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皇帝的交替那可是极为严肃庄重的事儿呢。要知道,皇帝可是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整个天下都在其掌控之下。所以每当要进行皇帝的更换,也就是新皇帝接替旧皇帝的这个过程,那可不像平常人家换个人主事那么简单随意,方方面面都得遵循严格的规矩和程序,不容有丝毫的差错和马虎,毕竟这关乎着一个王朝的统治和延续呢。
在唐朝末期的时候啊,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有一位皇帝呢,有一回啊他喝醉了酒,这一醉可就睡过去了,而且睡得那叫一个沉呐。结果呢,等他醒过来的时候,却收到了太监传来的一个惊人消息。那太监直接就跟他说:“陛下,太子都已经登基即位啦,如今您呐,已经是太上皇咯,以后就不用再去上朝啦。”就这么着,这位皇帝因为一次醉酒睡过头,就经历了这样戏剧性的一幕。
这样一件极为荒唐的事情,它究竟是出现在哪个朝代?又是在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发生的呢?
宦官当权
通常来说,每当有新皇登上皇位的时候呢,大多都是在先皇离世也就是驾崩之后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哦。一般而言,新皇要开启自己的统治,往往就是在经历了先皇去世这个前提之下,这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啦。
在历史进程当中,确实存在禅让这样一种情况哦。就拿乾隆皇帝来说吧,他把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嘉庆皇帝呢。不过呢,像这种通过禅让来交接皇位的情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那可是相当稀少的,属于寥寥无几的情况啦。
在诸多情况当中,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两种正常的情形之外,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情况哦。比如说唐玄宗,他是因为遭遇了战乱这样的状况而让出了皇位。还有汉少帝呢,这位皇帝比较可怜,是被那些掌握着重权的大臣给谋害了,命运实在是令人叹息呢。
在唐朝后期,有这么一位皇帝,那就是唐昭宗。他遭遇了一件颇为特殊的事情,什么事呢?就是因为睡过头啦,结果没能按时去参加早朝。就因为这么个缘故,他竟然遭到了强行“退位”的处理。要知道,在历史上,因为睡过头没能及时参加早朝,然后就被如此对待,落得个强行“退位”下场的皇帝,也就只有唐昭宗这独一份儿啦。
按常理来讲,早朝的时候那向来都是臣子们去等候皇帝的。就算是皇帝没能按时起床,那些臣子们包括身边伺候的太监,那也是不敢吭声说啥的。毕竟在那种封建帝制的环境下,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臣子和太监哪有那个胆量去催促或者议论皇帝起没起床这件事儿呢,只能乖乖地等着呗。
大家知道吗?唐昭宗啊,就在前一晚发生了件大事,竟然被太监给夺了位呢。这事儿可真是让人惊讶,堂堂一国之君,怎么就落到这般田地了呢?而且啊,那些臣子们呢,在这时候居然都不敢吭声,啥也不敢说。这到底是为啥?唐昭宗在前一晚到底做了些什么,才会引发这样的情况呢?实在是让人费解。
唐昭宗,名字叫做李晔。在唐朝的诸位皇帝当中,他排到了第二十位,同时呢,也是唐朝倒数第二位皇帝啦。这么说来,他差不多可以被看作是给大唐王朝送终的那个人呢。
在他呱呱坠地之时,距离那场给大唐带来巨大动荡的安史之乱,已然过去了整整一百年的时光。
想当年啊,安禄山和史思明可是掀起了一场不小的叛乱呢。不过呢,如今这两人早就已经不在人世啦,都化成了一堆黄土咯。但可别小瞧了他们,虽说人没了,可他们当年搞出的那些事儿留下的祸根,到现在还在对大唐王朝起着影响呢,一直就没消停过。
彼时,天下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面。各地的藩王们彼此之间互不协作,纷纷各自为战,都只顾着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大大小小的军阀如同林立的树木一般,遍布各地,他们手握重兵,割据一方。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局势下,最为受苦的当属广大的普通百姓了。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依旧过着民不聊生的凄惨日子,饱受战乱、苛捐杂税等诸多苦难的折磨,生存都成了极为艰难的事情。
