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在中越边界线上,随着党中央的一声令下,我军万炮齐发。顷刻间,数万发炮弹犹如雨点般落到越军阵地上,“对越自卫还击战”正式拉开序幕。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这年1月,中央却下令将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与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进行了对调。
要知道,从1969年到现在,王必成将军执掌昆明军区已近10年之久,可以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昆明军区的部队,更何况“临阵换将”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大忌。
那既然如此,中央为何宁愿犯此兵家大忌,也要将两人对调呢?难道是王必成这个开国中将的能力,比不上杨得志这个开国上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说起王必成将军,我们都很熟悉,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就是我军中的一员虎将,素有“王老虎”之称。
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时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的王必成,亲率部队急行军二百余里强取垛庄,一举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完成了对号称“御林军”、名列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最后合围。
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勇登孟良崮峰顶,击毙了师长张灵甫,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
新中国成立后,王必成历任浙江军区司令员、志愿军第九兵团代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1969年12月后,王必成被调到昆明军区任职,历任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二书记等。
从此时算起,一直到1979年被调往武汉军区任职,王必成在昆明军区工作了近10年之久,对部队的情况非常熟悉,加上他本身就是我军中的一员虎将,军事指挥能力毋庸置疑。然而,就在他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中央的一纸调令却使其成为了遗憾。
关于杨得志将军戎马生涯的前半生我们就不必多说了,这后半生,他的职务可谓是“步步南迁”。
继彭德怀之后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回国后任济南军区司令员、1974年初又被对调到武汉军区任司令员……20余年的时间,他从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经黄河、长江,一直迁任到亚热带山岳丛林的南国边陲,横贯了整个中国。
如果说王必成将军更熟悉昆明军区的情况,那么杨得志将军则更熟悉越军的情况,前者知己,后者知彼。
对越南,杨得志其实并不生疏,因为早在1967年抗美援越期间,他就曾以友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访问越南北方,在此期间,他详细地考察了越南的军事形势。
而他怎么也想不到,他当年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殚精竭虑全力帮助的这个友好邻邦,在短短12年后,竟会把“同志加兄弟”式的两国友谊推到了战争的边缘。
而对于他来说,此时又担任了与上一个羊年截然相反的使命,这不禁让他感慨:真是世事无常啊!
既然两位开国将军的能力都很强,那为何还要临阵易将呢?
事实上,这次更迭主要同对越战略有关!
按照中央的部署,此次对越作战完全是“惩戒性”的,我们不要越南的一寸土地,只是惩罚一下他们,正如邓公对美国记者说的那样:
“越南说他是世界第三军事大国,我们除了要打破它这个神话以外,没有其他目的。我们也不要他们的领土。我们还要使他们懂得,他们不能任何时候都能为所欲为。”
既然是“惩罚性”的作战,那么就讲究速战速决,而想要达成这一战略目的,就必须要有一个更熟悉越南的指挥员,杨得志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简言之,杨得志之所以转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就是为了适应南部边界军事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种紧急措施,而对于这个决定,中央是经过慎重权衡的。
虽然王必成将军被战前调离,没能担任对越最前线部队的指挥官,但他还是将自己的子女送上了战场,一来让他们杀敌报国,二来也可以弥补他这一遗憾。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王将军的儿子和女儿还双双荣立了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