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30年的时候,在南京的龙江关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件让人感慨万分的事儿。已经59岁的郑和,就仿佛获得了新生一般,整个人又重新焕发出了那种意气风发的精气神儿。只见他稳稳地站在那艘宏伟的宝船之上,手中还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本《佛说摩利支天经》。这本经书可不一般呐,那可是郑和自己让人刊印出来的,而且上面还有他的恩师姚广孝所题写的题记呢。郑和捧着经书,缓缓地转过身来,朝着北京所在的方向,极为庄重地深深拜了下去。在拜下去的同时,嘴里还不停地小声念叨着:“成祖陛下,自从您离开了人世之后,那些人就不允许郑和我再去下西洋啦。这一等,就足足等了漫长的八年呐。不过好在,今天终于盼来了这第七次下西洋的机会。”从他的话语当中,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一路走来的不易,以及对此次下西洋机会的无比珍视之情。
当那艘宝船缓缓启航之时,已至垂暮之年、显得垂垂老矣的郑和,就好像瞬间“活了”过来一般。只见他那原本满是岁月痕迹、尽显苍老的容颜,此刻仿佛褪去了那层沧桑的外衣;曾经萎靡不振、透着颓废的精神状态,也一下子消逝不见了;就连那原本因为年迈而变得佝偻的身躯,此刻都如青松般笔直挺立起来。
瞧啊,只见那原本松弛的皮肉一点点变得饱满起来,原本涣散的目光也渐渐凝实了。再看这人,身形挺立,居然高达九尺,那腰更是粗大,足有十围,只是面色白皙且没有胡须。这时候,被后人称作“黑衣宰相”的姚广孝,正对着一个年仅14岁的小太监说话呢。他一脸郑重地叮嘱道:“马三宝啊,你可得牢牢记住为师的话。你跟着燕王殿下,日后定会有大的作为。你就一直跟着燕王殿下,这辈子都不要改变这个选择啊。”就这样,姚广孝把这番期许和告诫传达给了这个年纪尚小的小太监。
只见一身戎装的明成祖朱棣大声吼道:“我可不管那么多!国库里面究竟存有多少银子,这事儿我现在不想去管它。要知道,北边的瓦剌一直在虎视眈眈,那是必须要出兵去打的,而郑和下西洋这件大事也绝对不能停下来啊!要是国库的银子因为这些事儿给弄空了,那你们就得自己去想办法解决。你要是连这点事儿都想不明白,还当什么太子,又监的哪门子国!”
在一旁,有个体型颇为肥硕的人,正是太子朱高炽。只见他此时正哆哆嗦嗦地在翻看着户部的账簿呢,嘴里还念叨着:“可不能停啊,谁敢把爹的下西洋这事给停了!现如今国库都已经空了,不过没关系,儿子我会想办法去解决的……”
在那年的时候,有一支规模颇为庞大的船队,这可是来自大明的船队呢,人数多达两万多人哦。只见这支船队浩浩荡荡地从苏州刘家河出发了,那场面,真的是十分壮观。你知道吗?在整个永年年间呢,有个叫郑和的人,他带领着这支大明船队一次又一次地开启远航之旅。第一次出发了,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然后还有第六次呢。就这样,他们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世界,真的是走了好远好远的地方。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这一回,距离上一次远航已经时隔八年啦。而这一次呢,将会是他们再次起航,也是最后一次扬帆啦,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郑和七下西洋!
千古悠悠下西洋,梦的起点——从郑和13岁入宫缘起
对于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大陆文明而言,要让那些一直习惯了男耕女织生活模式的农民们,毅然放下手中紧握的锄头,决然抛弃那片一直以来都是他们赖以生存根本的土地,然后踏上那片茫茫无际、望不到尽头的大海。他们从此便要在这浩瀚的海洋之中开始漂泊的生活,要在那起伏不停的风浪里面随波徜徉,可很多时候,等待着他们的,或许就是在那突如其来、破坏力惊人的海啸当中,不幸失去生命。
大家想想啊,原本一直靠着在土地里辛勤劳作、从土里找吃食的那种传统方式生活,所擅长的也是和土地相关的技能。可这时候呢,有人就产生了一种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放下这些土里刨食的本事,去相信在那遥远的汪洋大海的彼岸,有着数不清的黄金,还有着做不完的贸易买卖,那里仿佛就是一个充满无限机遇的地方。要知道,当时可是一个传统的陆权强国,一直以来都是在陆地上发展,对陆地的经营那是相当有一套的。然而,现在却要做出一个破天荒的决定,那就是真正走向海洋,去探索那片未知且广阔的海域。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啊,这得需要多么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有这样的念头,而且真要去做的话,那难度简直就和登天差不多了。但让人惊叹的是,明成祖朱棣居然真的做到了这件看似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壮举呢!
