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一个出色的将领对一支军队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写二战战史的这段时间里,我逐渐认识到,一个出色的将领真的能在战场上做到化腐朽为神奇,而一个愚蠢的将领也会直接导致一场巨大的失败。
在苏德战争残酷的四年战争时间里,苏德战场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能力十分出色的名将,然而在这些将领中,有那么几位将领却并不出名,甚至可以说是默默无闻,所以我便试着来为大家一一介绍这些能力出众,但又因为种种原因而在国内默默无闻的名将们。
第一位要说的,便是德国最早的装甲集群司令之一、德国东线主要前线指挥官——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
和其他名字里带“冯”字的贵族军官一样,克莱斯特也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他的高祖父就是腓特烈大帝手下的一位元帅,在七年战争中为普鲁士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在他之后普鲁士经历的多次战争里,比如拿破仑战役、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克莱斯特家族也源源不断地为普鲁士军队提供忠勇的优秀军人,先后出了2个元帅、3个步兵将军、2个骑兵将军(兵种将军,当时普鲁士军中仅次于元帅一级最高军衔),算上其他级别的将级军官,这个家族共计出了41个将军。
所以在德国历史上,克莱斯特家族便被誉为“琴剑家族”,号称是:剑与琴、天才与智慧、伦理道德与节俭质朴的完美化身!
在这种家族环境中出生的男孩,几乎都会把参军报国看做自己的理想,克莱斯特也不例外。
1881年8月8日,克莱斯特出生在德国西里西亚的布劳恩费尔斯,他的父亲虽然来自克莱斯特家族,但不是军人,只是一个教授,可这丝毫不影响克莱斯特对于军人生活的向往。
高中毕业后,克莱斯特被送往德国野战炮兵第3团担任见习军官,由于表现出色,在一年之后成功地晋升为少尉,之后又快速晋升为中尉,并且被上级赏识,得到了进入军事学院深造的机会。
1912年,完成军校训练的克莱斯特被派到驻卡塞尔的骠骑兵第14团任职,不久之后,克莱斯特便被任命为驻旦泽近卫骠骑兵团的第1团的上尉连长。
而此时,时间已经来到了1914年。
随着萨拉热窝一声枪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由于克莱斯特此时还在旦泽,靠近东部国界,所以便被安排到德国第8集团军的作战序列中,负责守卫普鲁士东部疆域。
虽然没能参加西线德军发起的施里芬计划,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克莱斯特接受战争的洗礼。
1918年8月,俄国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集中优势兵力对德国东普鲁士发起攻势,试图占领东普鲁士,威胁柏林。
起初,驻守东普鲁士地区的德军认为俄军在兵力上的优势太大,便主动选择从边境撤退,然而德军很快便发现,俄军虽然来势汹汹,但是后勤补给却存在致命缺陷,而且两支俄军统帅还因为私人恩怨而拒绝配合行动,使得俄军原本的兵力优势被一分为二。
新上任的德国第8集团军司令兴登堡和参谋长鲁登道夫两人,马上就发现了俄军存在的问题,并调兵遣将,通过一场教科书般的侧翼攻势,一举击溃了俄国第二集团军,守住了东普鲁士,击毙、俘虏俄军近20万,还缴获了500门大炮,而德军自己的伤亡只有1万余人。
之后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再次发起进攻,又成功击溃了俄国第1集团军,再次以1万多人伤亡的代价歼敌10万以上,粉碎了俄军想要占领东普鲁士的企图。
作为战役的亲历者,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成功让克莱斯特见识到了该如何赢得一场战役,对他之后的军事生涯来说可谓意义重大。
由于在战斗中中表现出色,克莱斯特很快就得到了升迁,先后在第1骠骑兵团、第2骠骑兵团、第85后备师、第17预备军等部队担任要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克莱斯特已经是德国第7军的作战处长,主管战术、战役和战略。
(二)、装甲精英一战结束以后,靠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克莱斯特得以继续在“十万国防军”中服役,并且快速晋升。
到了1939年,克莱斯特已经晋升为骑兵上将(General der Kavallerie,地位仅次于陆军元帅和帝国元帅),并担任第8军的军长,在国防军中的威望仅次于博克、龙德施泰特等老将。
由于看不惯纳粹党的一些做法,并且抵制纳粹思想,1938年,克莱斯特被上级免职,从德军军中退役。
不过,随着波兰战事的日渐逼近,德军统帅部逐渐意识到自己现在需要一些精明能干的将军来指挥前线部队,于是便重新召回了克莱斯特,并让他担任第22军的军长,指挥第2装甲师和第4轻装师从南面发起钳形攻势,和古德里安一起完成对波军西部主力的合围。
虽然对纳粹党的种种行为有所不满,但出于军人荣誉感和为祖国献身的责任感,克莱斯特还是选择继续回到德军中服役,担负起进攻波兰的重担。
虽然德军在总兵力上要高于波兰军队,不过克莱斯特还是有些紧张,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指挥装甲部队作战,在此之前,他一直都在担任骑兵或者步兵的指挥官,从来没有指挥过装甲部队进行作战,在这一方面完全没有经验。
不过,靠着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战役眼光,克莱斯特还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波兰战役刚一开始,克莱斯特的部队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了波军在边境地区的防御体系,随后便指挥部队疯狂向北方突进,在拉多姆附近包围了波兰的军队并同北来的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会师,以此完成了统帅部合围波军主力的作战计划。
由于克莱斯特在波兰战役中的表现太过亮眼,所以到了德军决定发动法国战役的时候,克莱斯特便被晋升成了“克莱斯特装甲集群”的司令,而他也因此成为了德军历史上第一个装甲集群司令。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爆发,德军开始进攻英法,而进攻行动的重点就在于担任突击任务的“克莱斯特装甲集群”能否及时突破阿登森林,出现在英法联军的背后?
