态度。北京大学教授李淼就表示:"新技术的出现总是会带来伦理困扰,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只要加强监管、限制滥用,这项技术完全可以造福人类。"

五、未来展望毫无疑问,这项突破为未来的类脑研究和意识上传开辟了新的可能。中科院首席科学家黄维垚乐观地预计,只需10-20年,人类就能建立更加完善的大脑保存和复苏体系。

"届时,我们或许能做到'思维永存'或'数字转移',将人类意识上传至云端或量子计算机中。"他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这种"永生"方式,看起来确实比生物方式更有前景。只要提前备份并妥善保存了个人意识,就可能做到随时"转生"。这无疑是对死亡最根本的颠覆。

然而,也有学者对此前景表示怀疑和警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莱因认为,即便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复杂意识的数字化和信息还原也可能是无解的"黑盒子"。

"我们现在连神经网络是如何形成意识的都无法描述,又怎么可能忽视生物因素而实现有意义的上传呢?"他说,"把人脑比作电脑未免过于简单化了。"

他警示说,科技发展需要审慎,不能为了追求所谓"永生"而一味突破伦理底线。因为一旦真的意识丧失永恒,那比死亡更可怕。

结语: 生命的奥秘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追寻。"冰冻人脑"的突破无疑让我们更接近了揭开这个谜团。然而同时,这也警示我们在飞快发展的科技面前,需要更审慎的思考与引导,以确保新技术的发展不会脱离人性的轨道。

就目前而言,我们也许还难以想象意识永存的具体模式。但清晰可见的是,人类正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开放包容但也不失经典人文精神的平衡。只有这样,科技的巨大能量才能为生命而服务,而不是反过来蚕食生命。

一如既往,生命奇迹背后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执着追求。这项中国攻克"生命之极限"的突破,折射出当代科技向上向善的薪火相传。我们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燎原的科技之火为人类文明照亮前路。

0 阅读:4

吹哨先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