多年之后,郑和率领着当时在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舰队,也就是那支有着两万多人的大明船队,缓缓驶入了印度洋。就在这个时候,往昔的种种在郑和脑海中浮现开来。他不禁回想起了曾经的那段时光,那时候朱棣还仅仅是燕王呢。朱棣啊,给人的印象就是那样强壮有力,浑身透着英勇无畏的气息,而且天生就带着一种贵气,那种让人看了就忍不住信服的气度更是非凡。而与之对比的是,当时的郑和自己还只是一个年仅14岁的小太监。
他其实是应该去恨那个人的,恨那身披战甲、威风凛凛的燕王。想当初,就是燕王带领着周身环绕的明军,一路征战。甚至呢,他连这个让天下重新归于安宁的明朝,都该一并恨上的。为啥会这样呢?就在去年的时候,明朝的将领傅友德、蓝玉率领大军攻入了云安。这一场战役可不得了,直接导致元朝最后的根基,也就是梁王,丢了性命。而郑和呢,也因此遭遇了家破人亡的惨祸。那时年仅13岁的他,就这么被当成俘虏抓了起来,还被阉割后送进了宫中。如此悲惨的经历,也难怪他心里会有恨。
话说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傅友德和蓝玉带领着军队进驻到了北平府。就在这个时候呢,郑和也跟着部队一同进入到了燕王府。这一年,郑和才仅仅14岁,而燕王朱棣呢,已经是25岁啦。要知道啊,人其实说到底都是受环境影响的,这世上可没有人天生就喜欢怀着仇恨过日子呢,而且呢,再深的创伤,也没有是关爱所不能去抚平的。
在燕王府里,那时候年仅14岁的郑和可算是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转折呢。在这里,他不但拥有了如同明灯般的恩师,还树立起了心中的偶像,更是就此明确了前行的方向。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姚广孝啦。姚广孝一脸郑重地告诉郑和,一定要紧紧跟着燕王,这条道路可千万不要改变。而郑和呢,他把这话牢牢记在了心里,并且真的就信奉了一辈子呢。为什么郑和会对姚广孝的这番话如此深信不疑呢?这里面是有缘由的。想当初郑和离开云南的时候,他就已经没有了父亲,在这世间可以说少了一份依靠。而此时姚广孝出现了,不仅传授给他知识,给予他教导,就如同师父一般关怀着他。所以,在郑和心里,姚广孝既是授业的老师,更是如同父亲般的师父,他说的话,郑和自然是会一辈子都记着并且照着去做的啦。
郑和一直铭记着师父的授业恩情。那时候,燕王朱棣谋划大事,郑和便毅然决然地追随其左右,随后更是一同发动了靖难之变。在至关重要的郑村坝之战里,形势可谓十分严峻,南军有上万人列阵以待,人数上占据着极大的优势。而郑和呢,毫不畏惧,他带着仅仅数百人的队伍,就朝着那万人战阵猛冲了过去。在激烈的战斗过程中,郑和奋勇拼杀,全然不顾自身安危。最终,凭借着顽强的斗志以及出色的作战表现,燕军竟然实现了以弱胜强,成功地将原本不利的战局彻底逆转了过来。当这场惨烈的战斗结束后,郑和满身鲜血,看上去疲惫却又透着一股坚毅。朱棣看到这样的郑和,心中满是感慨与赞赏,于是对他说道:“你此次在郑村坝可是立下了大功,从今往后,你就姓郑吧。以前那个马三宝的名字也别用了,给你取个单名,就叫‘和’字。你看,郑和这个名字好不好?”
