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第一位就藩以后回京安葬的亲王:记成化年间的大明秀王朱见澍

楼哥看明史 2024-07-13 22:03:52

前言:今北京市顺义区的前礼务村和后礼务村,传说因隋炀帝开挖运河,将此处的水引走,由此出现陆地形成村庄,名曰仁智乡。

又据说唐高宗永徽年间因为天灾,本处人口损失严重,遂降称为礼务村。这个说法是不严谨的,因为在明代的史书记载中,礼务村还是被称作仁智乡,它真正改名是在清代。

癸酉,命分顺义县仁智乡庄田一所,以其半给常德大长公主香火,其半赐兴济郡主。—《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七十八》

明宪宗朱见深画像

这里的常德大长公主,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姑母。而兴济郡主,则是皇帝的侄女。其父秀怀王朱见澍,是明朝第一位在封国去世,却运回京师安葬的亲王。

南宫出生的皇子

朱见澍,生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二月二十一日,明英宗朱祁镇第五子,生母淑妃高氏。这里要说明一点,朱见澍的出生之地并非皇宫,而是位于紫禁城外的南宫。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发生了震动朝野的“土木堡之变”。当时以靖难元勋英国公张辅为首的文武百官,以京师三大营为核心的明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甚至连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都做了瓦剌人的俘虏。

土木堡之变剧照

为了挽救江山社稷,英宗生母孙太后不得不忍痛做出决断,将亲儿子“尊”为太上皇帝,改立庶子郕王朱祁钰为新天子。当年十月,明军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朱祁钰的威望就此确立。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也就是土木堡之变周年祭的时候,北狩一年的太上皇帝回到了京师,随即就被软禁于南宫之中。南宫,位于紫禁城东南,又称为东苑,原来的名字是洪庆宫,是当年朱祁镇的父亲宣宗朱瞻基做皇太孙时候的太孙宫。

按照《明史》的描写,朱祁镇在南宫的日子很难熬,连皇后钱氏都要靠做女红来换钱。然而这位太上皇帝在这七年的时间里,生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生活真的艰难吗?然而不管怎么说,朱见澍这位第一个在南宫中出生的皇子,地位依然很尴尬。他将来能不能被册封为亲王,甚至是否能够善终,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位于南宫旧址之中的普度寺

但是意外终究还是发生了,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趁着弟弟病重不能上朝之际,朱祁镇联合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一批野心家,发动了“夺门之变”,也就是政变,又称为“南宫复辟”,废去了弟弟的皇位,自己重登大宝,改景泰年号为天顺。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三月,二进宫的朱祁镇封建诸王,其中次子朱朱见潾封德王、第五子朱见澍封秀王、第六子朱见泽封崇王、第七子朱见浚封吉王。

明初的时候,亲王都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作为封号。但到了明英宗时代,好的封号已经差不多用完了,历史上只有宋孝宗的生父赵子偁曾被追封为秀王,可能是为了纪念他的去世之所:秀州(今浙江嘉兴)。浙江是近畿之地,明代不会拿来分封亲王,所以秀王的封国不是嘉兴,而是汝宁府(今河南省汝南县)。

秀王入府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朱祁镇驾崩,遗诏皇太子朱见深继位。此时年仅十三岁的朱见澍依然住在宫中,直到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二月才正式出阁入居诸王府。

秀王岁禄一万石,但在之国前,每年仅支取本色米三千石、钞一万贯。此外调拨给秀王府的校尉有六百名,群牧所军士则有一千名,朱见澍的随侍军士有一百名。翰林院检讨刘诚、赵锐分别出任秀王府左、右长史,中书舍人赵资、张政为正、副审理,侍诏梁善、蔡弘远为纪善。

紫禁城皇宫

当年德王入府,英宗一反惯例命百官前去朝拜,一时间引发朝野上下议论纷纷,都在揣测皇帝有改立皇太子的打算。幸好英宗及时驾崩,此事才没了后文。现在礼部很贴心,提出是不是也让百官去朝拜一下秀王,消除当年的恶劣影响?宪宗当然乐见其成。

丙寅,礼部奏:“秀王入府,文武百官早朝毕诣府行礼。”从之。—《明宪宗实录卷十五》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十月,太傅、会昌侯孙继宗为正使,太子少保、礼部尚书陈文为副使,册封中城兵马指挥黄昱的女儿黄氏为秀王妃。孙继宗是秀王祖母孙太后的兄长,也就是他的舅公。

秀王之国

到了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十九岁的朱见澍即将之国。这一年,他很忙,因为皇帝兄长布置了很多任务给他。

天寿山长陵

当年二月二十七日清明节之时,按惯例要去天寿山祭祀历代先帝的陵寝。这些日常性的工作,之前都是由驸马来完成。考虑到秀王即将前往封国,以后再没有机会重返京师,所以这一次宪宗特意让弟弟前去主持祭祀典礼。

然而问题又来了,此时天寿山中已经有了四座帝陵:太宗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和英宗裕陵,往年都是由两位驸马前去行礼,文武百官则分别跟随。现在秀王一人独往,礼部认为要改一改规矩,大家伙一起跟着王爷才行。

礼部奏:“每年清明节,例遣驸马二员,文武百官分投行礼。今秀王诣陵,百官宜随班行礼。”从之。—《明宪宗实录卷七十六》

奉天门(今故宫太和门)

当年九月初七日,秀王朱见澍来到奉天门向兄长宪宗陛辞,一切之国礼仪以及待遇“悉如德王例”。

汝宁府的贤王?

