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祛湿,本质不在于单一的祛湿这么简单。咱们中医大师倪海厦,他就对张仲景的治湿大法有个特别牛的总结,由外向内就这么一说:湿在皮用麻黄,湿在脾用白术,湿在关节用甘草。
先来说湿在皮为什么要用上麻黄。
当湿邪在皮肤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典型的症状。就比如皮肤出现水肿,这种水肿是按之凹陷不起的,就像我们在泥地里按一个坑一样。皮肤总感觉瘙痒。因为湿邪在表,使得皮肤的气血运行不畅,卫气被遏。
麻黄在这里就大有用处了。麻黄有发汗解表的功效,能够把在皮肤的湿邪通过发汗的方式排出体外。它就像一把扫帚,把皮肤上多余的湿气扫出去,让皮肤恢复正常的气血运行和功能。
再看湿在脾就要搭配上白术。
这时候因为脾脏喜燥恶湿,一旦湿邪困脾,症状也很明显。常常会觉得吃多了东西一直不消化一样,肚子里总是鼓鼓的。而且食欲会大大减退,甚至还会有恶心、呕吐的感觉。大便往往不成形。
白术是应对湿在脾的良药。白术健脾燥湿,它能够增强脾脏运化水湿的功能,就像给脾脏注入一股力量,让脾脏能够把多余的湿邪代谢掉,重新恢复脾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最后为什么说湿在关节就离不开甘草的助力。
湿邪侵袭关节的时候,关节会出现疼痛、沉重、屈伸不利等症状。比如膝关节,患者会感觉膝盖像被什么东西裹住了一样,又重又痛。上下楼梯的时候这种疼痛和沉重感会更加明显。
甘草在这种情况下就发挥作用了。甘草一方面有缓急止痛的功效,能够缓解关节因为湿邪导致的疼痛;另一方面它可以调和诸药,在祛湿方剂中起到协同其他药物发挥更好祛湿效果的作用,帮助改善关节部位的湿邪状况。
张仲景的祛湿三法虽然简洁,但却深刻地概括了湿邪在不同部位的用药特点,其实准确来说有不止这些,下次有机会再和大家详讲。
中医好历害离不开.中医四大圣人的孙思邈在巜大医精诚》说德不近佛不可为医.但是在明知药有效并且吃的越多效果越大情况。而非要限量(目前沒有一本中医书有說明吃多少会出现什么样毒反).做着明明可以一天治好旦并要治个十天半月.這就是所谓中医四大圣人所标榜的近佛。当然这不算什么.科技水平低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今天中医们还振振有词,自以为是的了不起。中医5000年历史。上亿名中医从业人员没有一位能说出自己如何定药量(包括四大圣人)。药决定能不能治病。而药量更是关系着病人多久能治好。病人需要承受多久的病痛还不夠重要吗。为了标榜中医写着药量又说药量是中医之秘。当是又说不出药量如何来.说临床的.但是中医临床只是表示用这个方子治过病最多证明次个方子有效。而证明不了这个方子的药量达到最大值𡿨已经考虑了有效和有毒〉因为中医沒有一次记录过服用后有什么反应。你怎么证明你考慮过有毒性.西医临床是決定药能不能继续上市。而不是确定药量。西医药量由药企決定。西医生只有选择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