后来,事情还真就那么发展了,他们居然赢了,这场造反行动最后取得了成功。燕王朱棣呢,就此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帝。而曾经那个毫不起眼的小太监马三宝,也跟着时来运转啦,一路高升,最后成了宦官群体里的头儿,也就是内官监大太监呢。您瞧瞧,有着这无比显赫的身份,再加上和朱棣那亲密的关系,而且这中间还历经了十数年的拼搏努力。这么一来,原本只是个战俘身份的小太监马三宝,按说他应该对大明怀着深深的痛恨才对,可结果呢,却变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大明航海家,还驾驶着船只远洋万里,去到那孤悬国外的地方呢。
话说朱棣心里琢磨着派郑和出使国外这事到底合不合适呢,这时候啊,有个很擅长相面的人叫袁忠彻。袁忠彻就站出来说话啦,他讲道:“陛下您瞧瞧那郑和啊,人家可是才智过人呐,在众多宦官里面那是没人能比得上他的。而且他身高足有九尺呢,正处在身强体壮的好时候。再者说了,他又是陛下您极为亲信的人,让他远赴海外去执行出使的任务,那真的是再合适不过的啦。”
从这时候起,郑和就和“西洋”这两个字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啦。在公元1405年的时候呢,郑和带着他的舰队,从苏州的刘家河这个地方出发了,就此开启了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漫长征途哦。这一年呢,郑和刚好是25岁呢。说起来也是挺奇妙的,在11年前,当那个才仅仅14岁的小太监郑和第一次出现在燕王府的时候,燕王朱棣也正好是25岁呢。你瞧,这缘分还真是奇妙得让人忍不住感叹,就是这般妙不可言呐。
早岁哪知世事艰?郑和不和,出使,也是出师的开始!
大家知道吗,郑和下西洋和后来西方殖民者的航海行动那可是有着很大的区别哦。西方殖民者搞航海往往伴随着殖民掠夺以及罪恶的三角贸易,但是郑和下西洋可完全不是这样的。据《明史》记载得很清楚呢,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主要有这么几个目的。首要的就是去和西洋各国进行沟通交流,开展互相之间的贸易往来,并且搭建起朝贡体系,以此来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合作呢。另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去寻找建文帝的踪迹啦。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时整个船队的构成情况也能体现出其和平友好的性质哦。船队里的宝船,也就是那种用来装载货物、进行贸易以及展示大明国威的大船,它的规模可要比战船大得多呢。而且在整个航海过程中,也是把和谈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相较于战争而言,更注重通过和平的方式去和各国打交道。
要知道,郑和心里是秉持着“和”的理念的,他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去开展各项事务,与各国友好往来。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着以和为贵的想法。就拿大明船队来说吧,当船队刚刚经过越南南部的占城之后,爪哇那边就爆发了内战。这内战可不得了,一下子就致使郑和船队有170人不幸丧生了呢。而且呢,得注意哦,这样令人痛心的流血事件,这还仅仅只是个开头罢了,后面还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状况呢。
当大明的船队航行到苏门答腊岛的三佛齐旧港这个地方的时候啊,出现了一个叫陈祖义的海盗。这个陈祖义可不得了,他居然率领着一支规模不小的船队呢,船上的海盗加起来有好几千人。就在这儿,他和郑和带领的船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战。
此次出行,郑和身边既没了师傅姚广孝的指点与帮扶,也失去了燕王朱棣的有力支持。就这样,他置身于茫茫无际的大海之上,周围再没了可以依靠的人。而此刻的他,已然成为了整个大明船队唯一能够依靠的存在啦。瞧啊,那海战的场景是何等惨烈。破碎不堪的甲板横七竖八地散落着,鲜血四处弥漫开来,刺鼻的血腥味儿似乎都能飘散在海风之中。再看那漫天的大火,呼呼地烧着,通红的火光与那如血般的残阳相互映照,把整个海面都染成了一片刺目的红色,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海战的残酷与悲壮,真可谓是一场旷世未有的海战啊。
