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美国增加关税的事情,如今闹得沸沸扬扬,总有人在网上嚷嚷:“美国要是没了中国商品,日子都过不下去了!”
这话听起来挺带劲儿,好像咱们手里攥着美国的命脉,随时都能给它点颜色瞧瞧。
可你有没有想过,反过来看看咱们身边,那些“潜伏”在中国的美国货,其实也没少渗透进咱们的生活。
从吃的喝的到用的开的,美国的影子无处不在。
2025年了,美国还是那副老样子,隔三差五就拿关税当武器使。
这次又是冲着中国来的,各种加税政策一波接一波,摆明了想把中国商品挡在门外。
官方说法是保护美国本土产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可谁也不是傻子,这招儿明摆着是想打压咱们的经济,顺便给自己捞点政治资本。
就拿最近的数据来说,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已经从原来的平均3%左右,硬生生提到了20%以上,有的品类甚至更高。
电子产品、服装、机械设备,一个都没放过。
可笑的是,美国自己的老百姓日子也不好过,加了税的东西价格蹭蹭往上涨,最后还不是得消费者买单?
别忘了,美国那边可是喊着“通货膨胀”喊了好几年了,这不自己给自己添堵吗?
但你以为美国真能靠关税把中国商品彻底踢出去?
那可未必,咱们的供应链不是吹的,效率高、成本低,美国那些企业想找替代品,哪有那么容易。
更别提有些东西,比如芯片产业,压根就离不开咱们的参与。
可有意思的是,美国一边加关税,一边还有不少美国品牌在中国混得风生水起。
哈尔滨啤酒
咱们自己的哈尔滨啤酒,名字听起来多地道,可背后竟然也有美国的影子。
2019年,百威英博——这家美国啤酒巨头,把哈尔滨啤酒的母公司安海斯-布希给收购了。
现在你喝着哈啤,觉得是东北味儿,其实钱有一部分流进了美国人的口袋。
这不就是“潜伏”在我们身边的美国货吗?表
面上看是咱们的品牌,实际上早就被人家“套牢”了。
可口可乐
再看看饮料柜台,你平时买瓶美汁源果粒橙,是不是觉得这名字挺接地气,像是咱自己的牌子?
错了!美汁源是可口可乐旗下的,地地道道的美国品牌。
可口可乐这家伙可不只会卖碳酸水,它把触手伸到果汁、茶饮料、功能饮料里,愣是把美汁源包装成了“中国风”,让你喝着喝着就忘了它的美国根儿。
这种套路还不止美汁源一个,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玩得贼溜,雪碧、芬达、美汁源、维他命水、冰露,表面看着是中国品牌,其实背后也有外资影子。
这些东西天天在咱手里晃悠,你敢说美国货没渗透进来?
洗头洗脸都离不开美国
再看看日用品,洗发水、牙膏、洗衣液,你家里是不是总有那么几瓶是宝洁的?
可你知道宝洁是哪来的吗?地地道道的美国公司,总部在俄亥俄州。
别看它在中国建了工厂、雇了工人,赚的钱最后还是得汇到美国去。
宝洁在中国的市场有多大?
2024年的报告说,它光是洗护产品就占了国内市场的30%以上。
这还不算那些“隐形渗透”,比如它赞助的综艺节目、网红带货,潜移默化地把品牌塞进你的生活。
你以为自己在支持国货,结果一不小心就给美国品牌掏了腰包。
这种“潜伏”可比关税战狠多了,悄无声息就把市场给占了。
芯片和汽车
再说说高科技领域,芯片这东西,最近几年可是中美博弈的重头戏。
美国老嚷嚷着要“去中国化”,自己搞什么“芯片法案”,投了几百亿美金想把生产线搬回本土。
2025年的今天,全球芯片供应链还是绕不开中国。
咱们不光是生产大国,还是消费大国,美国那些科技巨头,比如英特尔、AMD,哪家不得在中国卖芯片?关税再高,也挡不住市场规律。
汽车也是个例子,你开着辆国产车,觉得挺骄傲,可你知道吗?里面好多零件可能是美国货。
通用、福特这些品牌,在中国有合资厂不说,就连特斯拉这“美国新贵”,也在上海建了超级工厂。
2024年,特斯拉中国产的车卖了50多万辆,出口全球,连美国本土都得靠咱们生产。
你说这算不算“潜伏”,美国一边加关税,一边还得靠中国制造,这逻辑是不是有点拧巴?
贝莱德财团
说到“潜伏”,金融领域也不能漏掉。
你听说过贝莱德吗?这个美国投资巨头,号称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手里管着10万亿美金的资产。
它在中国干啥呢?
2021年就拿到了外资独资公募基金牌照,2024年又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连A股都被它盯上了。
别看它低调,这家伙可是实打实的“潜伏者”,通过资本控制了不少中国企业的股份。
更别提它还跟咱们的银行、保险这些机构有合作。
你存钱、买理财,说不定就间接帮贝莱德赚了利润。
美国关税战打得热闹,可贝莱德这种资本玩家却在中国闷声发大财,这不比卖可乐、造车更狠?
所以别老盯着美国离不开中国商品这话吹,回头看看咱们身边,这些美国货早就扎根了。
文章这不是瞎说吗?关税只影响直接从美国进口的东西。
一整编文章跟放屁没有什么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