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贵族”:87岁,每天通宵工作

吹哨先森 2024-05-26 02:35:13

87岁的白先勇:守护中国文化的最后贵族

导语: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为追赶时髦而遗忘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总有一些人,用一生的孜孜以求,维护着传统的薪火相传。87岁高龄的白先勇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不懈守护者。

一、红楼梦四老先生

提及白先勇,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红楼梦的研究权威。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就潜心研究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成为推广红学的先驱。

"读《红楼梦》,使我懂得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白先生说,红楼梦蕴含着中国传统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值得世人反复品读。

为推广红学,他一方面撰写《红楼梦导论》等研究专著,深入浅出地解析曹雪芹的创作理念;另一方面,他大力推动程伟元先生于上世纪编订的《红楼梦程乙本》的出版发行。这是比较接近于曹雪芹原著的重要版本,白先生视之为救世主。

2020年,借助白先生的大力营造,这部8年心血终在台北出版。"这是我最大的一个心愿,如今算是圆了。"白先生喜极而泣。

二、终身钟情昆曲

除了红楼梦,白先勇对中国古典戏曲昆曲也有着几十年如一日的深深眷恋。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曾在明清时期风靡全国,却在近现代饱受冷遇。

20世纪80年代,白先勇看到一出昆曲后,被其中的曲艺之美深深打动。从那时起,他就自愿成为昆曲艺术的"大义工",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将之从冷门复兴为热门。

他为昆曲社团提供资金和宣传支持,多次组织大型昆曲演出,推广这门濒临失传的艺术。就连自己的小说中,也时常融入昆曲文化元素。记者曾采访他:"您为何如此痴迷于昆曲?"

"没什么可说的,就是被昆曲的美给迷住了。"白先勇谦逊地说,"昆曲有无与伦比的唱腔和艺术表现力,就像流水一样自然,却又浸透了中国人的生活情怀。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多年的呕心沥血终有回报。2024年,在白先勇的大力推动下,台北再次上演了全新版本的《牡丹亭》,与40年前的经典版本阵容大换血,由一批年轻演员出演。这无疑为昆曲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持之以恒的学者

谈及白先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不得不提他在学术领域的成就。作为学者、作家,他阅读量之浩瀚、著作之丰厚,即使在九旬高龄时也是罕见的。

白先勇从小就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他回忆说:"小时候就喜欢看书看到迷糊,父亲常把我从书堆里拽出来。"

这份对知识渴求的热爱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他常说:"学贵在自学。"即使功成名就后,仍然保持着勤奋好学的作风。

每天清晨5点起床后,白先勇就会在书房里坐上大半天。他笔耕不辍,著有《细说红楼梦》《红楼梦幻》等重要著作近40部。除了红学,他对诗词、小说、戏曲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也同样精深。

"我欠着很多文债,所以每天忙忙碌碌,追赶学问的脚步。"白先勇自嘲。可以说,他就是一座学问的活化石,身上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最后的贵族

如果说白先勇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那么他身上也确实带有些贵族式的气质。

他出生于广西名门旧家,其父白崇禧是著名的民国将军。家学渊源、生活环境使他从小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抗战期间,家族曾流离失所,这令白先勇更加体会到保护祖国文化的重要。他说:"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中国文化传承下去。"

白先勇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不仅体现在平日里的研究和推广,就连他家中的摆设也透着浓厚的传统气息:古色古香的家具,门窗上的木雕,墙上悬挂的字画,无不彰显着主人的品位和造诣。

这样的生活方式,或许在当下的快节奏社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正是像白先勇这样顶天立地的"最后贵族",用执着的姿态哺育着正在失传的文化瑰宝。

结语

采访结束时,白先勇依然精神矍铄地祝福我们前程似锦。这个87岁的老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容易迷失在浮躁的潮流中,遗忘文化的内核。而像白先勇这样的文化守望者,正是我们保持初心、铭记传统的法宝。

愿这份对中华文化的虔诚爱护,能在心中留下一点点闪光,为世人所熠熠生辉。

0 阅读:27

吹哨先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