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盟那边动作频频,冯德莱恩派人访华的消息,瞬间吸引了各方目光。
大家心里都犯起了嘀咕:在咱们中国的主场,他们是不是打算展示欧盟的强硬手段呢?要知道,以往欧洲政客在和咱们打交道时,态度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
就拿谢夫乔维奇来说,一开始对访华议程暗示得挺积极,可没过多久,就释放出强硬信号。
而这次冯德莱恩派人访华,会不会也是先礼后兵,暗藏玄机?在国际形势如此复杂的当下,这一趟访华之行,又将给中欧关系带来哪些变数呢?

先来说说当下的大环境。
自去年美国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等接连“爆雷”后,银行业危机的阴霾始终笼罩。
到了今年3月,美国纽约社区银行股价又大幅下跌,创1997年以来收盘新低,四季度净亏损修正后飙升至27.1亿美元,评级被下调至“垃圾级”。

受其影响,其他区域性银行股价也纷纷走低,这无疑加剧了全球经济的恐慌情绪,使得全球经济被搅得动荡不安,不确定性直线上升。
与此同时,美欧关系也因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等问题,矛盾频发。
你想啊,美国向来是说一不二,如今对欧洲挥舞起关税大棒,欧洲哪能咽下这口气?双方明争暗斗,这无疑给中欧关系带来了新的变数。

而今年,恰好是中欧建交50周年。这50年可不简单,咱们和欧洲的经贸合作成果丰硕。
贸易额像坐了火箭一样大幅增长,投资额也是水涨船高。
中欧班列更是成了连接亚欧的黄金通道,一趟趟列车满载货物,穿梭在大陆之间,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还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现在,中欧关系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承前启后,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谢夫乔维奇这趟行程挺有意思。
他先是跑去美国,和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等官员会谈,本想着能改变特朗普提高关税的计划,可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
无奈之下,他才来到中国。
一开始,他还暗示访华议程“积极”,大家都以为这是个好兆头。

可谁能想到,后期他话锋一转,释放出强硬信号,声称不介意用强硬手段达成目标。
这态度转变之快,让人猝不及防。
好在3月27日,他和何立峰会见时,态度又有了缓和。
表示愿以建交50周年为契机,深化欧中经贸合作,还赞同通过对话磋商解决分歧。
这一来一回的态度变化,实在让人捉摸不透。

几乎同一时间,法国外长巴罗也来中国访问。
他和李强总理、王毅外长会面,双方就中法关系、中欧关系等达成多项共识,还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巴罗外长还特意跑到北京语言大学发表演讲,强调加强法中合作的重要性。
这一趟访华,成果满满,给中欧关系带来了不少积极信号。

眼瞅着,冯德莱恩与马克龙将于4月4日访华。
冯德莱恩之前可是对华强硬派,这次却突然要来中国。
不少人猜测,她是不是想寻求中国投资,来缓解欧盟的流动性危机?又或者是想引入中国商品,解决欧盟的通胀问题?毕竟现在欧盟经济面临不少难题,而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说不定能帮上大忙。

另外,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也计划访华,他关注的重点是俄乌冲突和经济贸易问题。
俄乌冲突一直是国际热点,对欧洲的安全和经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桑切斯访华,想必是想和中国探讨应对之策,同时推动双边经济贸易合作。
这么多欧洲政要接连访华,中欧关系即将迎来新一轮的互动。

其实在欧洲内部,对待中欧关系的态度存在明显分歧。
冯德莱恩、谢夫乔维奇,还有普拉特这些人,组成了强硬派阵营,时不时就放出对华强硬信号,还提出一堆不合理要求。
就拿贸易来说,他们要求中国大幅度降低关税,增加欧洲商品进口,却对中国商品设置重重贸易壁垒。

在他们看来,摆出强硬姿态,既能维护欧洲利益,还能趁着美欧关系波动,转移欧洲民众的注意力。
但他们没料到,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中国可不是软柿子,一味施压,只会让双方的合作陷入僵局,最后损害的还是欧洲自身的利益。

而另一部分欧洲人士就比较理智,他们深知中欧合作的重要性。
中国和欧洲在经济、科技等领域高度互补,一旦和中国闹僵,欧洲经济、科技等领域必然受到冲击。
法国外长巴罗访华取得的丰硕成果,就是最好的证明。
巴罗不仅和中国领导人就中法、中欧关系达成多项共识,还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这说明欧洲内部对中欧关系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多元的状态。

一边是强硬派喊打喊杀,一边是理性派寻求合作,这两派的博弈,让中欧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从大方向看,中欧关系面临着美欧关系、欧美银行业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欧洲内部的态度分歧也像一颗不定时炸弹。
但咱们也得看到,中欧经济互补性强,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上,双方有着共同的需求,这为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对中国来说,得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在谈判桌上,咱们要保持坚定立场,不能被欧洲政客的反复所左右。
同时,也要警惕部分政客的小动作,维护好自身利益。
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中欧在经贸、气候变化、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