自唐玄宗时期起,在经历了武则天夺权这一重大事件之后,情况就发生了些变化。当时呢,鉴于之前武则天掌权的情况,朝廷十分担心后宫再度涉政,从而扰乱朝纲、影响政权的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唐玄宗琢磨来琢磨去,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开始着重任用宦官。他想着,通过重用宦官,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后宫之人干预朝政的事情再次发生呢。
值得庆幸的是,在当时那个时期,朝堂之上有着众多贤能之臣呢。这些贤臣们颇具才能与威望,他们所具备的实力,足以和宫廷之中的宦官势力相互抗衡,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朝堂局势的某种平衡呢。
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啊,整个天下就陷入到了一片动乱之中。在这样的局势下,那些手里掌握着兵权的臣子们呢,慢慢地就开始自己建立起势力来啦,最后都变成了藩王。而他们这样的举动啊,自然就引起了皇室的不满和警觉,于是呢,这些藩王也就逐渐遭到了皇室的疏离。
在宫廷的局势发展过程中,原本存在着权臣,他们对各方势力起到了一定的制衡作用。然而,随着情况的变化,权臣的制衡不复存在了。就在这样的局面下,宫廷里的宦官群体开始慢慢地将他们的势力触角伸向了朝堂之上,逐渐在朝堂事务等方面施加起他们的影响来。
而且呢,那些宦官们的所作所为是越发地过分了,发展到后来,居然都有了能够和至高无上的皇权相互抗衡的本事啦。
有这么一位皇帝特别典型,他就是唐顺宗李诵。李诵可是唐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呢。他登上皇位之后,在第二年的时候采取了一些举措,结果这些举措触动了宦官们的利益。就因为这样,他很快就被宦官们给赶下了皇位。
要知道,当时的天下局势已然趋向稳定了,已经算不上是那种兵荒马乱的乱世局面了。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的那些太监们居然还能够做出种种过分的行径,单从这一点来看,就足以知晓他们的猖狂程度达到了何种地步。
当李晔登上皇帝之位的时候,整个天下已然遭受了黄巢等人一番大肆的劫掠。在黄巢等人的作乱之下,各地生灵涂炭,社会动荡不安,原本就已历经波折的皇权,此次更是遭受了极为沉重的打击,又一次陷入了风雨飘摇的艰难境地。
要知道,他可是唐懿宗的第七个儿子。按照正常的继承顺序来说,在诸多皇子当中进行排序的话,怎么排也很难轮到他来继承皇位。毕竟在皇位继承这件事儿上,往往有着一定的规则和顺序,一般是优先考虑嫡长子之类较为靠前顺位的情况,作为第七子,确实是不太容易轮到他来登上皇位的呢。
那么,他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成功获取皇位的呢?
乱世皇帝
李晔一开始压根就没动过要当皇帝的念头。您想啊,当时天下已经乱得不成样子了,到处都是乱糟糟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谁要是当了皇帝,那可不得遭老罪了嘛,所以李晔原本是没想着去当这个皇帝的。
想当年呐,他可是亲身经历了那样一段动荡的岁月。那黄巢啊,起兵造反这件事,他可是亲眼瞧着的呢。这黄巢和曾经的安禄山情况颇为相似,都是气势汹汹地一路打到了长安城。就这么着,把他的皇兄,也就是当时在位的唐僖宗,给硬生生地赶去了巴蜀之地,那场面,可真是乱得很呐。
想当年啊,唐玄宗可是经历了那样的耻辱之事呢。而到了如今这个时候,同样的耻辱竟然又轮到了这一代人身上,让他们再去经历一遍。这真的是太憋屈啦,就好像历史又重演了一回似的,着实让人心里憋闷得慌。
所以说,在年少的时候呢,李晔对于皇位这件事儿,其实并没有抱有着特别大的兴趣。那时候的他,心思或许并没有过多地放在争夺皇位或者期盼登上皇位之上呢。
咱这皇兄啊,真的是太没出息啦。一天到晚就知道踢球、斗鸡这些玩乐的事儿,别的啥本事都没有。就说在逃亡的那个时候吧,全靠咱率兵去保护他的安全呢,他自己根本就没那个能耐应对那些危险状况。
唐僖宗经历了数年的逃亡生涯,这一路的颠沛流离、担惊受怕,对他的身体可造成了极大的损耗呢。渐渐地,他的身体就吃不消啦,随后便染上了极为严重的病症。在病痛的折磨下,最终还是没能挺过去,就这么撒手人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一个国家里,那可是不能有一天没有君主来领导的。这不,那些臣子们就聚在一起开始商量起这至关重要的事儿来了。他们思来想去,琢磨着要不就推选“李保”来继承王位吧,觉得或许他能够担当起这个领导整个国家的重任呢。
大臣们觉得李保是最为“贤德”的,他还有着很不错的性格呢。怎么个不错法呢?就是那种别人即便打了他,他也不会还手,别人骂了他,他也不会还嘴的,完全就是大家眼中的“老实人”。
然而,同样有着“皇子”身份的刘晔却不乐意了。要知道,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还经历了诸多征战之事。也正是在这漫长的过程当中,他琢磨明白了一个道理。
若想要重现“大唐盛世”那样的辉煌景象,仅仅只是一味地讲究“贤”,这其实是行不通的哦。也就是说,要是单纯地只在“贤”这一方面下功夫,而忽略了其他诸多重要因素的话,是没办法达成恢复“大唐盛世”这个目标的。