在这一场意义重大的战役当中,郑和率领的船队与陈祖义的海盗势力展开了激烈交锋,最终郑和取得了完胜。在这场战斗里,郑和一方战果辉煌,他们成功俘虏了多达五千余名海盗,还烧毁了海盗的大船足足有十艘之多,另外又俘获了七艘大船呢。不仅如此,连海盗头目陈祖义都被生擒活捉了。郑和开启的第一次下西洋之旅,那可是相当了不起。这一趟行程下来,郑和的名字就在南洋地区广泛传扬开来啦。而且,郑和的船队一路前行,顺利地穿过了著名的马六甲海峡,之后抵达了位于印度南部的古里这个地方呢。就这样,郑和凭借着这第一次下西洋的壮举,成功地将中国的船队第一次带到了广阔的印度洋之上。
然而,这并不是流血事件的就此结束,仅仅只能算是征战历程的开端罢了。想当初,年少的时候哪里能知道世间的事情会这般艰难困苦呢。没有前人留下来可供参照的航海地图,那没办法,就只能靠着自己一步一步、一点点地去摸索探究咯。周围也不存在那种和平稳定的环境,既然如此,那就唯有让战船在前方披荆斩棘,为那承载着重要使命的宝船开辟出前行的道路啦。要知道,成功可不是一下子就能轻易达成的,根本就没有那种一蹴而就的好事儿。所以呢,就只能像这样坚持着,三十年如一日地开启那七次下西洋的伟大征程。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抵达了位于印度南部的古里。接着第二次下西洋,他成功找到了斯里兰卡,并且还把古里、爪哇、占城等诸多国家的使者一并带回了国内,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巩固了第一次下西洋所取得的成果。而后在第三次下西洋的行程中,郑和又有了新的进展,成功摸索出了前往印度西部锡兰山国的航线呢。
在那个时期啊,又有一场战争爆发了。这一回呢,是锡兰山国的国王动了歪心思。他瞧见郑和率领的船队,那船上的货物可是相当丰厚啊,于是就起了打劫的念头。当郑和带领船队在回程途中,只是路过锡兰山国进行补给的时候,这个锡兰山国的国王亚烈苦奈儿就使出了阴险的招数。他先是把郑和骗到了他们国家境内,接着呢,又派人砍断了大树,这么一来,就把郑和船队的水路给断绝了。而且啊,他还调派了五万兵力,气势汹汹地把郑和的舰队给包围起来了。
话说郑和率领着船队出行,结果却遭遇了极为严峻的情况。当时船队的水路竟然被阻断了,没办法顺利驶入大海。而就在这般艰难的处境下,更糟糕的是,还遭到了足足五万敌军的围攻,形势可谓是万分危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郑和展现出了非凡的果敢与决断力。他心里琢磨着,锡兰山国这会儿既然把主力部队全都派出来攻打自己的船队了,那么他们的国都肯定是防守空虚的。想到这儿,郑和立刻行动起来,亲自从明军当中精心挑选出了两千名精锐之士。随后,这两千精锐在郑和的带领下,径直朝着锡兰山国的国都奔袭而去。到了夜里,他们成功攻破了国都,还一举擒获了锡兰山国国王亚烈苦奈儿的妻儿老小呢。也正是因为这一出奇制胜的行动,郑和的船队才最终能够安然无恙地踏上返航之路。
在过了一年之后,郑和率领的船队又一次开启了远航之旅,这便是他们第四次下西洋啦。要知道,在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呢,船队已经取得了到达印度洋西部的成果。而这一次,他们就结合之前的成果,沿着海岸线一直向前行驶。就这样,一路前行的船队最终途经了阿拉伯半岛,并且还首次抵达了非洲东海岸呢。在那里,他们发现了当地特有的长颈鹿,还把长颈鹿当作祥瑞之物“麒麟”,然后带回了国内。
话说在一年之后,郑和又开启了第五次下西洋的征程呢。在这一路上,他带领着船队游历了好些个东非国家,像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等。就是通过这一次次的远航探索,真正成功地开辟出了一条从咱们中国一直能到达非洲东部的海上航线哦。你看呐,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开始,到这第五次为止,前前后后在茫茫大海上漂泊航行差不多都快20年啦。这期间,船队一点点地前行,先是抵达了东南亚地区,接着又向着印度洋南部进发,然后再到印度洋西部,之后又来到了阿拉伯半岛,最后终于到达了非洲东部,就这样完成了横跨差不多半个世界的伟大壮举呢。要知道哦,这样的壮举可不得了,在当时的中国那可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事儿,就算放在当时的整个世界范围来看,那同样也是从来没人做到过的,真的是太了不起啦!
要知道,那持续了二十年辉煌无比的航海事业啊,在闪耀光芒的同时,也预示着一个与之紧密相关的状况,那就是二十年来始终大力支持航海事业的老人,渐渐步入了迟暮之年。就拿郑和来说,他第六次成功下西洋,顺利送还了东非各国的使者。可谁能想到呢,就在这第六次下西洋完成后没多久,一直以来作为下西洋最大支持者的永乐大帝朱棣,竟然驾崩离世了。这一下,整个下西洋的事业顿时陷入了万分危急的境地!