克莱斯特再一次证明,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战役大师,而且还是高超的组织者——他的部队仅用了3天时间就强渡马斯河,从阿登地区出现在英法联军的背后,随后一路冲到了英吉利海峡岸边,帮助德军完成了对法国的征服。
此时,克莱斯特已经成为了德军内部名副其实的装甲大师,而希特勒也抛开了之前对克莱斯特的一些看法,决定对他委以重任,让他担任第一装甲集群司令,在接下来的对苏战争中承担攻占斯大林格勒、高加索这一重要任务。
克莱斯特的军事生涯也因此走向了巅峰。
(三)、辉煌时刻1941年春,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变化令希特勒有些措手不及。
先是意大利进攻希腊不利,又是南斯拉夫发生政变,新成立的南斯拉夫政府拒绝和德国结盟,导致德国不得不在进攻苏联之前回过头来处理这一摊子事。
为了尽快平息巴尔干的局势,希特勒便从波兰把克莱斯特的部队调到了巴尔干半岛,命令他去执行占领南斯拉夫的第“25”号计划。
此时,南斯拉夫不仅有近百万大军正在边境线上枕戈待旦,还有地形优势可以依赖,可以说十分不好对付。但从1941年4月8日开始,克莱斯特的部队仅用了4天时间就冲到了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以南50公里的位置。
4月12日,党卫军帝国师的一支小部队进入了贝尔格莱德,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这座南斯拉夫的首都城市,而就在同一时期,克莱斯特下属第11装甲师的先头部队也赶到了贝尔格莱德。
到了4月17日,南斯拉夫宣布投降,克莱斯特仅用了不到两周时间就灭亡了一个拥有近百万大军的欧陆小霸主。
随后克莱斯特又指挥部队向希腊挺进。
4月23日,希腊军队投降,克莱斯特于27日进入雅典,随后便奔袭伯罗奔尼撒,重创了此时还一头雾水的英国远征军,让英国人仓皇地从海上逃窜。
对此,美国作者奇蒂诺盛赞德军在巴尔干半岛的行动是“登峰造极的运动战”,而克莱斯特便是这一登峰造极运动战的践行者。
而克莱斯特的光辉时刻却还不止于此。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群作为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开始向乌克兰方向挺进,并和对面苏军的第4、8、9、15、19、22等6个机械化军,4525多辆坦克展开激烈交锋。
在当时,克莱斯特率领的第一装甲集群只有720辆坦克。720辆对4525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两军装甲力量的差别有多大,然而结果却是,克莱斯特以少胜多,以不到一半的伤亡重创了苏联坦克部队。到了7月7日,苏联西南方面军便向上级报告,自己手中的坦克数量已经从4000多辆锐减为900多辆,而克莱斯特的伤亡却并不严重,双方的坦克战损比接近1:20。
克莱斯特又创造了一个军事史上的奇迹。
这还不算完。
不久之后,克莱斯特继续往基辅方向进攻,配合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在基辅合围了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俘虏了60多万苏军官兵,一举粉碎了苏军在南线的防御力量。
在基辅战役结束以后,朱可夫怀着沉痛的心情表示:“苏军在明斯克损失了30万人,虽然沉重但不致命,而基辅会战的损失则是苏军无法接受的。”
(四)、晋升元帅1941年秋季,随着补给恶化,克莱斯特的部队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可克莱斯特还是向前推进了上百公里,并且攻占了哈尔科夫、顿巴斯这些对德国来说极为重要的地区。
也就是就在这一年冬季,铁木辛哥指挥苏军在南线发起大规模反击,击退了克莱斯特部队,让德军遭遇了第一次大规模战役的惨败。
不过希特勒并未因此处罚克莱斯特,原因是早在进攻罗斯托夫以前,克莱斯特就不断向上级反映自己的部队已经达到了进攻极限,不能再继续向前进攻,不过当时哈尔德总参谋长还是希望能德军进行一次冒险,这才强令克莱斯特向罗斯托夫发起进攻,导致了后面的惨败。
1941年的冬季结束以后,希特勒解除了布劳希奇陆军总司令的职务,开始亲自负责前线作战指挥,并把1942年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从莫斯科转移到高加索地区,所以此时就在南方的克莱斯特再次被予以重任。
