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科普真带货,养生直播套路多

中国城市报 2025-01-03 20:04:59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短视频的兴起,不少医生开始在线分享医学和养生知识,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常识,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然而,一些假借科普之名,行带货之实的行为,让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走了样。

假专家开启养生课堂

养气血、健脾胃、助生长、教你一招解决身上老毛病……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借着“养生”的名义蛊惑着老年人点进去一看究竟,这些短视频的结尾通常会弹出一个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只需几元钱甚至不要钱,就可以加群并连续听多堂养生课。

然而,入群背后却隐藏无底洞……

“我母亲是养生爱好者,平时就喜欢在各种短视频平台看一些关于养生的科普视频。以前觉得看看也没啥,直到有一天让我帮助她报名一个‘康养训练营’,才发现这短视频扫码之后有这么多猫腻。”北京市民曹先生告诉记者,老人在看了一位自称“中医养生大师”的短视频后就报名了“中医辩证调养营”,前后花了上万元学习如何养生、如何调理身体。

“一期课程是3000多元,之后还会推荐一些别的附加课,零零散散下来一算真是不少钱。老人本来退休金就不高,还患有需要长期服药的基础病。这个课程不仅费用高昂,还得要求老人按照老师的理论不吃鸡蛋牛奶,不吃碳水食物……折腾了一圈,老人的身体并没有变好,反而更差了。”曹先生说。

曹先生母亲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张女士的孩子今年5岁,由于个子比同龄孩子略低让家里老人颇为着急。“孩子的奶奶听着网上的科普课给孩子买了1个疗程的助生长足浴粉。一包足浴粉的价格是98元,里面包含5小包,一个疗程需要75天,老人最后花了1400多元,我们也坚持给孩子按照老人要求的节气、时令进行泡脚,但孩子的生长曲线并没有大的变化。”张女士告诉记者,这样的“智商税”家里老人没有少缴,近几年养生短视频让老人又上课又买货,花费了上万元。

“我母亲每天12点半准时看直播间的养生课,甚至还做笔记、写作业,后来陆续买了针对身体各个器官的保健品、维生素补充剂、鱼油等,到目前为止已在直播间消费了数万元,多次劝说也无济于事。”近日,来自江苏丹阳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因母亲痴迷养生直播而苦恼不已。

当李女士看到直播间寄来的天价保健品时,愤怒的心情难以言表。“这些保健品几乎都是由小厂家生产,没有生产批准文号,有的连生产日期都没有。”李女士告诉记者,类似的药物在正规的药店买只需要几元或者几十元,而直播间动辄打折后500元的价格和所宣传的功效完全相悖,“这种坑骗老年人的做法实在让人愤怒。”

养生视频套路多

在业内人士看来,健康科普的复杂性其实很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王迪表示:“健康科普短视频发布主体丰富,但发布主体的身份、资质、发布目的等因素直接影响健康科普短视频的质量,进而对受众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提出挑战。”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只要在短视频平台搜索“养生”“名医”等词汇,相继会出现一系列的短视频内容,里面的主播通常以大师、名医和权威专家自居,然而这些身份不少是假冒的。此前有媒体爆出,在某二手平台可以用极低的价格收购上千份科普文案,还有专门从事帮助企业寻找医生代言的中介机构给出的价目单。这些短视频有的“养生科普”从“免费课程”到“付费学习”,有的甚至为带货打起掩护,还有的甚至为了躲避平台监管、营造封闭的“洗脑空间”,通过扫码引流,将筛选过的用户引入自己研发的APP中,踏入“付费上课+带货”的陷阱。

为何让年轻人嗤之以鼻的直播套路,老年人却深信不疑?

在不少受访者看来,由于老年人对健康养生的需求较年轻人更迫切,且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比年轻人较低,因此偏听偏信现象更容易出现。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大华分析,由于部分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一些难以根治的慢性疾病,他们或许更愿意去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法,“万一他们就成了那个被治愈的少数幸运儿呢?”

“偏听偏信、信息焦虑、认知误区泛滥等,反映了全民健康素养仍有待提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陈伟说,“公众要从鱼龙混杂的短视频中找到适合自己、真正有用的健康信息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有关部门一定要行动起来,加大打击伪科普的力度。”

监管力度亟需加强

“我们之前已经在网上对我母亲所报名的平台进行了举报,但是至今没有等到具体回信,交出去的钱款也没有退回来。”曹先生说。

如今,仅从发布者“身份”这一角度来审核健康科普短视频已远远不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老年人的家属在意识到是骗局后在网上进行举报或者在其他自媒体平台进行曝光,但举报大多石沉大海。有的平台会采取封号措施,但这些团伙会重新建立新的账户进行新一轮的授课、带货。此外,线上养生课的付费方式往往是私人转账,还存在退费难的问题。

在华北科技学院应急与国家安全法治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孙禹看来,在“专家”所售的课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众所周知的养生常识,以及“专家”通过自习而掌握的基础养生知识,而非完全蒙骗。因此,在这种案例中,虽然确实存在一定的欺诈,但欺诈的程度比较低——并不是完全没有付出对价的财物骗取,而是诱导老年人以高价购买与价值不符的商品,且这种高价有的又没有明显超过法律界限。因此,在处理中,很难将这些行为定义为违法犯罪。

如何能够帮助老年人跳出“养生”的陷阱,捂好钱袋子?

2023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

在中央网信办今年开展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中,明确要求平台应加强网络主播规范管理,加强对主播资质核验,“并对无认证资质、假冒专业人士身份开展直播的账号依法依规依约从严处置。”

除了各平台加强监管措施、依法严格管理外,老年人对正确健康科普的诉求也应该被重视。

不久前,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持续加大优质健康科普供给,邀请权威专家在“健康中国”“中国中医”“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健康教育”“协和医生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人卫健康”“沪小康”等8个公众号分享科普知识。同时,针对互联网上一些健康科普乱象,专门在官网开设了“健康科普辟谣平台”(已经上线),重点针对一些明显违背科学常识、夸大其词、移花接木的信息,定期辟谣。

原标题:假科普真带货 养生直播乱象亟待治理

■来源:中国城市报记者 康克佳

0 阅读:0

中国城市报

简介:用专业视角发掘新闻,城市观点尽在掌握