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若不死,李渊就当不了皇帝,百姓给他修庙纪念,名字人人皆知

娱小七 2022-10-06 11:55:43

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因为成功有必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因素。隋朝末年的英雄窦建德就是如此,他虽然没有当皇帝,但他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或者窦建德不死的话,李渊称帝根本就没戏。

窦建德是如何死的?

窦建德生于隋朝时期的贝州漳南县,窦建德(573年-621年),字建德,贝州漳南(河北故城县)人。

窦建德是隋朝末年河北农民起义领袖,《新唐书·窦建德传》说他“世为农”,地道的农民。

有人则说他是东汉大司空窦融后代,辽东宣王窦拓的玄孙。新唐书则说,他自称是“汉景帝太后父安成侯充之苗裔”。

由此可见,窦建德的家世应该不是太显赫,但是这不影响他成就大业。如果按照道德标准来衡量,窦建德是真正的君子,道德楷模。

《新唐书》给他的评语是“少重然许,喜侠节”,也就是说,窦建德少年时就重诺守信,侠肝义胆。

史书上记载说,窦建德有个同乡家境贫寒,穷得叮当响,连父母去世都无力安葬,尸体在那停放着,都快腐败了。当时正在耕田的窦建德听了于心不忍,急忙放下手里的农活,给这位老兄送去了一笔钱,让他为父母料理后事,将双亲安葬。

因此乡亲们对窦建德评价非常高,可以说有口皆碑。后来,窦建德的父亲与世长辞,前来送葬的络绎不绝,送礼的人也摩肩接踵。但是人家窦建德一概不收 。

同样是没有发迹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可不是这样。

人家没有钱吃酒,就到饭店里赊账;吕太公搬家宴上,刘邦空着手带着一张嘴就上了,还觍着脸说随礼一万。

窦建德的行为跟刘邦形成鲜明对照,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由此可见,说窦建德是个道德模范,并不为过。

既然如此,他是为什么当了“反贼”?要颠覆隋朝政权?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隋炀帝统治说起。

皇帝有两种路数,一种是休养生息、无为而治,体恤百姓疾苦;一种是好大喜功,喜欢搞形象工程,劳民伤财,不顾百姓死活,只想自己青史留名。

第一种皇帝统治下的百姓比较幸福,起码能维持温饱,这样天下就会大治,皇帝家族的统治也能延续。

第二种皇帝的统治下,百姓苦不堪言,民怨沸腾,容易激起民变,皇帝统治就岌岌可危,即使他不被赶下皇帝宝座,也会加速王朝灭亡。

而隋炀帝属于后一种皇帝,而且是非常会作的皇帝。

概括地说,就是喜欢既劳民伤财,搞面子过程;还穷兵黩武,把百姓往死里整。如此一来,等不到下一代,当代完了。

我们不妨看看隋炀帝在任14年,到底有多作。

隋炀帝登基的时候,隋朝才建立23年,在此之前是南北朝,是个烂摊子,国家连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说到隋朝,都说它实力雄厚,因为隋文帝杨坚实行了均田制,经济得到恢复,仓廪充实。

可是短短二十年,又能积累多少财富?

但是隋炀帝不管,他就是喜欢政绩,要狠狠折腾。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突发奇想要营建东都,要大搬家迁都洛阳。

结果搬家前后共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而且东都是建造新城,是在旧洛阳城之西,等于重建了一个首都,耗费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可想而知。

在营建东都的同时,隋炀帝又下令开凿大运河(隋文帝时期已经开工),历时20多年。

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即使放在清朝去修,也是一个宏大的过程。咱们说大运河不是不该修,但它超过了隋朝的承受能力,而且隋朝根本无法从中受益捞回成本。

大运河惠及子孙后代,“隋朝开河,唐宋受益”,对隋朝来说,这就是个亏本过程,苦的是天下百姓。

而且隋炀帝出行的时候比乾隆下江南还要排场,造龙舟等各种船数万艘,他游江都时所乘龙舟高15米尺,宽17米尺,长70米,上有四层楼,还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房一百二十间,下层则内侍居住的地方。

