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中国有四个直辖市,北方的北京和天津,南方的上海与重庆。您还别说,北方这俩直辖市,和明成祖朱棣那关系可大了去了。北京是朱棣的都城,他大半辈子都在那住着,这没啥疑问。可天津和朱棣有啥关系呢?在靖难之役里,天津又发挥了啥作用?
天津这名字里的“津”字,就暴露了它的关键作用,“津”就是渡口的意思。很久很久以前,天津还不叫天津,叫“直沽”。那时候,这地儿就是个破旧的小村子,村里的人靠捕鱼为生,有时候帮人过河,赚点过路钱。
一直到元仁宗年间,直沽才有了大用处,成了港口。元朝对外交流比其他朝代多,靠近首都的港口就很有必要。公元1316年,元仁宗把直沽村改成了海津镇,这地方从小村子一下子发展成了镇子。海津镇,意思就是海边的渡口,不管天津名字咋改,“渡口”这个关键词一直都在。之前的“直沽”,“沽”也是渡口的意思,“直沽”就是直接通向大都的渡口,意思简单明了。
那为啥后来叫“天津”而不叫“海津”呢?这就和朱棣有关了。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朱棣就到了北京,但那时候他没当皇帝,没权力给地方改名。朱元璋一死,朱棣就有了别的心思,他觉得自己比大侄子朱允炆更适合当皇帝,就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
靖难之役前期,朱棣打不过朱允炆,只能靠偷袭和耍手段。为了多占点地盘,朱棣打算兴兵南下,但直接出兵不行,就用了个疑兵之计。他知道身边有朝廷奸细,就当着奸细的面,把假的战略计划说了出来,说要先出兵辽东,再南下。这奸细信以为真,把消息传了出去。朝廷接到消息也没怀疑,赶紧让南方城池加固。
其实朱棣一直派人盯着南方城池呢,等他们放松警惕,马上就能南下。过了一阵,朱棣收到前线哨兵消息,南方城池果然放松了,开始让人加固城池。这时候大量工匠在城外工作,为了运材料城门大开,朱棣觉得时机到了。但他也不敢大意,为了不让朝廷军过早发现意图,他往东走了一段,到了海边,装作要坐船进攻辽东的样子。然后一声令下,军队迅速渡河,直奔沧州城。沧州城守将没反应过来,大量民工还没回城,朱棣的军队就到了城下,轻松拿下沧州城。
为了纪念这次行动,朱棣把南北转折点“直沽”改名为“天津”,意思是天子的渡口。很多史书中都有记载,天津还有块嘉靖年间的石碑,上面写着:圣驾尝由此济渡沧州,因赐名曰天津。这里的圣驾指的就是朱棣。不过,嘉靖朝距离永乐年间有段时间了,这块石碑的真实性有点存疑。明朝李东阳写过一篇文章,在修建天津城的时候写的,开头就提到了修建天津城的意义。天津还有个名字叫天津卫,“卫”是啥意思呢?李东阳的文章里说了:“我朝太宗文皇帝兵下沧州,始立兹卫,立为今名,则象车驾所渡处也。”
最早的时候,朱棣庙号可不是明成祖。他毕竟是篡位的,要是称“祖”,他老爹朱元璋咋办?下去了咋面对父亲和大哥?所以朱棣最早是明太宗,这“太宗”还有攀附唐太宗李世民的意思,他俩皇位都是抢来的。后来嘉靖皇帝把朱棣庙号改成明成祖,虽然这改得有点让人捉摸不透,但能证明天津城建造时间在嘉靖改庙号之前、朱棣称帝之后。
朱棣给天津改名这事,疑点不少。大家不怀疑朱棣在这干过啥,但天津这名字是不是这么来的,还得再研究。嘉靖皇帝改庙号肯定有原因,有人说他是敬仰朱棣。这么看,嘉靖时期那块石碑就不太可信了,说不定是嘉靖为了彰显朱棣威名故意写的。
不过,天津城的建造确实和朱棣关系很大。咱一直说天津和港口,天津能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它是离北京最近的港口。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港口。朱棣眼光长远,早就察觉到出海的重要性,所以派郑和出海。而且朱棣还有大战略,要修建很多港口城市,加强对外交流。他甚至打下安南地区(现在的越南),作为南部港口,让明朝船能在印度洋更好地来往。天津这么重要的港口,朱棣自然不会忽视,在这修港口、建城,还设置了驻军“天津卫”。因为天津能直通北京,天津港几乎成了皇家专属港口,所以叫“天子的渡口”,也就是天津。
如今天津成了全国四个直辖市之一,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天津港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有港口就有商品,有商品就有买卖,有买卖就有财富。可您说,天津未来还能有哪些更大的发展呢?大家来一起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