起点也是终点,下西洋的结束——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在永乐大帝朱棣驾崩之后,曾经身为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炽登上了皇位。他在执政的时间里,还不足短短一年呢,就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紧急叫停了下西洋这件大事。要知道,下西洋在之前可是有着不小的规模和影响力的。而这一叫停,就因为历史发展所形成的那种惯性力量,一下子就停了足足8年之久呢。
大家想一想,8年的时间可不短,而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又能有几个8年呢?这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的事儿。再看看郑和啊,在此之前他已经六次下西洋了呢,就这六次下西洋,就耗费了他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二十年光阴。后来呢,郑和当上了第一任南京守备太监,这时候他所拥有的权力那可比下西洋的时候大多了。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郑和已经不再年轻啦,他已经渐渐老去了,而且能明显地感觉到他是以一种肉眼都能看出来的速度在不断地衰老着。
有这么一个人,他在远洋航行了足足二十年呐。在这漫长的二十年里,他成功横渡了南海、印度洋以及阿拉伯海。他从遥远的东亚出发,一路远航,最后竟然破天荒地抵达了非洲大陆。可以说,他是真正见识到了这天地是何等广阔无垠。大家想想看,这样一个有着如此丰富经历、见过如此大世面的人,又怎么会仅仅因为一点点荣华富贵,就甘愿被困守在一个南京城里,虚度光阴、消磨岁月呢?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有不少老人就是这样的情况,他们一直都在尽心尽力、不辞辛劳地付出,就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长期以来,他们日夜不停地操劳着各种事情,在这持续不断的忙碌过程中,身体的精力其实早就被一点点消耗殆尽啦,就仿佛一个容器,里面原本满满的能量都被掏空了似的。可是呢,就算身体已经疲惫不堪,却始终有那么一股劲儿在支撑着他们继续前行。他们,其实并不害怕忙碌,反而在忙碌的状态里,还能保持着一股精气神,就好像有那么一口气提着他们,让他们能够继续坚持下去,去处理各种事务,完成各项工作。然而呢,要是突然之间让他们闲下来,没有什么事情可干了,那种一直支撑着他们的精气神一下子就散掉了。这时候,往往人就会一下子垮掉,身体也跟着出现问题,很可能就会一病不起了呢。
郑和便是这样的一个人。要知道,他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远洋航行呢。在那遥远又陌生的异国他乡,他得一点点去摸索前行的航路,这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而且,他还时刻担惊受怕地操持着整个船队2万多人的生死大事,这得承担多么巨大的压力,如此种种,早就把他的心血给耗尽了。那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一直坚持走下去的呢?其实就是那一次次的远航,每一次都向着碧海蓝天的更深处进发,他一心想要去探寻更多的文明,发现更多的国度呢。
然而到了此刻,自己耗费一生所付出的努力竟然都被全盘否定了。回想起这二十多年间,历经了无数生死考验,先后六次下西洋的壮举,如今却在别人的口中变了味。被说成是毫无意义地空耗国家的财力物力,是让百姓们辛苦劳累、耗费钱财的行为,甚至还被指责为耽误国家发展、祸害百姓的错误举动,实在是令人心寒呐。
要知道,郑和那可是一个极其了不起的人物,在那茫茫的大海之上,任凭惊涛骇浪如何汹涌澎湃,都没能把他给拍倒,可见他是多么的坚毅刚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硬汉,最后却倒下了。把他打倒的,竟然是一群帝国官员,这些官员可跟郑和不一样,他们从来就没有经历过远洋航行,甚至连海边都没曾去过呢,可就是他们,让郑和倒下了。
您瞧瞧,如果非要把敢为天下先视作一种罪过的话,那郑和可真算是犯下了天大的错。在咱们这儿,有着传承了几千年的大陆文明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靠着一位特别英明的皇帝给予的支持,再加上有那么一个勇敢无畏的太监,也就是郑和啦,他开启了一番探索之旅。可当时大家心里也会犯嘀咕,就靠着这样的条件,真的能突破长久以来的局限,就如同走出困住自己的牢笼一般,大胆地冲向那茫茫大海,然后朝着更为遥远的、仿若有着无限可能的沃土一路前行吗?这在当时,还真的是个让人既期待又有些疑虑的事儿呢。
显然啊,那种充满了偶然性的探索活动,放在一个一直信奉着小农经济的民族这儿呢,就仿佛是一个如梦似幻的泡沫。要知道,小农经济下,人们大多习惯了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相对安稳、封闭的日子。而这样带有很大偶然性的探索,和他们平日里的生活模式相差甚远呢。可这个泡沫呢,却呈现出一种极致的完美状态。它完美得,让任何人都没办法去拒绝它,哪怕是当时已经躺在病榻之上的郑和,也没法抗拒它的魅力。郑和一生经历丰富,可即便在身体欠佳、卧病在床的时候,面对这样一个如同梦幻般完美的探索“泡沫”,也还是被深深吸引了呢。
古人常说,人到了四十岁就能够对很多事情不再感到迷惑了,而到了五十岁呢,更是能知晓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啦。按说都到了这样的年纪,那世间的事儿大多也都能看得透彻明白喽。可您瞧,当时年轻的明宣宗在位期间,距离之前下西洋的活动已经过去了整整8年呢。就在这个时候,明宣宗又一次提出要开展下西洋的事宜。这时候的郑和呢,都已经是五十九岁的年纪啦,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勇敢地挑起了这份重担,就此开启了自己人生当中的第七次下西洋之旅,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踏上那下西洋的航程啦。
郑和踏上了这一去的行程,前方等待他的是山一般高耸、路那般遥远的路途,而且很可能是有去却无法再回来的。这一次的分别呢,就意味着从此各自在天的一方,甚至连死后都可能找不到葬身的地方。可即便如此,那些在别人眼中如同砒霜般可怕、让人避之不及的艰难困苦,对于郑和来说,却如同甜蜜的事情一样,他心甘情愿地去面对。要知道,在郑和心里,什么样的痛苦能够比得上不让他下西洋这件事更让他觉得苦呢?下西洋对他而言,那是无比重要的,哪怕要面对诸多艰难乃至生死未卜,他也毫不退缩。
一下西洋与七下西洋,宿命与命运的轮回!