毫不夸张地说,简直是一个浓缩的皇宫。

如此挥金如土,简直就是把隋朝往死里整。不光如此,隋炀帝还是个好战分子,穷兵黩武。

如果说征讨突厥、契丹、吐谷浑是为了国家统一,还力所能及的话;那么,远征高句丽纯属不自量力,因为战线拉得太长,即使打赢了战果也不好巩固。

大业八年到十年,隋军三次远征,每次出动兵力都在百万以上,加上民夫,不低于三百万。

隋炀帝简直就是个战争狂人,不把隋朝败掉誓不罢休。

结果,在黎阳仓督运军粮的杨玄感看不下去了,“百姓苦役,天下思乱”,所以就毅然起兵反隋。

后院起火让杨广不得不中止军事行动,从辽东撤军,镇压杨玄感起义。

杨玄感起义虽然镇压了,但是民众的怒火已经喷发,按下葫芦起来瓢,隋朝统治到了完蛋的时候。

乱世出英雄,窦建德在朝廷到处征兵为讨伐高句丽的战争做准备的时候(大业七年(611年),窦建德就起义了。

当时窦建德已经入伍,被委任为了一个小军官,指挥200人,相当于一个营长,已经很了不起了。按照这个轨迹走下去,窦建德也许会成长为一名将军,当隋文帝的忠实马仔。但是他的同乡孙安祖一个行动,改变了窦建德人生轨迹,将他推倒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当时,河北发生水灾,孙安祖的房子和财产化为乌有,老婆和孩子也离开了人世。

这时候,孙安祖沉浸在悲痛中,眼前一片黑暗。可是按照朝廷规定,他却不得不去参军。孙安祖说,我心情不好,不想去当兵。

因为战争规模大,加上面子工程,兵源短缺,各县都有指标,不想去那是不可能的。你不去我不去,大家都不想去,难道让县令自己上前线?

而且无论在什么朝代,拒服兵役是要被判刑的。所以县令一听,非常恼火,下令鞭打这个逃兵役的小伙子。

血气方刚的孙安祖哪肯站着挨打,肯定要进行反抗。可是他没有想到县令不经打,一不小心竟然把人家给打死了。

孙安祖一看闯祸了,赶紧跑吧,往哪跑呢,他想起了好哥们窦建德。

窦建德为难了,不帮吧于心不忍;帮吧,那就是包庇犯人,是大逆不道之罪。

思来想去,窦建德决定一不做二不休,落草为寇。比起死在遥远的高丽,要快活许多。跟着隋炀帝这个皇帝混注定没有前途,不如当土匪痛快。

这时候的窦建德还没有干大事的打算,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把他的人生彻底改变,让他加入了推翻隋朝统治的战斗。

当时,蓨县人高士达带着一千多人在清河郡一带活动,开辟了高鸡泊根据地。

既然是土匪,就是以抢劫为生的,官府、富商和百姓逮谁抢谁。但是这些盗匪谁都抢,就是对窦建德的家乡网开一面。官府用脚趾头想想,也会看出其中奥妙——窦建德与这些盗匪是一伙的。

既然是一伙,那好,你的老小也甭想活命,跟朝廷作对还了得?

因此,郡县官府就把窦建德一家老小都杀了。消息传来,窦建德肝胆俱裂,决定跟隋朝彻底决裂,为死去的亲人报仇。

可是窦建德不是一个莽夫,知道就凭自己的几百号人去了也是送死,所以他就带着自己那帮弟兄投奔了高士达。

高士达对窦建德狭义和谋略早有耳闻,一见他来投奔自然热烈欢迎,随即让他担任自己的助手,负责管理兵器。

大业十二年(616年),涿州通守郭绚率领一万多人马到高鸡泊讨伐高士达。

高士达没打过这么大的仗,有点底气不足。

他知道窦建德脑子挺好使的,平时不断出个金点子,就提升他为军司马,把指挥军队的大权交给了他,让对方领兵出战,自己镇守大营。

窦建德心情有点小激动,就想着露一手,来报答高士达对自己的信任,也好借机树立自己的威信。

窦建德虽然足智多谋,但是长这么大第一次跟这么多官军作战,心里也有点不踏实。

而起对方是正规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反观自己带的兵不仅装备差,还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说不好听点,就是一班乌合之众。

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硬拼恐怕不行。

于是,窦建德谎称跟高士达闹掰了,来投靠官军。

高士达则非常配合,开会声讨窦建德,说他是个叛徒。不仅如此,还不知道从哪弄来一个女的,说是窦建德的妻子,当着大家的面咔嚓了。

窦建德假装悲愤万分,让人和郭绚联系说,愿意带着自己的人马去攻打老东家,报杀妻之仇。

郭绚一听,有这样的好事,真是天助我也。于是,他就大摇大摆带领军队去见窦建德,商讨合作事宜。

郭绚麻痹大意,手下的军队自然也毫无防备,窦建德把握时机突然攻打他们,将郭绚的部队打了个措手不及,丢盔卸甲,郭绚本人也被斩首。

最后,官军被击溃,死伤被俘数千人,还获得战马一千多匹,兵器无数。

要知道在古代战争中,骑兵是陆战之王,战马就像今天的坦克一样重要。而制造一辆坦克,速度快得很。二战时德国物资短缺,制造一辆坦克最多需要12个小时。如果是苏联或者美国,那就更快了,三十分钟就能生产一辆。

