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团雾”
“团雾”又名坨坨雾,其本质上也是雾,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在大雾中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出现得更“浓”、能见度更低的雾。当地面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空气变冷、饱和比湿下降而使水汽凝结形成团雾。
团雾主要形成条件有两个:低层水汽充沛、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且空气流动小。因此,团雾常在秋冬时节出现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一般为早上6时至8时,或昼夜温差较大、无风的夜间。团雾区域性强、预测预报难,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团雾会导致能见度的突然变化,极具危害,容易酿成重大交通事故。
其特征有:
与大雾弥漫有所不同,团雾的笼罩范围比较小,就像一朵落在地上的云,团雾外视线良好,团雾内一片朦胧;
能见度很低,一般只有10到20米;
在覆盖范围内并不均匀分布,有的地方少,有的地方浓;
覆盖面积大小也不同,大的团雾覆盖面长约5公里,小的团雾仅有1公里。
高速公路是团雾多发区
团雾一般出现在地势低洼、空气湿度大的地区,与局部小气候环境关系密切。
高速公路由于白天温度较高,昼夜温差较大,为团雾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上公路附近一些排放污染物颗粒的增加,如秋季秸秆焚烧、工业粉尘污染、汽车尾气排放等,提供团雾形成的物质基础。这些条件,让雨后低洼地段的高速公路容易形成团雾。
由于“团雾”难以预测,且区域性强,车辆难以提前得到通知或警示。当驾驶员意识到有雾的时候,可能已进入团雾中心,有时车辆刚从一团雾中出来,可不经意间又进入了下一团雾中,让人防不胜防,容易酿成重大交通事故,因此团雾被称为高速公路上的“流动杀手”。据统计,雾天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平常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浓雾、团雾造成多车连续追尾事故屡有发生,损失严重,极具杀伤力。
遇“团雾”如何应对
如果是在行驶中观察到前方视线受阻有“团雾”发生,在距离和车速满足变道条件,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立即减速驶入最右侧车道,然后就近选择道路出口缓慢驶出或进入附近服务区暂避,等待团雾消散。
一旦车辆进入团雾区域,应立即减速,打开所有车灯,可通过路面标线及前车尾灯引导视线。特别是进入能见度很低的团雾区域时,千万不能就地停车,因为就地停车极为危险,很容易引发连续追尾事故。如果不能驶离高速公路,应选择在应急停车带或路肩停车,并按规定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和放置停车警告标识,并将车上乘员转移至安全地带,等能见度好转时再继续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