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惫的老鹰: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后勤有多糟糕?5个人分1件棉衣

悠然历史 2021-04-27 19:46:16

1941年6月22日,德军撕毁互不侵犯和约,入侵苏联,苏德战争正式爆发。

在军迷圈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外行谈指挥,内行谈后勤”,我虽然不能保证这句话是绝对的战争真理,但这句话却十分体现了后勤补给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1941年10月初,苏德战争期间,德国中央集团军群集中了180万人的大军猛攻莫斯科地区,而此时挡在德军面前的苏军部队只有125万人,德国在坦克、火炮和作战飞机数量上都对苏军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德军应该能轻而易举地攻下莫斯科。

然而,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德军进攻莫斯科的行动最终以德军惨败而宣告结束。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军闪击战“不可战胜”神话的破产,漫画《葬礼》正是描述这一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下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补给情况就知道原因了

接下来,我便跟大家捋一捋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进攻莫斯科期间遇到的补给困境。

根据德军统帅部一开始的计划,巴巴罗萨计划开始时,德军330余万前线部队将被拆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其中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分别负责占领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而中央集团军群负责径直攻占苏联的首都莫斯科,以此来结束战争。

为此,德军在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序列中集中了2个装甲集群和2个集团军,后来又补充了魏克斯上将的德国第2集团军,是德国三个集团军群中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支部队,然而这样的一支部队,在开战仅仅2个星期以后就遇上了补给不足的大麻烦。

在德军最初的计划当中,德国最高统帅部和陆军司令部计划在边境地区就歼灭现有苏军的主力部队,这样一来,当德军部队在向苏联腹地推进时,他们要做的就是以极其轻微的代价击溃苏军刚刚组建起来的预备兵,对弹药、油料的消耗就能降到最低,这样一来,德军就可以用伴随集团军群一起移动的汽车运输纵队来完成对前线部队的作战物资补给。

德国军需总监爱德华·瓦格纳由此为德军设计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补给方案,即将东线所有的卡车全部集中起来,给前线部队运输油料、弹药和必要的替换零部件,以使德军先头的机动部队能一直推进500-600英里,完成巴巴罗萨预先制定的战役计划,之后再由改轨、扩建完成后的铁路系统来供给前线军队所需的补给。

然而令德军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大大低估了苏军的抵抗能力!

在最初18天的交战中,除了中央集团军群以外,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都没有完成在开战之初,就在边境地区歼灭苏军主力的目标。

而中央集团军群虽然在明斯克战役中成功击溃了苏联西方方面军的主力,但是令博克和哈尔德万万没想到的是,仅过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苏联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区聚集起了庞大的重兵集团,使得中央集团军群不得不浪费大量的弹药、油料来对付斯摩棱斯克的苏军。

这样一来,德军在战前设计的那套补给方式就没办法用了。

根据瓦格纳的描述,德军后勤部门在7月中旬的补给状况和运输能力只能满足中央集团军群在斯摩棱斯克以东的作战行动,但德军要是想再往前一步就无能为力了。

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元帅估计,为保障日常消耗和建立进攻莫斯科的储备品,他每天需要30列火车来运输补给,而从7月下旬一直到8月上旬,每日到达中央集团军群驻地的列车数平均不超过18列。尽管在8月16日奥尔沙-斯摩棱斯克铁路改为德国轨距后,情况有所好转,但博克预计的每日30列火车的目标从未达到过。

为此,很多德军将领都忧心忡忡,时任德国第4集团军司令官冯·克鲁格元帅就曾回忆过:

 “集团军的补给状况,从整体上说,可以认为是有保障的……但随着距离的增大,集团军几乎完全依赖于铁路,而铁路仅能保障日常消耗。根据运输情况,至今无法建立较大的仓库,使部队能根据作战情况领到其所需的物资。集团军的物资是随到随耗,油料尤其如此。”

因此,著名军事作者大卫·格兰茨在《巴巴罗萨脱轨:斯摩棱斯克交战》一书中就曾不客气地指责过:

“博克(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第4集团军司令)、霍特(第3装甲集群思路)和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司令)对不久之后夺取莫斯科的讨论纯属学术行为!”

因为补给匮乏,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被迫停止前进的步伐,在整个9月份偃旗息鼓、筹备物资,准备在补给情况改善以后马上对莫斯科的最后一击。

在这一时期,随着铁路改轨工作的完成,中央集团军群的补给情况得到了缓解,但德军的补给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直到台风行动开始之前,德军也只勉强完成了进攻作战的油料和弹药储备,大量的冬季作战装备和其他物资还停留在遥远的波兰、明斯克等地,没办法在第一时间送到前线士兵的手上。

莫斯科战役开始后,由于德军短时间内推进距离过远、德国铁路运输部门没有足够的汽车、管理混乱、雨季道路泥泞、再加上占东线德军兵力一半的中央集团军群被集中使用在一个战略方向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使得台风行动开始以后德军补给情况一路恶化,运到前线的物资非但没有能够增加,反而越来越少。

早在10月份,也就是台风行动开始之后不久,德军第9集团军就陷入了物资供应中断、第一线的炮弹消耗殆尽、口粮断绝也只能“就地取食”的窘迫境地。

10月下旬,就连一直有优先补给权的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也因为油料短缺导致进攻受阻,其下属的摩托化第24军甚至无法动用全部军队向图拉推进。11月19日,哈尔德向希特勒的报告中,也提到前线一些部队“补给品供应中断”。

曾有国外学者在研究莫斯科战役中德军补给状况时,给出了这样的描述:

“中央集团军群当时每天需要26列物资,但实际只运到了8列或者10列。似乎德国人在进攻莫斯科时,只能保证1/3、甚至1/6的物资补充。”

在这种情况,尽管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在8月份就开始关注冬装储备情况,并要求后勤部长瓦格纳在冬季时给每个德军士兵提供厚厚的冬装,还有两件羊毛背心、护耳、手套和围巾、绒帽,但此时光是给前线运输弹药、油料和零部件就占用了所有的运力,所以这些冬装只能堆积在华沙的火车站里,直到11月下旬东线战场的德军士兵才得到了第一批冬装,却只能满足前线需求的20%,也就是说,在前线作战的德军士兵当中,平均每5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能得到冬装,其余士兵不得不穿着单衣来和苏军作战。

补给不足、士兵疲惫,大量的德国武器装备在严寒中也无法正常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德军未能攻占莫斯科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想了解二战战略、战术、战史领域更多的知识,可以关注我!

5 阅读:1319
评论列表
  • 2021-05-13 10:50

    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二战时期的德军士兵太不容易了!他们已经拼劲全力了!只是糟糕的后勤和打不完的苏军预备役让德军苦不堪言!

  • 2021-04-27 21:15

    就算补给到位了,我送你一句话,再硬硬不过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