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妈妈会换一种方式继续守护你|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

悦悦谈健康 2023-10-19 02:10:01

提起生命,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敬畏;然而提到死亡,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惊恐。在人们常态的意识里, “死”这个字眼,实在忌讳,令人恐惧、忐忑、慌张……

前段时间,我们科室收治了一位37岁癌症晚期的女性患者,她有一个10岁的儿子。入住科室的时候,这位妈妈完全知晓自己的病情,经过几次交谈后,她对我说:“小邱护士,我可能撑不过这个夏天了。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告诉孩子,我害怕孩子太小,无法承受没有妈妈的痛苦,也担心走后孩子会不会健康的长大……”。

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态度是很复杂的,每个人都会遇到死亡的话题。那么,对待一个10岁的孩子如何进行死亡教育?

我们临终关怀医护团队引起了思考、讨论。曹凤主任说:“对待不同年龄段死亡教育的侧重点不同,根据10岁孩子的年龄段,我们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死亡教育,帮助孩子了解生命的价值及意义。”甄光军护士长讲到:“我也是一名母亲,我知道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位妈妈所有的担心与顾虑。我们可以以故事引入,用儿童的视角开始这个话题。”最终,我们把团队的想法告诉患者,希望通过我们专业团队的干预,把问题展开。

孩子每周都会由爸爸带来医院看望妈妈,利用这个机会,我们打算逐步开展工作。作为责任护士,我主动请缨,选择由我来担任这次教育的主导人。

第一周我选择了一本名字叫《后来呢后来怎么了》的绘本故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爷爷去世以后,孩子在爷爷的床下发现了一本日记,里面写满了爷爷自己的想象,关于他想象的天堂是什么样的、他死后的计划等等。当我读到:“后来的后来呢,我会变成月亮、变成苹果、变成路过的婴儿回来看你们的”时,孩子转头问我:“阿姨,人死后真的会去天堂吗?真的会变成月亮吗?天堂还会生病吗?”我轻轻摸了摸他的头:“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不管我们爱的人在哪里,她一定不是离开我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守护我们。”孩子有些懵懂的看着我,沉默地看着故事书没再说话。

一周后,当孩子再次来到医院看望妈妈时,她的妈妈因为无法进食而变得更消瘦,面色变得更晦暗,仿佛说一句话都很累的样子。

我把孩子带到功能室观看了一部电影《寻梦环游记》。当电影里面的主角米格弹着琴唱歌“remember me...”他突然拉着我的袖子问我“阿姨,我的妈妈是不是快要死了?是不是以后我见不到她了?她会变成月亮看我吗?”

看着他泪流满面的样子,我紧紧抱住他的说:“宝贝,阿姨带你读了故事,看了电影,其实就想告诉你,妈妈虽然会离开,但她非常爱你,妈妈会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守护你,让我们一起陪着妈妈度过最后的时光好不好?”孩子若有所思的轻轻点了点头。

那天之后,孩子就每天都来看望妈妈。我为他准备了绘画的纸和笔,爸爸也买来了玫瑰花、乐高。在妈妈精神好点的时候,宝贝就在妈妈身边默默地画画,记录妈妈的笑脸;妈妈虚弱的时候,就一刻不离的在床旁,静静地拼乐高,守着妈妈。

一天我上夜班,这位坚强的妈妈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小邱护士,我本来不知道怎么和孩子说这个话题,没想到你做到了,孩子比我想象的更棒,他告诉我,他会好好长大,我觉得我没有遗憾了,谢谢你!”

从清醒到昏迷,她的病情一天天加重……

不久后的一天夜里,月亮格外明亮。在她弥留之际,我们和家人一起陪伴在她旁边,并专门为她选了一首歌,当音乐缓缓响起,孩子随着这首歌,唱给妈妈听--“妈妈,月光之下,静静地,我想你了...”歌声中,她平静的闭上了眼睛,她走了……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过: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死亡虽无力改变,但我们作为“生命的摆渡人”却可以让患者和家属减轻痛苦,尽力完成他们的心愿。

作者:北京老年医院关怀病房护师 邱丽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