你瞧瞧这天下,如今已然乱得不成样子啦。在这样的局势下,要是还想着能让天下重回那繁荣昌盛的盛世景象,那采取的手段必须得狠辣才行,而且,自己的心也得够狠呐,不然可就难达成这恢复盛世的目标喽。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巧妙地借助了官宦方面所拥有的势力,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和谋划,最终从自己的六哥那里成功地将皇位给夺了过来。就这样,他得以顺利地登上皇位,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帝王生涯,由此也成为了唐朝历史上排序为第二十位的皇帝。
在刚刚登上皇位之时,他便怀着满腔的热忱与抱负,一心想要有所作为。于是,他开始全力以赴地励精图治,将心思全都放在了治理国家这件大事上。在用人方面,他尤为重视,不断地从各地精心选拔那些有才能的臣子以及贤德的士人,满心期望着通过这些举措,能够重新开创出如同往昔那般繁荣昌盛的盛世景象。
他一心想要铲除身在太原的李克用,为此采取的举措是重用朱温。这个朱温可不简单,曾经和黄巢一同起兵造反,后来又转而归降了朝廷,而他就是看中了朱温的这些经历以及其可能具备的能力等因素,寄希望于通过重用朱温来达成铲除李克用的目的。
很遗憾的是,这当中的那些人啊,压根就没怀揣着为大唐效力卖命的心思呢。他们心里头就只想着怎么保全自己,在战场上,要是局势对自己有利、能打得过对方,那就打一下;可一旦要是感觉打不过了,立马就撤回来,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大唐的荣辱兴衰而奋勇作战、坚守到底的决心。
李晔一开始是立下誓言要夺取太原的,可没想到在与李克用的对战当中,李晔最终被李克用给打败了。在这种情况下,李晔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选择割让土地,并且赐予李克用官职,以此来应对这一局面。
在攻打太原的战事遭遇失败这一情况发生之后,李晔的处境变得十分尴尬,居然遭到了朝中百官的集体嘲讽。而且,不仅仅是和百官之间出现了这样不和谐的状况,就连他跟宦官群体也产生了矛盾呢。
想当初,是这么一群宦官把他给推举到皇帝这个位子上的。他们心里打的算盘,就是盼着他能安安稳稳、老老实实的,就当个“傀儡皇帝”就行啦。啥叫“傀儡皇帝”呢?就是啥事都听他们的,别自己瞎折腾,可别把他们用来牟取私利的那些门道、渠道给搞坏了。
在他登上皇位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其中呢,不断地对那些曾经立下功劳的大臣予以提拔,而且还频繁地对外开展征战行动。而这样的做法呢,最终使得宦官群体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就这样,在皇帝与宦官二者之间,一场没有硝烟却激烈非常的明争暗斗悄然展开了。双方各怀心思,互不相让,在宫廷这个特殊的舞台上,你来我往地展开了一系列或明或暗的较量,彼此都想在这场争斗中占据上风,获取更大的权力与掌控力。
值得庆幸的是,李晔还是具备一定手段的。他成功地把官宦群体里为首的杨复恭驱赶出了长安城,通过这样的举措,李晔有效地巩固了自己的皇位,让自身的皇位得以更加稳固。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李晔一心想要铲除杨复恭,可在那种局势下,他实在是没有太多别的办法了,万般无奈之下,只好选择重用藩王李茂贞,希望能借助李茂贞的力量来达成铲除杨复恭的目的。
为了防止出现后者过于强势的情况,没办法,他只能选择出兵去征讨李茂贞。可谁能想到呢,那唐军的表现实在是太差劲了,战斗力不行,结果还是打了败仗,灰溜溜地回来了。
接连遭遇了两次挫败,这可不得了,直接致使他原本那所谓的“帝王威望”一下子就跌落到了谷底,简直是一落千丈,之前那高高在上的威严形象也大打折扣喽。
不过呢,李茂贞和李克用可不一样哦,李克用在某些情况下或许会选择停手,但李茂贞可不会这么轻易就罢手的。他瞅准了时机,顺势就朝着关中地区发起了进攻,而且这进攻的势头很猛呢,一路长驱直入,直接就逼近到了长安城那里啦。
李晔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没办法只能像他的皇兄曾经那样,踏上四处流亡之路,目的就是要躲避那无情的战火侵袭呢。
就在同一时期,位于东边的朱温也开始不安分起来,动起了一些心思。他打着“东迁”的幌子,企图把李晔挟持到洛阳去。他这么做,其实就是想通过控制住天子,从而能够以天子的名义去对其他诸侯发号施令,达到他自己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呢。
当时的情形十分危急,这边有穷追不舍且极为凶狠的恶狼,那边又有一直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发起攻击的猛虎,处在这样两边夹击的艰难处境之中,李晔到底要怎样才能在这险恶的夹缝里求得生存下去的机会呢?