而培育一匹战马,则需要三到五年。

因此说,窦建德这次战果累累,威望一下子就树立起来了。后来,高士达在官军的讨伐中死于非命,义军遭受重创。

窦建德不屈不挠,力挽狂澜,重整旗鼓,重新组建军队,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

当时的反隋武装遍天下,谁能胜出就看格局。窦建德不同凡响,除了会打仗而且还不杀俘,跟那些鼠目寸光、滥杀俘虏的起义军首领形成鲜明对比。

如此一来,周围的英雄豪杰,甚至官军首领纷纷慕名投奔,窦建德的队伍像滚绣球一样迅速壮大。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窦建德已经拥有雄兵十万,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窦建德的格局,在攻打河间的时候再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大业十三年(617年)窦建德打河间县城,因为城墙牢固,军民死守,多次进攻没有打下。

后来城里粮食光了,又传闻说隋炀帝被杀,河间郡丞王琮带领官吏向百姓宣告噩耗。窦建德一听并没有幸灾乐祸,而是派遣使者进城表示哀悼。这就显示出窦建德的大格局,深谋远虑。

王琮果然被窦建德感动,随即告诉使者愿意投降。窦建德也表示了善意,后退三十里,置办酒席欢迎。

王琮带着官吏们身穿白色丧服、双手反绑在背后来到军营门前负荆请罪,窦建德赶紧上前,亲自为他们松绑。

王琮等提起隋炀帝的去世,深感悲痛,泣不成声,窦建德也深表同情,表情痛苦,流下眼泪。皇帝驾崩(当时是传闻),作为一个有良心的臣子即使投降也不会无动于衷,痛心是正常的。

因此,窦建德并没有责怪,而是表示理解。

有的将领则不这样想,他们认为王琮长时间地抵抗,给自己军队造成极大伤亡,而且现在还为暴君落泪,属于十恶不赦,投降也是万般无奈,所以把这家伙给清炖了,为死去的将士报仇。

窦建德说:“一来说明王琮是个有气节的人,是个大忠臣;二来说明他爱惜城中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不想让生灵涂炭;这样的好人找还找不来,如今送上门了,怎么能杀了,正好予以提拔任用,以便网罗天下人才。”

窦建德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再说杀王琮的话,可别怪我不客气。

当天,窦建德就任命王琮为瀛州刺史。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窦建德有王者风范,是干大事的料。

公元618年,窦建德宣布称王,建立国号夏。

四月,宇文化及发动政变,将隋炀帝这个暴君弑杀。

暴君,人人得而诛之,隋炀帝死有余辜。但是窦建德在攻入聊城,杀了弑君的隋朝大将宇文化及后,做出惊人的举动——他主动拜见萧皇后,在她面前称臣。

隋朝虽然暴虐,但是毕竟统治几十年,影响很大,窦建德此举是收买人心,再次说明他的韬略过人。

窦建德军纪严明,也是一大亮点。

屠城似乎是古代将军最爱,秦国将领喜欢屠城,曹操喜欢屠城,张献忠、黄巢也爱屠城。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平定河东后,也曾在夏县屠城。

但是窦建德从不屠城,还不让士兵抢掠百姓,不仅不抢,攻城所得的财物、战利品,窦建德经常用来救济弱势群体。

而且窦建德称王之后,他和自己的妻子不搞特殊化,跟士兵同甘共苦。

窦建德在女色方面也非常节制,自己的妻妾只有十几个人,进聊城后,得到上千名宫女,个个貌美如花,但是窦建德不为所动,而是当即遣散。

更为难得的是,窦建德的胸襟非常豁达。

比如一场战斗结束,俘虏不少敌人,窦建德不但不杀,而且从不为难他们。

如果谁想去投靠原来老板的,窦建德竟然下令发给他们足够的衣物食粮,派兵护卫,把他们送出辖区。

当然,窦建德当皇帝之后会变的,但是他当皇帝之后,一定是个最好的皇帝,这是毫无疑问的。

总之,不论是威望,还是品行、格局和战略眼光,窦建德都是隋末各路武装力量中的佼佼者,没有几人能跟他相比。

这样一个杰出的起义军领袖,却在武德四年(621年)给王世充解围的时候,被李世民打败,于同年七月被斩首,时年四十九岁。

窦建德败给李世民,也是出于讲义气,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不愿意撤兵,因为既然答应了救援王世充,就不能见死不救。

我们也可以说,窦建德死就死在了一个“义”字上。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一代英主窦建德颇得民心,千古少见,死后有很多地方的百姓自发为其修建庙宇祭祀。如果他不死,一定是一代仁君,历史定当改写,根本没有李渊什么事。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