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古代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朝代,在这个时期不只有我们自身发展起来的思想文化,同时还兼容并蓄了其他民族的许多优秀的思想文化,这其中就包括佛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印度,后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其中大乘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小乘佛教则传往东南亚等地。
佛教从两汉两晋时期初步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宋元明清到现代逐渐稳定,进入由盛转衰期。
01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在当时的政治制度下,一类思想的传播很大程度上要看统治阶级的意愿。
佛教之所以兴起也是倚仗孔雀帝国阿育王的喜爱与推崇,由此可见统治阶级的想法的重要程度了。
当时佛教契合统治者、精英及社会大众的心理诉求。
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佛教所描绘的无忧无故的极乐世界,对于向往和平,厌倦战争的普通百姓来说具有吸引力。
佛教能够在中国传播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佛教积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达到“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学习中国本身固有的一些价值取向,并将其完美融合进自身的理念当中,这其中就包括今天所讨论的“孝观念”。
两汉至两晋时期,佛教依附于中国原有思想文化得到广泛流传,在东晋之后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生矛盾和冲突,隋唐后逐步为中国思想文化所吸收。
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传播初期、传播发展期、传播鼎盛期以及传播由盛转衰期。
传播初期是指在两汉至两晋时期。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得到初步的发展。其最早传入中国是在西汉哀帝元狩元年(前2年)。东汉末,佛教已开始造像和大量召集信徒的活动。
而在三国两晋时期,佛教理念契合当时社会大众心理,发展渐广。三国时期,当时的洛阳和建业分别成为北方和南方的译经中心及佛教的传播中心。
发展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多数统治者已崇信、提倡佛教。
传播发展期则是指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进入传播发展期。在这种南北分裂情况下,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寺院经济发达。
南北朝佛教的发展各有特点。南朝崇尚空谈义理的风格。北朝佛教重修寺造窟,对佛教经典的翻译相对较少。
佛教传入中国的最为重要的时期便是传播鼎盛期,也就是在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在隋唐进入鼎盛时期。
隋唐统治者对佛教等其他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寺院数量之多,组织体系之严密、经济实力之雄厚,均属空前。
同时佛教的中国化在此时已趋向成熟,形成若干大的宗派,其中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三论宗、律宗、密宗、禅宗等宗派。中唐以下,唯禅宗因其传布、修行简便风靡于世。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辉煌之后,佛教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即传播由盛转衰期,也就是指宋元明清及近代时期。
宋朝理学反对佛教,佛教发展态势平缓。佛教以禅宗为主,进行了大量文字阐释。元朝吐蕃佛教(喇嘛教)受到蒙古统治者尊奉,汉地佛教的势力也因而有所发展,但佛学理论方面的创新不多。
自明以后,佛教渐衰,僧人无知,迷信盛行。
至清代仅尊崇形式上的喇嘛教。禅净二宗由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继续流行于民间。清末学者,多喜研寻佛学,佛教乃有短暂复兴气象。
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但随着反迷信,求科学的现代文化以及共产主义浪潮的发展,佛教总体转趋势衰,但仍旧保持着其坚韧生命力。
佛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对自身、对中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宗教层面,佛教的流传,使得产生于先秦的原始道教得以脱胎换骨,逐渐建立起其成熟的信仰和仪式系统,刺激了道教等本土化宗教的发展。
同时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与本土思想资源融汇综合,催生了本土化的佛教流派的形成,比如禅宗等。
儒释道三教的合流,在保持各自主体性的基础上,体上会通,用上合流,形成儒学为主,释、道为辅的格局。
可见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它的传入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的特点,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影响深入到方方面面,几乎涵盖了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02 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作用佛教于两汉之际进入中国,经过一个时期的酝酿,在隋唐之际达到顶峰,创建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各个宗教门派,及至宋元明清诸朝,中国佛教得以进一步深化和普及,一直推行至近现代,形成一套完备的系统。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包括了重要的社会功能、瞩目的文化成就、维护统治以及丰富中国古代思想的内涵等各个方面。
首先佛教文化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寺院在历史上充当着学术机构、教育场所、医疗机构、图书馆藏等多重角色,僧侣们成为知识和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当社会陷入战乱时,寺院还为广大民众提供衣食的庇护和信仰的依赖,近代以来,佛教还成为亚洲各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自强的精神支柱。
其次佛教在多领域创造了瞩目的文化成就。在文学方面,对宋人的参禅入诗、明代的公安派和竟陵派诗文都有影响。
在通俗文学中,变文的创制又影响到话本和小说的成立,还在戏曲艺术中发展为宝卷、弹词等。
同时早期汉语注音方式反切是在受梵文拼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佛经汉译为中国输入了35000余条外来语和专用名词,扩大了汉语语汇,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在建筑方面,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的神祇塑像并不发达,十六国时期开始,佛教雕塑艺术开始盛行,从题材、图样和风格等各个方面,都为中国传统雕塑艺术输入了新鲜元素。
作为古代艺术宝库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都是在充分吸收了古代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像艺术。
而且佛教在特定时期内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古代中国虽然不是普遍信仰宗教的国家,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宗教曾对政权的统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佛教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如在武周取代李唐的过程之中,武后利用自己丰富的佛学知识和当时社会上浓厚的信仰氛围强化君权神授的权威。
另外,武周时期的佛教徒可以上书或上表陈述表达观点,参与政治活动,甚至直接在朝为官。
并且佛教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内涵。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使得佛教逐渐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而儒道两家也在与佛教的融合中产生了新的发展。
例如,早期的佛经翻译受到了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庄化的译经因此又反过来对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六家七宗”时代的般若学则又是玄学化的产物。
03 西州地区孝观念与佛教的融合佛教与中国本土的融合非常直观地体现在唐朝时期西周的孝观念之中。佛教是经西部传入中国,西州地区便是佛教传入的枢纽之一。
由于佛教自身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合,于是在这一地区孝观念中便会体现出一些佛教的思想。
具体体现在善恶有报的孝道观念、生死轮回的观念等上面。
这些观念都有一个中心思想,便是做善事为父母长辈积德,同时西州地区的孝观念中还有通过做佛事直接为父母祈福。
由此可见,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与中土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也使佛教自身日益中国化。
它的范围早已远远超出宗教,遍布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传入的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历史大势下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缩影。
参考文献陈兵.中国佛教的回顾与展望[J].法音,2000(02);
黄夏年.“人间佛教”与“佛教中国化”的内在逻辑[J].五台山研究,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