末世皇帝
朱温做出了一副“热情相邀”的姿态,而李晔心里很清楚,李茂贞说到底就只是个莽撞的武夫罢了,他其实并没有那种想要夺取皇位的念头。
朱温可就不同啦。想当年啊,他是和黄巢一起拉起队伍起兵造反的。这人那可是出了名的“杀人不眨眼”,手段极其残忍,就是个恶狠狠的家伙。就他这样的品性,哪能让人信任呢,根本就不值得去相信嘛。
在那样的局势之下,李晔采取了一种策略,那就是和李茂贞达成和解。李晔不仅赐给李茂贞相应的爵位,还给予了他封地,这么做的目的呢,是希望李茂贞能够出兵去攻打朱温。李晔心里打的算盘其实就是驱狼逐虎之计,想着借助李茂贞的力量去对付朱温,以此来改变当下的形势呢。
在后世,众多史学家针对相关事件纷纷提出指责之意,他们一致认为唐昭宗当时的那种做法,完全可以用“引狼入室”来形容。就好比主动把有着极大危害的危险因素引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这一行为带来的后果无疑是极为严重的,所以史学家们才会这般批判唐昭宗的这一举措呢。
在当时那种情境下,对于李晔而言,确实已经没有更为理想的选择了。他身处那样的状况之中,所能考虑的各个途径或许都已经经过权衡,可最终发现,真的再找不出比已有的情况更好的应对之策了呢。
李晔曾经流亡在外许多年,待他终于重新回到长安城的时候,却遭遇了极为尴尬且令人心寒的境况。那些原本应该辅佐他、对他恭敬有加的百官们,以及在宫廷中时常侍奉左右的宦官们,都对他表现出了嫌弃的态度。仿佛他的归来,并没有让他们感到欣喜或是尊重,反而是带着一种厌弃的情绪来对待这位历经波折重回都城的君主呢。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他经历了诸多的事情,这些遭遇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致使他的性情发生了改变,变得十分暴虐。或许是内心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又或许是为了能让自己那时刻紧绷着的紧张情绪得到一些缓解,他渐渐染上了酗酒的毛病,而且已经到了嗜酒成性的程度,酒几乎成了他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
当时啊,那些宦官对李晔心生不满,而李晔呢,他其实也没闲着,暗地里正在悄悄地谋划着一件大事呢,那就是要把这些如同宫廷蛀虫一般的宦官们给彻底铲除咯。
有两方势力,它们之间相互算计、勾心斗角,气氛十分紧张,仿佛随时都会剑拔弩张地爆发冲突,形势严峻得让人不禁为之揪心。
那一天,李晔出门去打猎了。在打猎过程中,他收获颇丰,猎到了不少的猎物呢。或许是因为这次打猎成果显著,让他心里特别高兴,所以,回来之后就开怀畅饮,结果喝得醉醺醺的,都到了酩酊大醉的程度啦。
在饮酒完毕之后,他便返回了宫中,紧接着就吩咐让宫女和太监们前来伺候自己。
他喝得酩酊大醉,之后便沉沉睡去。在睡梦中,他恍惚间察觉到有烛光在不停地闪烁着。或许是因为醉意未消,神志不清,他竟错把那摇曳的烛光看成了晃眼的刀光。这一下可不得了,他猛地一下就拔出了腰间的佩剑,整个人瞬间进入一种极度紧张的状态,见着跟前有人就挥剑砍过去,碰到人便挺剑直刺,完全失去了理智。
在那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宫殿之中发生了极为惨烈的一幕。只见数名宫女侍者,她们原本在宫殿里各司其职,从事着各类服侍的工作,然而此刻却遭遇了灭顶之灾。不知是何种缘由,这些宫女侍者一个接一个地被无情地斩杀,不多会儿,就全都倒在了血泊之中,一个不剩,整个场面血腥而又残酷,让人不忍直视。
到了第二天的清晨时分,按照往常的惯例,早朝的时间已经到了。在这以往的时候呢,皇帝早就该出现在朝堂之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然后开始处理各种朝政事务啦。可是呢,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回,那些身着朝服、早早就在朝堂外等候着的文武百官们,左等右等,却始终不见皇帝的身影出现呢。
