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五常,众所周知,那可是全球最“硬核”的俱乐部。
这五个国家不光有一票否决权,还掌控着世界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命脉,牢牢占据国际舞台的中心。
于是,有很多国家多少有点“不服气”:凭什么你们能当五常,我们就不行?
那么,假如全球200多个国家联合起来挑战五常,会不会出现新的国际秩序?
五常是怎么来的?五常的地位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用真枪实弹和全球贡献换来的。
二战之后,世界满目疮痍,必须有一套机制来维持和平。于是,联合国诞生了,而五常作为二战的主要胜利者,理所当然成为国际秩序的守护者。
中国靠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五常一员,如今在全球经济市场上有着无法代替的重要地位。
美国以经济与军事双重实力稳居榜首,实力强悍非同寻常。俄罗斯在东线战场上的作用无人能忽视,手里又握着重要能源,军工体系也非常发达。
英国和法国当年是老牌帝国主义的代表,实力强大,即便是放在今天,也没有国家敢轻易招惹他们。
所以,五常的地位是打出来的,不是选出来的。这一点,所有的国家都很清楚。
加入200多个国家联合起来能对抗五常吗?要挑战五常,得先看看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五常手握全球90%的核武器。
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它意味着五常几乎可以同时“翻新”地球表面。而核武器不仅仅是一个摆设,它是现代战争的终极威慑,也是五常稳坐钓鱼台的杀手锏。
在200多个国家中,印度虽有核武器,但它的技术来源总让人觉得“不是很硬气”。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鲜也有核武,但仔细追溯,这些核武器的技术影子里多多少少能找到五常的影子。
这说明,非五常国家拥有核武器,大多是五常“点头”之后的结果。如果真想联合这些国家挑战五常,谁又能保证它们不会在关键时刻反水?
再看看常规军事。
五常国家的武器装备可是“全家桶”级别的:航母、核潜艇、五代隐形战机,样样都有,而且质量一流。
比如,光美国一家就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每一艘都像一个移动的军事基地。而非五常国家中,大部分连航母的影子都看不到。
印度的“维克兰特”号航母,号称“自主研发”,但技术老旧,问题频发,如果真到了实战,未必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空军的差距更是巨大。
五常国家早已装备第五代隐形战机,甚至开始研发第六代战机,而非五常国家大多还在用三代机打转。
日韩的四代机虽然不错,但完全依赖美国的技术和支持。现代战争拼的不是人数,而是装备。你拿长矛和别人自动化步枪对战,人数再多也是白搭。
五常靠什么稳固地位?如果说军事是硬实力,那科技和经济就是五常的软实力。这两样才是真正让五常“屹立不倒”的基石。
五常不仅掌握全球主要导航系统(GPS、北斗、格洛纳斯),还牢牢占据着高科技领域的头部位置。比如,GPS一旦关闭,非五常国家的战斗机和导弹几乎成了“没眼睛的瞎子”。
军工体系是另一大差距。五常国家不仅能研发最新的军事装备,还能迅速实现量产,而非五常国家受制于工业基础和技术壁垒,只能望洋兴叹。
例如,五常卖出的武器大多是淘汰型号,却足以碾压其他国家的主力装备。
经济方面,五常掌握全球经济的重要命脉。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钢铁生产国,美国是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俄罗斯在能源领域有着压倒性优势。
说白了,五常如果真的联合起来对非五常国家断供资源,那些国家恐怕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维持。
这些年来,印度对五常的“羡慕”由来已久,一直试图加入这个“豪华俱乐部”。它的理由看似充分:印度人口全球第二,经济增速全球领先,还拥有核武器。
可问题是,光凭这些就够了吗?
五常的“一票否决权”是它们全球影响力的核心。印度希望通过扩大安理会席位获得更多话语权,但这背后其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服务。
印度打着发展中国家代表的旗号,但在关键问题上并未真正推动全球南方的团结。例如,在金砖国家内部,印度就时常与中国和俄罗斯意见相左。所谓的“代表性”,更多是为自己的野心包装正当性。
五常为何不愿随便让其他国家入常?
原因很简单:安理会的扩容会打破现有的权力平衡。对于五常来说,维持现状远比冒险改革更有利。
前车之鉴:利比亚的教训挑战五常不是小事,利比亚的卡扎菲就是个典型例子。
他不仅在国际场合骂五常,还多次和英美俄法作对,甚至得罪了中国。
在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利比亚的决议上,中俄破天荒地没有投否决票,结果卡扎菲政权被迅速瓦解。
这说明,五常虽然有分歧,但在核心利益面前完全可以合作。一旦被五常联合针对,没有国家能够扛得住。
联合全球200多个国家推翻五常听起来很“热血”,但现实是冰冷的。
五常的地位不仅靠军事和经济实力支撑,更是一种全球权力的平衡机制。改革联合国制度是可以探索的方向,但推翻五常的代价可能比想象中更高。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与其费力挑战五常,不如专注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往往比对抗更有效。
五常的制度有很多缺点,但它维持了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这套体系或许并不完美,却是当下世界相对稳定的基石。
参考资料:
联合五常实力究竟有多强?前3国足以抗衡全球,后两国无可取代——人民资讯2021-06-14 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