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夜静春山到人生虚无——王维的“空”

呵呵呵文化 2024-07-04 18:15:52

本文约3300字。

王维天赋异禀,少年成名,千百年来与他相提并论的只有苏轼一人耳。

他十五岁京城应试,写下震惊京师的《少年行》四首,其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是千古佳句;

十六岁写下名动天下的《洛阳女儿行》,其中“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是千古绝唱;

十七岁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千百年来重阳节诗词第一,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千古绝唱;

十九岁应京兆府试,写下堪与陶渊明相媲美的《桃源行》,其中“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是千古绝唱;

二十一岁到长安,凭借一曲琵琶曲《郁轮袍》,名动天下;

公元721年(开元九年),二十三岁的他状元及第。

……

他的天才少年和文学成就,只有三百年后的另一位天才少年苏轼能与之相比。此外,千百年来,再无别人。

但是,遇上那个由盛转衰的唐王朝,王维也没逃出那个时期文人们“居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人生宿命,他的诗里一个“空”字道尽了他的人生。

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春夜静好

公元721年(开元九年)—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青年时期的王维游览若耶溪(浙江省绍兴市东南五云溪),想起前人王籍写下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欲与一比高下,就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鸟鸣涧》。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桂花”落下,是何等的轻盈,悄然无声。人在匆忙之际,绝对是不会注意到桂花落地的,更不会听到桂花落地的声音。

只有人在绝对放松、悠闲的情况下,空间绝对静谧的情况下,才会看到桂花落地的过程,听到桂花离开枝头,落地时微小的声响,从而知道桂花的“落”。

诗人感受到桂花落地,从而惊讶山间的静谧,抬头看去,才发现夜晚是如此的安静,山间是如此的空寂。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进一步以动写静。

在这无比空寂静谧的春山中,天地万物都已经陶醉在夜的安静之中,就连月亮升起,白色的清光照射到山中,都会惊动山中栖息的鸟儿。

这个时候,可以想到,山里的光线发生了变化,薄雾变亮,山中更显神秘。

本诗是用动写静的佳作,诗人用“人闲”、“桂花落”、“月出”、“山鸟”连缀出一个无比静谧空寂的春夜空山意境。

图1 夜静春山空

二、“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亦真亦幻

初冬,秦岭山行中。

这是一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林木翠色所构成的山中冬景图。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初冬的大山中,一定是人烟稀少,空冷清寂。

这里的“空”却不同于诗人其它作品中的“空”,这里的“空”指的是空气中的空明,透明,以及“只有”的意思。

没有雨的山中,光是漫山遍野的翠色就能打湿人的衣服。

人行在空明的绿色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

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三、“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的空灵之心

公元733年年底(开元二十一年),诗人綦毋潜弃官离开长安,同样政坛不得志的王维作诗相送。

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秋高气爽,日暮之下,万里一碧,江天一色。

自己因“安史之乱”作过伪官,政坛很不得意。在这种情形下,好友潇洒辞官而去。诗人既赞赏了这种行为,又为自己前程感慨,为日后自己的隐居埋下伏笔。

这里的“日暮澄江空”乃是心灵之空。

四、“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诗意山居

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后,政坛黑暗,王维在终南山构筑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写下了很多山中诗篇,《山居秋暝》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带动全篇,写出了初秋时节,终南山中雨后初夜的美好意境。

新雨后的山中,一片清新。明明是“空山”,怎么还会有“竹喧归浣女”?其实就是写山林之大,互不相见,人的痕迹被崇山密林遮盖。

此处的“空”不仅是山林之“空”,更是诗人心境之“空”。

月下松影,石上清泉,人迹罕至的“空山”中,自然成了诗人最理想的隐居之处。

《山居秋暝》中的“空山”已经不再是绝对的“空”和寂静,已经隐含了诗人不喜污浊的朝政,要寻求内心“空”的思想。

图2 空山新雨后

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寂幽深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王维全面开始经营辋川别业,置胜景二十处,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闲适生活。

“鹿柴”是二十胜景之一。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清代评论家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评价道:“深林中苔翠阴阴,日光所不及,惟夕阳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此苔痕,深碧浅红,相映成采。此景无人道及,惟妙心得之,诗笔复能写出。”

王维的每一首诗都是诗中有画,这首诗寥寥数字,入木三分的写出了残照深林的空寂幽深。

这首诗描绘的“空”并不是真的空,而是在于以动衬静,用人语和残照反衬山的空。愈加幽暗空寂。

图3 复照青苔上

六、“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的空旷田居

后期的王维彻底隐居在终南山辋川别业中,整日里“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隐居的悠闲生活。

这里的“空林”显然不是空寂清冷,而是一处充满人间烟火的田园山居。

袅袅的炊烟,漠漠的水田,成群的白鹭,黄鹂在林中鸣叫,山中老人穿行其中。

诗人在其中的乐趣,在一般人看来,仿佛太过清静,但是在诗人这种真正经历过人生沧桑的人来说,才见甘苦。

此处的“空”乃是空旷,远远看去,炊烟后那空旷的山野。

七、“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的人生平淡

这首诗就作于公元760年(上元元年),那个时期的王维虽然官至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位—但是已经完全是“释而遁”的状态。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胜事空自知”是诗人当时的生活(隐者)状态。晚年的王维对山林间的生活惬意无比,兴致一来,往往就是自己独行,来不及和他人分享。

王维在辋川别业中的大量诗作中可知,当时和他一起往来唱和的人也是不少,如裴迪,就经常往来。这两句初看大有落寞之意,但是细细品来,诗人表达的是因为山林生活太过惬意,太过喜欢,所以都来不及叫上好友一起分享,是表达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欢和陶醉。

这个时期的王维,已经度过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灿烂的时刻。不论是年龄,还是人生经历,晚年的他正是从绚丽到平淡的时刻。

所以,这首诗里的“空”,是诗人的平淡生活,当然不是普普通通的平淡。而是诗人历经沧桑,历经繁华之后的平淡。

八、“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的生命虚无

公元761年(上元二年),王维辞官隐居终南山辋川别业。暮秋雨夜,禅房打坐的王维深陷于人生老去的悲哀之中,无比的空虚哀愁之中,写下了这篇名作。

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

深山辋川别业,偌大的空堂,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只听见雨声。

已是深夜二更时分,诗人也已经垂垂老矣,看着空屋中的残烛,听着屋外的雨声,从思索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更觉悲哀,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

而且,在这个时候,人和草木昆虫的生命又有什么区别?

这首诗里的“空”,乃是生命之空,是生命的虚无。

王维的六十年岁月里,经历了少年得志,名扬天下,又宦海浮沉,甚至落入敌手的大起大落,他诗中的“空”,也从春夜的寂静美好,慢慢变成了空寂幽深,最后变成了人生的空灵和生命的虚无。

这就是王维的“空”,既是诗文意境之“空”,更是人生之“空”!

0 阅读:4

呵呵呵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