话说那时候,太监们按照惯例去敲皇帝的房门,准备履行相应的职责或者传达一些事宜。当房门被缓缓敲开之后,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幅令人惊愕的场景。只见里面横七竖八地躺着十来具尸首,那场面透着一股说不出的阴森和诡异。而就在这一片狼藉之中,处于正中间位置的唐昭宗呢,竟然还在自顾自地呼呼大睡,仿佛周遭发生的这一切都与他毫无干系一般,实在是让人觉得颇为怪异啊。
当目睹这样的情形后,在场的众人都不敢大声说话。为啥呢?他们心里特别害怕,就担心万一皇帝醒过来了,会因此而动怒,一气之下要了他们的性命呢。所以大家都只能小心翼翼的,大气都不敢出一声呐。
那几位为首的太监在办完事情之后便回到了朝堂之上,接着呢,他们就把刚刚经历的那件事情原原本本地拿出来,与朝堂里的大臣们仔仔细细地商议了好一番。
众臣子察觉到李晔在近期出现的种种变化,心里不由得感到一阵胆寒。他们心里十分忐忑,老是担心着,就怕这灾祸下一刻便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仿佛那厄运随时都可能选中自己,让自己陷入和前面那些遭殃之人同样的境地呢。
就这样,他们没有丝毫耽搁,立刻推举太子登上皇位,随后安排太监们去将李晔给幽禁起来,使其失去行动自由,彻底被限制在特定的地方。
李晔苏醒过来的时候,发觉自己正处于后宫深处的一座小房子当中。可以看到,这房子的门窗全都被死死地钉住了,根本无法开启。而在墙上呢,仅仅留了一个小小的洞,这个洞的作用就是用来递送食物的,以供李晔在这封闭的环境里维持生存所需。
只见他扯开嗓子大喊着“救驾”,那急切又慌张的声音在四周回荡。不一会儿,有个小太监匆匆赶了过来。这小太监对着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太上皇,如今太子都已经登基即位啦,您就别操心啦,安安心心地歇着便好咯。”
事情是这样的,他居然被囚禁起来了,而且这一囚禁就是长达两个月的时间。在这两个月当中呢,他所有的生活活动,像吃喝拉撒这些,全都只能在一个小小的房子里面进行。瞧瞧,这哪里还有一点儿皇帝该有的样子,和以往那高高在上、尊贵无比的皇帝形象简直是天壤之别呢。
幸运的是,在关键时刻有忠心耿耿的臣子出手搭救。在这些忠臣的全力辅佐与协助之下,他历经诸多艰难险阻,成功地将宫中那些弄权的宦官势力一一铲除干净。也正因如此,他得以重新登上皇位,恢复往日的尊贵地位,继续执掌天下大权。
李晔又一次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可这个时候的他,和从前相比那可真是完全不一样了。以前的那股子心气早就不知道丢到哪儿去了,现在的他每天都是迷迷糊糊、浑浑噩噩的状态,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只能任由别人来随意地摆布他,实在是让人感叹世事无常啊。
那是一个战乱纷飞的时期,他在这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被迫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日子过得极为艰难。可即便如此,命运也没有放过他,最后竟然被那些心怀不轨的奸臣给谋害了。而与此同时呢,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王朝,也在这一系列的变故与动荡之中,渐渐走到了穷途末路,即将迎来它的终点啦。
就算他有着上天赋予的非凡天资,可在历史那滚滚向前、势不可挡的巨轮面前,也显得无比渺小。无论他曾拥有过怎样的辉煌,怎样的出众才能,都没办法改变历史前行的轨迹。最终呢,只能带着满心的遗憾,缓缓落下人生的帷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