在今天的汝南县城内有一条王府街,从它的南面一直到西边娘娘巷的这块区域,就是明代秀王府的大致范围。

这座王府由工部员外郎邵能奉旨监修,然而朱见澍就藩还不到一年,工程质量就出了问题。在秀王写给宪宗的奏疏之中,王府不但“制度狭小”,而且“损坏脱落不堪居止”,换句话说就是又小又破。

明代亲王府大门

宪宗按流程责问工部,工部按流程诘问邵能,而邵大人,则把一切责任推给了河南当地有司官员。这个态度当然难以让领导满意,宪宗当即将邵能停薪留职,让他再赴汝宁府戴罪立功。

上曰:“能初奉敕造府,既不用心提督,以致工程疏略。今又支吾文饰归罪于人,违慢甚矣。姑宥之而停其俸,仍往修葺。若再违慢必罪不宥!”—《明宪宗实录卷八十八》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秀王的风评貌似相当不错,比如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就称其“有贤声”。甚至《明史》对朱见澍也称赞有加,为此还举了个例子,来说明秀王的气度和学识。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

有一次王府长史刘诚和赵锐在讲解《尚书·西伯戡黎》这一篇时,对于究竟是谁灭掉了商朝境内的三黎国,产生了激烈的争吵。这种学术争论,一般很难分出个子丑寅卯,秀王作为直接领导,也不好偏袒哪一方。结果朱见澍搬出先帝,一句话就结束了争端,水平确实了得。

论《书》至《西伯戡黎》,长史诚主吴氏说,曰:“戡黎者,武王也。”右长史赵锐主孔氏说,曰:“实文王事。”争之失色。见澍曰:“经义未有定论,不嫌往复。今若此,非先皇帝简二先生意也。”—《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

然而细究《实录》,秀王似乎也并非白璧无瑕。比如秀王府典服副罗贵因公出差,途经顺德府,骑马从中道驰入知府衙门索要人夫。

典服副是明代王府典服所的官员,从六品,掌王府冠服之事。相对正四品的知府来说,不过是小官而已。而且“径驰中道”属于严重僭越,所以顺德府知府黎永明将罗贵“怒而笞之”。

明宪宗朱见深剧照

罗贵回府之后,找到秀王哭诉。而朱见澍也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向宪宗告状。结果黎永明被抓入刑部大牢,最终降官二级。黎大人官声很好,老百姓不远千里入京为其伸冤,可惜依然胳膊拧不过大腿。

命执送刑部狱拟罪,以经赦宜免。有旨赎罪毕仍降官二级。当永明下狱时,属县人争入京陈其德政,乞令还任。不从。—《明宪宗实录卷一百》

其实早在尚未就藩之时,秀王就以护短而著称。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四月的时候,秀王府两位长史刘诚和赵锐因为“擅受词状”的罪名,被法司弹劾下狱。结果因为朱见澍的“具奏为请”,得到了宪宗的特赦。

秀王身后事

秀王的身子骨一直不怎么好,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九月初三日,朝廷派出御医带着药饵,快马加鞭赶往汝宁府,看看能否救朱见澍一命。

明代亲王府复原

然而很可惜,秀王大限已到,医药罔效。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九月二十二日,朱见澍去世,年仅二十一岁,谥曰怀。谥法“慈仁短折”曰“怀”,史书给出的评价则是“孝反温和,言动不苟”。

朱见澍无嗣,秀国除封。考虑到王妃孤苦,二女年幼,宪宗做了一个大明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决定:将秀怀王的灵柩以及秀王宫眷迎回京城。

上念王乏嗣,不忍遐弃,遣中官奉迎灵柩归葬于京城之西山。—《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八》

明宪宗朱见深画像

此前就藩以后去世且绝嗣的亲王,都葬在了各自的封国,比如太祖系的安王朱楹、郢王朱栋,仁宗系的梁王朱瞻垍。

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正月,秀怀王灵柩抵达京师,随即葬于金山皇家墓园区。当年五月初九日,秀王妃黄氏去世。

秀怀王的两个女儿,成年之后分别被封为顺义郡主和兴济郡主,下嫁仪宾周钺和杨淳。

结语:朱见澍的一生非常短暂,但自他之后,首封亲王一旦无嗣而终,其棺柩都会被运回京师安葬,也算是开风气之先。

明孝宗朱祐樘画像

至于顺义郡主和兴济郡主,由于从小养育于宫中,和宪宗驾崩后即位的明孝宗朱祐樘关系相当不错,无论是其本人还是仪宾,都可以被视作没有名分的公主和驸马。弘治年间,顺义郡主在临终之前为儿子周凤乞官,得到了孝宗的特批。

甲子,秀怀王女顺义郡主为其子周凤乞官。兵部执不可。以王无后,郡主又尝育于宫中,与他郡主不同。特官凤为锦衣卫所镇抚,不为例。—《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六》

至于秀怀王的生母高淑妃,一直活到了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以八十六岁的高龄才去世。

朱见澍墓在今北京市石景山区秀府村,已被盗掘。

0 阅读: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