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一反低调常态,开始自信地展现军事实力。 9月成功完成东风-31AG试射,展现远程核打击能力。 11月举办的珠海航展,一口气展示歼-35、歼-20S、九天无人航空母机、红旗-19导弹防御系统等先进武器。 12月第六代战机试飞视频曝光,其中所具备的先进技术,令外界震惊。而空警-3000预警机、076两栖攻击舰,甚至可能制造核动力航母的计划,让一些西方学者惊呼史普尼克时刻再现。
仅从实力的角度来看,《经济学人》认为,只有中国能够对美国发动世界规模的挑战。非常有意思的是,中国虽然军事实力加速迈向世界一流,但是却一再坚定地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那么,中国会成为全球性军事霸权吗?当然不会,我认为中国当前采用的军事战略与西方思维是完全不同的,并致力于打破西方“强国必霸”的迷思。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中国应尽可能动用海警等在内的非军事力量解决周边争端。例如,与菲律宾在南海的争端就是如此。中国海警与越南海警持续开展的北部湾联合巡逻,已成为南海海区海上执法合作样板。通过非军事力量的使用,避免因军事冲突引发的紧张局势和误解,从而削弱“强国必霸”的无端指责。
其二、中国军事装备的发展更强调与自己相比不断进步,而不是与美国展开竞争。中国的武器装备建设聚焦实战,以保障胜战为目标指向,把作战需求贯彻到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全过程。中国发展军事装备是为了满足自身国家安全和国防现代化的需要,确保能够有效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而不是为了与其他国家进行军备竞赛或争夺霸权。这种专注于自身能力提升的发展模式,有助于减少外界对中国军事发展的误读和担忧。
其三、谨慎对待海外军事基地建设。中国没有快速扩建海外军事基地,继续让美国维持表面上的军事霸权。目前,中国的海外军事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海外利益和国际和平与安全,如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等,并非为了扩张势力范围或争夺霸权。通过维持相对低调的海外军事布局,降低国际社会对中国军事威胁的担忧,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无意挑战现有国际秩序和美国的军事霸权。
其四、中国在维持自身权益的同时,应继续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尽量避免在海外实施军事干预。中国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干涉他国内政往往会引发冲突和不稳定,而中国选择保持克制,做一个好的邻居、好的亲戚、好的朋友,乐于助人,但不会过度介入。这一原则的坚持有助于树立中国和平、友好的国际形象,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强国必霸”的疑虑。
其五、坚定不结盟外交政策,不主动与任何军事集团发生冷战或对抗。不结盟政策使中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独立的立场和自主的外交空间,通过与各国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不是通过结盟或对抗来追求霸权地位。
中国在走向军事强国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身的最大战略利益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而不是依赖军事力量争夺海外利益。中国军队越强,越需要打破“强国必霸”迷思。同时,中国也需要与美国以及其他各国加强沟通与对话,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