郑和开启了他的第七次下西洋之行,然而这次远航并没有取得什么开创性的成果。更为遗憾的是,就连郑和他本人都没办法安然无恙地回到祖国。在大明宣德八年的时候,那时郑和已经62岁高龄了。他所在的地方是印度洋南部的古里,就在这儿,他的生命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可谓是命悬一线呐。要知道,古里这个地方可不一般,它既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行程的终点,没想到,却也成了他第七次下西洋时生命的终结之处啊。
在这个国度的历史长河里,似乎有一种宿命般的存在,它既笼罩着这片土地,又仿佛在冥冥之中昭示着大陆文明所开启的大航海之旅的命运走向。那曾经有过的辉煌啊,就如同夜空中转瞬即逝的流星,在短暂地闪耀之后,便陷入了长久的沉寂之中。就拿郑和来说吧,彼时的他,就好似一盏即将油尽灯枯的明灯,在那晃晃荡荡行驶于茫茫大海之上的宝船上,不断地做着无力的挣扎。而他所率领的这支曾经七下西洋的庞大船队呢,也如同耗尽了全部能量一般,再也没有能力开启第八次的远航征程了。郑和本人以及他所带领的这支船队,都在那七次下西洋的漫漫征程里,走到了各自命运的尽头。
郑和情绪激烈地咆哮着,又发出声声怒吼,同时不停地挣扎,就这样一直持续着,直到浑身的力气都被耗尽,整个人彻底地瘫倒下去。就在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进行最后一次凝视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仿佛看到了刘家河,那可是他第一次开启航海征程的出发之地;他似乎也望见了燕王,还有那位堪称他恩师的姚广孝;他好像还瞧见了曾经14岁的自己,那时还是个小太监呢,以及后来在南京城中忙着修庙的已然老去的自己;甚至,他还看到了遥远的云南,那是他心中永远也无法再回去的故乡啊……
他拼尽了全身的力气,嘴里喃喃自语着:“阿爸、阿母啊,三宝真的对不住你们。三宝一直想着要报仇,可最终却没能做到。不过,三宝这些年修了数不清的庙宇呢。佛陀讲过,这世间苦海无边,只要肯回头,就能抵达彼岸。可我就寻思着,我修了这么多的庙宇,到底能不能换来你们的安息呢?又能不能让三宝我的魂魄得以归来,回到你们身边呢?”
时间过去了半年,郑和所率领的那支规模宏大的船队终于回到了南京。然而,当人们翘首以盼,迎接着归来的队伍时,却惊异地发现,船队之中再也寻觅不到郑和的身影了。又过了两年,年轻的明宣宗竟然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不已。而随着他的离世,那曾经轰动一时、浩浩荡荡进行了七次的下西洋壮举,也就此画上了句号,成为了永远的绝响,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大规模航海行动。人们常常会提及郑和下西洋这件事,也会说到三宝太监下西洋。毕竟,那是一段极具传奇色彩且影响深远的历史啊。但可惜的是,自郑和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像他这样能够带领船队远渡重洋、开展如此大规模航海活动的人物了。同样,在三宝太监郑和之后,也再没有其他太监像他这般率领船队开启下西洋的征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