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的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不仅是节气,更是重要的祭祀节日。关于祭祖,民间流传着“前三后四,左五右六”的说法,那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上坟的时候又有哪些讲究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介子推一直追随左右,甚至在重耳饥饿难耐时割下自己的肉为其充饥。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赏赐随从臣属,介子推却未主动邀功,而是与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没想到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烧死在山中。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于是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逐渐地,清明也融入了寒食节祭祀祖先的习俗。
老人们常说的“前三后四”,指的就是清明节的前3天,或者后4天都可以去上坟。很多人误以为只有清明节当天才能上坟,但实际上,上坟的时间并非如此局限。有些地方还有“早清明,晚十一”的习俗,意思是清明节上坟宜提前,而十月初一寒衣节上坟则宜晚几天。这些习俗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人们对祭祀时间的重视。
许多人在清明节当天才有假期,时间相对紧张。而“前三后四”的说法,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选择。比如,如果清明节当天天气不佳,或者人们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法前往墓地,那么在清明节前3天或后4天去上坟也是可以的。
“左五右六”是以中午12点为界限的上坟时间段,具体来说就是,去上坟的最佳时间宜在中午12点前的5个小时,即早7点以后;而上坟回家的最迟时间宜在中午12点后6个小时,即傍晚6点前结束。
这一规定虽然看似简单,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合理的考量,因为如果太早前往,此时天色昏暗,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容易让人产生恐惧心理;而如果太晚回家,同样可能遭遇危险。民间对于“左五右六”,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要在坟墓左边添5下土,右边添6下土。
准备物品
携带好添土所需的工具,如小锄头、铲子等,以及祭祀用的鲜花、香烛、纸钱、供品等。供品可以根据逝者生前所好来准备,常见的有水果、糕点等。
清理杂草杂物
在添土之前,应该先清除墓地周围的杂草、枯枝等杂物,保持墓地的整洁。
选择合适的土
大家在添土时候一定要选择干净、无杂质的新土,通常建议从附近取土,避免使用有刺藤植物或者不洁之物覆盖的土地。取土方面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一般来说不能取坟墓前后或者后面的土,同时也不要取外土,即过于远离坟墓的土。
添土的方式
添土应从墓碑前方开始向后方进行,象征着给祖先“加被褥”,即为祖先添加温暖之意。不要直接将土倒在墓碑上或墓穴开口处,以免造成不敬。添土应轻轻堆放,避免用力拍打或抛掷,动作要轻柔,以示对逝者的敬重。
适量添土
添土不宜过多,以轻轻覆盖旧土为宜,目的是让墓地看起来整洁美观,并非要大幅度改变墓地现状。
保持庄重:上坟添土时应穿着得体,避免穿着过于鲜艳或暴露的衣物。在添土过程中,应保持肃穆、庄重的态度,避免嬉笑打闹或大声喧哗。
祭祀仪式
添土完成后,首先是点燃香烛,然后是摆放供品,焚烧纸钱,最后是行鞠躬礼或跪拜礼,以表达对逝者的缅怀之情。在祭祀过程中,要保持安静、庄重,不要大声喧哗或嬉笑打闹。
注意安全
在山上或野外上坟时,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防止摔倒、滑倒或被蛇虫叮咬等。同时也要注意防火,特别是在焚烧纸钱等易燃物品时,一定要确保火种完全熄灭后再离开,以避免引发山林火灾。
写到最后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清明祭祖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根源,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希望大家在清明节的时候,一定要放一放手里的工作,抽出一些时间回到故乡,亲自为先人扫墓墓、添添土,以此表达对祖先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