1942年5月11日,由于迫切地想要收回哈尔科夫地区,苏军主动发起了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一开始把保卢斯和克莱斯特吓了一跳。
但克莱斯特却及时地发现苏军的这次进攻行动实际上是羊入虎口,当即率领自己的部队驰援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最终在克莱斯特和保卢斯的完美配合之下,德军一举消灭了苏联20个步兵师、7个骑兵师和14个坦克旅,击毙7.5万人,俘虏23.9万余人,击毁和缴获1249辆坦克、2000余门各式火炮,外加600余架作战飞机。
随后,德军发起蓝色行动,克莱斯特指挥第一装甲集团军一马当先,对罗斯托夫一线的苏军发起猛攻。
在克莱斯特狂风暴雨的攻势之下,亚速海沿岸的苏军很快溃败,7月23日,德军占领了罗斯托夫,打开了通往高加索内陆的大门。
随后,克莱斯特便指挥自己的部队挺进高加索地区。
进入高加索最初几周的时间里,克莱斯特的部队进展神速,尽管部队的补给已经出现了严重困难,但德军先头部队还是能保持每天50公里的强行军,以至于一个德国军官在事后回忆说:“我们前进的如此迅速,以至于每天都需要新的地图。”
但由于补给匮乏,以及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爆发,克莱斯特被迫停下来在高加索地区的进攻行动、
1943年1月,德国第6集团军的覆没已经在所难免,而德国A集团军群此时却深陷于高加索地区难以自拔,如果红军消灭了第6集团军,而后再切断了A集团军群的陆上交通线,那么A集团军群就会重蹈第6集团军覆辙。
当时A集团军群不仅要和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苏军对抗,还要和时间赛跑,因为第6集团军已经覆没在即,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万幸的是,此时克莱斯特已经被任命为A集团军群的最高统帅,在他的精心组织之下,于1943年2月1日将整个陷于绝境中的A集团军群拖了出来,并且只损失了很小的装备和物资。
英国军事思想家李德·哈特对克莱斯特的这次撤退行动表达了极高的赞同,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直言:“德军从高加索的撤退能够成功也还是非常的侥幸,就时间、空间、兵力和天候等条件而论,它应该算是一项惊人的成就——克莱斯特因此晋升元帅。”
(五)、黯然离场
尽管成功地把A集团军群带出来高加索地区,可到了这个时间段,苏德战争上双方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在1943年7月份的库尔斯克战役结束以后,德军走向失败的趋势已经愈发明显。
在这一时期,克莱斯特主要负责在库班、刻赤等地防御苏军的猛攻,为东线德军维持战线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是由于克莱斯特越来越倾向于让希特勒任命专人来负责东线战事,最终惹恼了希特勒。
1944年3月30日,希特勒把克莱斯特和曼斯坦因叫到上萨尔斯堡,在简单的客套并授予他们勋章以后,希特勒宣布解除了他们二人的职务,让莫德尔和舍尔纳接替他们二人的职务,克莱斯特由此离开了他热爱的德国军队。
二战结束之后,克莱斯特被美国宪兵逮捕,之后被引渡到苏联,最终死于苏联狱中。
单就个人在二战中的表现来看,克莱斯特绝对算得上是德军最厉害的前线指挥官之一,他既是一个战役大师,同时也是一个高超的组织者,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他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然而,克莱斯特在国内却并没有曼施坦因那么出名,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克莱斯特一直没有得到跟曼施坦因一样的表现机会。
1941-1942年,当他在乌克兰、高加索等地血战的时候,他只是博克、利斯特等老将的下属。而等到博克、利斯特等老人走了以后,南线的主要指挥权被交给了曼施坦因,克莱斯特只能负责一些防御任务,所以便不那么引人注目。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想了解二战德军在战略、战术、战史领域更多的知识,可以关注我!
会说克莱斯勒不出名的都只是小白吧。
德国能横盘欧洲,还是有内在原因的,德国士兵,军官都很优秀
进攻南斯拉夫金和希腊的是李斯特吧!
德军将领里,有水分的将军本来就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