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格律诗?平仄、押韵、对仗、粘对都有哪些规矩?建议收藏

小橘子述文化 2025-03-29 10:28:31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它形成于唐代,与古体诗相对,其显著特点在于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格律诗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一般为八句,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律;绝句则为四句,同样有五绝和七绝之分。

平仄

汉语每个字都有声调,在古代汉语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即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在格律诗中,平仄的安排有一定的规则,目的是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例如在五言律诗的基本句式中,“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是常见的两种。

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就是“仄仄平平仄”的典型句式,而“黄河入海流”则是“平平仄仄平” 。通过平仄的交替使用,诗句的韵律感得以增强。

在一首完整的格律诗中,平仄的安排遵循“对”与“粘”的规则,即一联中上下句平仄相对,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而相邻两联中,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平仄相粘。

如上联对句为“平平仄仄平”,下联出句则应为“平平平仄仄”(此处为五言诗的示例,七言诗同理,只是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种平仄的交替和呼应,使诗歌在音韵上达到和谐之美。

押韵

押韵指的是在诗歌某些特定的位置,一般是偶数句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诗歌在吟诵时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中“光”“霜”“乡”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ng”,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悠长。

格律诗的押韵要求严格,一般只能押平声韵,并且在同一首诗中,必须一韵到底,不能中途换韵。

对仗

对仗要求诗歌中上下句在结构、词性、意义等方面相互对应,形成一种整齐、对称的美感。从结构上看,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

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对“不尽”,都是偏正结构;“落木”对“长江”,为名词性短语;“萧萧下”对“滚滚来”,则是主谓结构。在词性方面,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从意义上来说,对仗又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正对是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反对是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流水对则是上下句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假设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对仗的运用,不仅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工整,还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粘对

“粘” 要求相邻两联中,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例如在五言律诗中,若上联对句为 “平平仄仄平”,下联出句应为 “平平平仄仄” ,像孟浩然《过故人庄》里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是上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是下联,“山” 和 “轩” 都为平声字,符合 “粘” 的规则 。

“对” 则是指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如五言诗中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还是以《过故人庄》为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 为仄声,“邀” 为平声,平仄相反;七言诗《登高》里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难” 为平声,“倒” 为仄声,也严格遵循了 “对” 的规则。

粘对规则的存在,保证了诗歌在韵律上的连贯性和协调性,使得整首诗的平仄声调错落有致。

写到最后

格律诗的这些规矩,看似严苛,实则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的框架。在这些规则的约束下,诗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创作出无数流传千古的佳作,可以说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